重庆市南川区人大代表 王俊
我是来自重庆市南川区农村基层的一名人大代表,我见证并参与了南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全部历程。南川面对问题不回避,聚焦问题精准发力,加大投入补足短板,实现了全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感触:
第一个感触,好政策得到真落实。水江镇宏图村小学校是一所典型的西部山区村小,回想以前,学校只有一幢教学楼,简单的几间教室,破旧的课桌凳,巴掌大的操场,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厕所是旱厕,食堂是只有一个土灶的小房子。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大力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如今的宏图村小面积增大了一倍,铺设了塑胶运动场,有了篮球场、足球场、羽毛球场;有了直饮机、水冲式蹲位门厕所;学生食堂有了燃气灶、冰箱、消毒柜、餐桌;厕所和食堂门口有了高低搭配的洗手台;有了图书室、实验室、计算机室、音乐美术等综合室,甚至还有了我们见都没见过的电子白板。学校从3个年级增加到了6个年级,学生人数从几十人增加到160余人。以前,老百姓砸锅卖铁都要把孩子送到城里、送到外地就读,现在,乡亲们更愿意把孩子留在当地、留在身边读书。
据统计,区委、区政府为把党的政策落到实处, 2016、2017年筹措资金11.5亿元,专门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部门、企业等对口支持学校资金达5000余万元,为学校办好事实事1000余件。近三年,新建迁建学校6所,改建扩建学校83所,新增学位15000多个,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全面改善,城区学校学位不足问题有效解决。
第二个感触,好老师真正多起来。金山镇中心校是南川区最偏远的学校之一,艺体专业教师不足,课程计划难以有效落实。魏帮菊是城区优秀音乐专业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她主动申请到该校支教,引领学校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组建合唱团,打造陶笛特色课程。11月,该校陶笛校本课程被“全球教育论坛”向海内外推介。山里孩子也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发展艺术特长,登上梦想舞台,收获人生精彩。
南川区全面实施教师校际交流、学区走教,城乡教师“下得来、留得住、教得好”。据了解,近年来全区交流校长教师1000余人,校长交流比例10.5%,教师交流比例22.5%,校长教师赴北京师大、华东师大、北京十一学校、史家胡同小学等研修基地参加影子培训1000多人次,新增市级名师和骨干教师56名。一支业务精干、师德高尚的教师队伍行走在南川大地上,每一所学校都有好老师引领,每一个学科都有好老师带动,每一名学生都有好老师呵护。
第三个感触,好学校真在家门口。我镇板凳龙舞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溪镇中心校作为传承教育基地,深入研究板凳龙舞的传承和发展,积极开发板凳龙舞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致力传承地方特色文化,大力弘扬中华龙精神。学生全面发展、精气神十足,学校龙文化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师生板凳龙舞表演登上了央视舞台。老百姓由衷感叹:“我们石溪孩子了不起,我们石溪小学不简单。”
在南川,每一所学校都追求内涵发展,每一所学校都致力特色创建,真正形成了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可喜局面。民主镇中心校的粘烙画,带动了当地产业发展;马嘴实验学校的“小小李时珍” 特色自然教育,在市内外具有很高的影响力;大有镇中心校的山歌文化,走出了大山,走出了重庆。南川学校的变化是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区外的、省外的很多学校都来我区考察学习,作为人大代表,我为南川教育的发展而骄傲、自豪!
第四个感触,孩子们享受真公平。南川区特殊教育中心现有学生173名,积极接纳周边区县残障儿童10余名;建立6个康复团队,开展个性化康复训练;开设缝纫基础、家政厨房、超市购物、劳动种植等生活适应性课程,部分孩子初步具备初级工水平;对生活不能自理、不能到校学习的残疾儿童,定期入户,送课到家,让每一个残障孩子都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有尊严地生活,做一个自尊、自爱、自强、自立的人。
我区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的留守儿童、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等特殊群体关爱机制。创新实施代理家长制度,建成校级留守儿童之家70余个,社区留守儿童之家80余个,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亲情话吧、留守儿童活动室、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实实在在关心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采取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形式充分保障残疾儿童平等教育权利,入学率达91%;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转户居民子女入学率100%;实施贫困家庭子女五年救助,每年资助贫困生4万余人次,发放资助金4000余万元,落实营养改善计划资金1100余万元,教育各阶段资助政策全落实、全覆盖。绝不让任何一个特殊群体的家庭担忧,绝不让任何一个特殊群体的孩子掉队,这是我们全区上下坚定不移的奋斗目标。
不管是城区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孩子们阳光灿烂,快乐学习,健康成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让每个孩子得到了关爱、获得了实惠、享受了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春风温暖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老百姓从心底里都为党的这个好政策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