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

家门口“飞来”名校资源———江岸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观察

发布时间:2023-09-16 13:15:23

1月19日。冷风憋着劲地吹。武汉江岸区岱山一处民房里,进城务工人员刁师傅从窗口探出头,目送孩子上学。他说,每天这个时候心里特踏实??孩子们结伴步行10分钟就能到武汉市第二初中岱山校区,在家门口享受到“飞来”的名校资源。

从“一花独放”到“花开十朵”

江岸区是武汉教育资源富集区,辖区内武汉第二初中、七一中学、育才小学等优质教育资源深受社会认可。但是,这个区内部也存在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堤角、岱山等一些地段,优质教育资源稀缺。

如何满足群众对好学校的需求?该区创造性地探索出“移地办学、品牌联办,用品牌孵化品牌”的思路。比如,育才小学是传统名校,江岸区推动该校在教师资源、信息资源、课程资源、教科研资源等方面向全区输出,成功孵化出9所育才系列学校,从“一花独放”到“花开十朵”。

按此思路,江岸区推动七一中学和堤角中学进行紧密型联合办学、武汉二初到实验初中设实验校区、武汉六初到培英中学设培英校区。同时,在省示范高中??实验高中的基础上,拓展出实验中学、实验小学、实验幼儿园,形成实验系列品牌;在汉铁高中基础上,拓展出汉铁初中、汉铁小学、汉铁幼儿园,形成汉铁品牌……目前,江岸区已形成“育才系列”“实验系列”“汉铁系列”三大优质教育链。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倍增扩容。

七一中学堤角校区学生家长骆传松说:“我原先打算找关系把孩子送到好一点的学校去,没想到七一中学这样的好学校到家门口来办学。”

划学区,名校“牵手”弱校

渔夫织网,光有主线条不行,得纲举目张。

2017年,江岸区立足教育布点和链条,又创造性地把全区教育资源划分为A、B、C三个学区。每个片区下辖若干所名牌初中、小学以及若干相对薄弱的初中、小学。一方面赋予名校牵头负责之权,一方面建立“三大学区”间的竞争机制,有效促进校际交流合作。

武汉市七一中学校长惠新义说,以往也鼓励学校之间交流合作,但那是原则上的要求,大家还是各干各的。学区制最大的特点是形成整体意识、强化竞争氛围,学区内校际之间联合开展了什么特色活动、共同研发了哪些教学研究成果、整体教学水平有多大提升、学生家长的满意度,等等,都是要比拼的。“这就好比把一个学区内的若干所学校捆绑在一起,把不同学校老师的利益维系到一起。”

目前,江岸区“三大学区”内,教师培训一起组织,学校场地互相利用,教学研究共同开展,教学过程频繁互动,一些相对薄弱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水平得到明显提升。武汉市育才行知小学是学区制的受益学校。该校校长晏莉告诉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育才小学本部、武汉市第六初级中学等优质学校,不断给我们输入先进的教研方法,帮我们培训教师,是我们求之不得的。”

让“面”转动起来,变成“体”

到2017年12月底,江岸区已完成学区制的全部架构,形成学区间的良性竞争机制。下一步再往哪儿走?

江岸区教育局负责人说,教育均衡是相对的,不可能要求所有学校完全一样,学生的天资也是有区别的,应区别对待。尊重学校的个性,因校而治;尊重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像陶行知先生说的那样“培养真善美的活人”,才是我们的目标;有效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才是我们的追求。实现教育资源整体均衡,解决横向发展问题之后,下一步向纵深发展,让“面”转起来,变成“体”。一是往高处走,学习发达地区先进教育经验,不断提升教育发展品质;二是重点往深处走,从关注教育水平的整体优化,到着重关注个体的发展需求,努力做到因材施教。

让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牵手,最终是为了发展起来后再分手,避免千校一面,突出个性。

探索已经起步。以“育才系列”为例,虽然都冠以“育才”的牌子,有密切合作,在学区内是教研共同体,但各校又突出不同特色。育才行知小学注重“生活教育”,培养学生手脑结合能力。育才家园小学则依托“百步亭”品牌优势,组建了建筑模型社团,实施《家园民俗》课程。学生们在老师带领下制作建筑模型,学在其中、乐在其中。建筑模型社团杨雨菲和张心淼同学作品,代表湖北省参加2017“共筑家园”全国青少年建筑模型教育竞赛总决赛,获得全国一等奖。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