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外出人员即使再远都尽可能赶回家与家人过年。现在很多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总觉得过年并不怎么热闹,毕竟现在不少城市为了安全和保护环境,都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了。而一些比较传统的习俗也都逐渐被人遗忘了。但其实在各个地方的乡村里依然还保留着那些传统的年俗。那么赤峰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一、赤峰过年的风俗
一、杀猪菜
在农村,过了腊八之后,人们开始杀猪宰鸡,把猪肉切成块,放在大缸中送到仓房里冻起来以备节日期间用。谁家杀猪都要用酸菜和肥肉、血肠放在大锅里炖,这便是人们常说的“杀猪菜”。
杀猪菜,原本是赤峰农村每年接近年关杀年猪时所吃的一种炖菜。
过去,在农村杀年猪是一件大事,无论哪家杀年猪都必定要把亲朋好友请到家里来吃杀猪菜,这后腰腿的都是好东西,剩下的肥肉下水怎么吃?这就有了杀猪菜了:自家腌的酸菜做的血肠再加上肥肉原料就齐了。要好吃大肥肉不能腻,要切成片放进锅里煮了过油,然后和酸菜、血肠一起炖。那时,人们没有条件讲究什么配料、调料,只是把刚杀好的猪肉斩成大块放进锅里,加入水,放上盐,然后边煮边往里面切酸菜,等到肉烂菜熟后,再把灌好的血肠倒进锅内煮熟。上菜时,一盘肉,一盘酸菜,一盘血肠,也有的是把三者合一,大盆大盆地端上桌来。这种菜不是刚做的好吃,而是多做,以后吃的时候一热,那才是最好吃的。
二、办年货
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过年之前采购工作称为“办年货”。有些地方的人会买糖果瓜子,亲戚朋友来拜年时,就请他们吃糖果和瓜子等。还有拜年时送的礼物,到亲戚朋友家拜年时,传统习俗是要带一些礼物。
年货一般包括鞭炮、对子(春联)、灯笼、冻梨、冻柿子等。家里有小孩的还要给小孩买件新衣服,这是规矩。
在农村置办年货多选择赶集,就是大家约定俗成地在固定时间、固定场所进行的贸易活动的俗称,年集是一年中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一般在旧历新年前腊月二十五。年货的品种有香蜡、纸码、鞭炮、年画、红纸、白糖、烟茶、糖果、佐料等。
三、其他准备
“二十四扫房子”。腊月二十四这一天要扫房。过去的农村住平房的时候要用报纸把室内墙面和顶棚裱糊一遍,现在不需要糊墙则用鸡毛掸子或扫帚扫掉房顶的蜘蛛网和灰尘,屋里屋外全面进行大扫除,这就是辞旧迎新。
节前还要蒸馒头、蒸粘豆包、蒸好以后放到外面冻起来,过年时只要放在锅里热一下就可以慢慢享用了。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炸食品。
赤峰人传统上喜欢粘性的食品,有利于在寒冷的天气里长时间地进行户外活动,如狩猎等。目前在赤峰地区仍非常的普遍,是人们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 粘豆包一般是在冬季开始的时候制作,然后放入户外的缸(天然冰箱)中保存过冬。
制作方法是将红小豆或大芸豆煮熟,捣成豆沙酱,放入细沙糖,攥成核头大的馅团。用揉好的黄米面将豆馅团包入里面,团成豆包状,放入波罗叶(苏子叶)的屉中大火蒸二十分钟,即可出锅。
吃的时候可蘸白糖,吃其香甜粘;也可拍成小圆饼用油煎吃,品其香酥脆。
四、贴春联、贴窗花、挂年画
过年家家都要贴对子(春联),村里谁的毛笔字写得好,人们就会带着笔墨和红纸,请人帮忙写副对子。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 多贴在家俱、影壁中。养猪的要在猪圈上贴上“肥猪满圈”,粮囤子上要贴上“粮食满仓”,马车和拖拉机上要贴上“出入平安”的字样。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 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五、年夜饭
赤峰人过年最为讲究的要数大年三十(除夕夜)的年夜饭了,这可能是年迈父母一年最大的盼头??家人团圆,欢聚一堂,有说有笑。赤峰人非常重视年夜饭的质量, 通常这顿饭必须包括所谓的“四大件儿”,这四样菜即鸡、鱼、排骨和肘子,好像只要缺了其中一样,这顿饭就显得非常不“地道”、不“赤峰”。
吃完年夜饭,开始吃冻梨、冻柿子。由于赤峰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冻秋梨是将普通白梨冰冻变成乌黑色,硬邦邦的,砸到地上,也不会有丝毫损伤。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六、吃饺子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赤峰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饺子包好煮好,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节目了。之后初一、初五、十五的早晨饭前也要要放爆竹。
七、正月不剪头
赤峰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赤峰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八、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初三以后一直到二月二,是走亲访友, 朋友间相互请客拜年的时间,过了二月二,才算过完了年。
二、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大年初一:春节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初一,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正月初一原名“元旦”,“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
初一早晨,人们要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人们早早起床,打扮整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正月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时至今日,许多地方还保存着这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大年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而且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这一天,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被称为“正月不空房”。在过去,一家人也会选择这一天拍张全家福。
北方在正月初二还会祭财神。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过去,老北京的大商号会在这天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还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发大财。
这天也会走亲访友,互拜新春,俗称“吃年酒”。在上海地区,客人携家带口送礼上门,礼品一般为各地特产,主人则邀请客人喝“元宝茶”(即在茶中加两个青橄榄一起冲泡)。此茶初尝略苦,而回味甘美,意为苦尽甘来、吉利进财。
大年初三:贴赤口
在全国大部分地方,“回娘家”的时间一般都安排在正月初二,但在山东等地,却是初三才“回娘家”。
北方一些地区将初三称为“扫帚日”。因为这天可以把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的垃圾集中清理掉,拿起扫帚打扫房间了,而且在打扫的时候要从外往里扫,表示聚财的意思。
在南方地区,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认为这一天易生口角,不宜拜年。所谓“赤口”,一般是用长约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的吉利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总之,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大年初四:接灶神
按照传统习俗,正月初四是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有“送神早,接神迟”之说。所谓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放在下午也未迟。因此,初四下午,家家户户都要将三牲、水果、酒菜等供品备齐,还要焚香点烛烧金衣。老板若想将某人“炒鱿鱼”,此日就不请他来拜神,对方也就心知肚明,自个收拾走人。从初一到初四,商店闭门歇业,妇女不用针线。
在福建莆田地区,除夕叫做岁,而初四叫做大岁。相传明朝年间,倭寇不时骚扰东南沿海地区。一次,在年三十时,倭寇杀过来,烧杀抢掠,幸存的人们跑进了山里。后来倭寇被打退了,人们也从山里回家了,但是年没过成,而且很多家庭也失去了亲人。所以在莆田,初二严禁去别人家里拜年串门,因为在古代莆田,这个日子人家在治丧。等过了初三,大伙都觉得年三十没过好,应该再过一次,因此就定初四再过一次年,而且办得更隆重。这个习俗被莆田人代代传了下来,直到现在。
大年初五:迎财神
大年初五俗称破五,要“赶五穷”,包括“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人们黎明即起,放鞭炮,打扫卫生。鞭炮从里往外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说是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将出去。
这天,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天津人在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以示正在剁“小人”。
这一天也是传说中财神的生日,也是迎财神的吉日。上海旧历年有抢路头的习俗。正月初四子夜,备好祭牲、糕果、香烛等物,并鸣锣击鼓焚香礼拜,虔诚恭恭敬财神。为争利市,故先于初四接之,名曰“抢路头”,又称“接财神”。
大年初六:送穷鬼
正月初六被称为“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这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北京地区,家中的妇女偶尔要把节日积存的垃圾扔出去,门上的挂笺也可摘下来同时扔出去。这一天最受欢迎的是当年满12岁的男孩,12是6的二倍,可称六六顺。
这天也是店铺开张的日子。旧时,老板和店员们会在这一天猛摇算盘,用秤杆敲打秤盘,让店内响声一片,取“响响当当,大吉大利”之意;门板也要贴上“开市大吉,万事亨通”的大红对联;营业前还要大放鞭炮,以示吉利。
大年初七:庆人日
大年初七是“人日”,即人的生日。根据《占书》记载,由初一开始,上天创造万物的次序是“一鸡二狗、三猪四羊、五牛六马、七人八谷”,所以初七就是“人日”。
这天,香港市民喜欢吃及第粥。所谓及第,是希望科考高中状元。还有一些地区会吃用七种菜做成的“七宝羹”,以此来取吉兆、除邪气,安顿身心,休养生息。
南方一些地区,有在“人日节”“捞鱼生”的习俗。捞鱼生时,往往多人围满一座,把鱼肉、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大家站起身,挥动筷子,将鱼料捞动,口中还要不断喊到:“捞啊,捞啊!发啊,发啊!”而且要越捞越高,以示步步高升。
三、赤峰过年吃什么
1、赤峰对夹
赤峰对夹,当之无愧的赤峰美食名片,亦是赤峰人乡愁的寄托。据说这种小吃源自赤峰非常有名的哈达火烧与驴肉火烧、宫廷熏肉相结合而创制。赤峰对夹将油水面按一定比例和成面团揉匀醒透,擀成薄片,在上面抹一层由小米面与猪油做成的油酥,卷起,揪成小面团饼成型,烙熟夹入熏肉。赤峰对夹好吃的关键一是烧饼的起酥程度,二是熏肉的味道。正宗赤峰对夹,外皮金黄,层次分明,肉质细腻,熏香浓郁,瘦而不柴,肥而不腻,韧而不破,焦香四溢,香酥脆口,余味悠长!2017年10月赤峰对夹被认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2、排骨蒸饺
排骨蒸饺是 赤峰市敖汉旗的特色美食。饺子皮是开水烫面揉匀醒透后制成,将猪精排剁成小块再加入葱、姜、酱骨汤等调味品,煨制6小时以上以致入味。排骨穿上饺子外衣,蒸15分钟左右,一道想象力丰富的地域美食便诞生了。排骨蒸饺吃起来肉骨分离,鲜嫩可口,更有菜饭同食的感觉。偶尔会咬到一块脆骨,亦惊亦喜,细嚼慢咽,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3、烤羊背
烤羊背是赤峰地区蒙古族接待尊贵客人的一道传统名菜,是全羊中的上品菜。赤峰烤羊背选用的是当地游牧散养的肥嫩罕山羊,经过复杂的刀工处理之后再腌制上色,赤峰烤羊背的独到之处就在于此。入味后放入特制烤炉中烤四到五个小时,羊背表皮在刀痕处龟裂开来,香气四溢、色泽红润、皮酥肉嫩、酥香可口、毫无腥膻。烤羊背最重要的步骤是上菜的仪式,盛装的器皿,豪放的酒歌,醇正的奶酒,洁白的哈达组成的整套烤羊背仪式,已经超越菜品本身成为蒙古族饮食文化的表达方式。再配上赤峰人与生俱来的语言天赋和热情好客更让烤羊背充满了浓郁赤峰峰味。
4、干炸华子鱼
位于赤峰市克什克腾贡格尔草原西南部的达里诺尔湖,汉译“象大海一样宽阔美丽的湖”,享有我国第三大天鹅湖的美誉。独特的高原气候、特殊的半咸苏打水质、纯天然无污染的自然环境,使得达里诺尔湖盛产的瓦氏雅罗鱼(俗称华子鱼)营养丰富,肉质细腻,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登记。华子鱼个头不大,当地人最喜欢的烹饪方式是干炸,高温迅速锁住鱼肉的鲜美味道,冷水鱼极品的肉质达到最佳呈现。诱人的金黄色泽,外酥里嫩的口感,留给人难以忘怀的鲜美味道。华子鱼多在春冬季捕捞,达里诺尔湖冬捕场面壮观、气氛热烈,成为冬季一道亮丽的风景。2011年6月“达里诺尔湖冬捕习俗”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红蘑炒肉
红蘑所含营养价值极高,菌肉肥厚,香气浓郁,味道鲜美,有“素肉”之美誉。红蘑炒肉,选用野生红蘑和猪肉加葱姜炒制。红粉相间,鲜香滑润,健胃开脾。猪肉经过红蘑提香,异常鲜美,红蘑经过脂香浸润,口感丰腴,这道菜将各自食材的味觉优势融合到了极致,成为老少皆爱的山珍美味。赤峰美林谷是一个以原始次森林和亚高山湿地草甸为主的世外桃源,气候凉爽,雨量充沛,山势平缓,水草丰美,特别适宜红蘑生长。
6、干炸罗隔肉
罗隔肉是猪肉中肝脏连接腹腔的膜肉,比较有嚼劲,最适宜干炸。干炸罗隔肉充分利用其独特的肉质口感,经过腌渍入味,通过油温和火候的把握,完成罗隔肉的美味质变之旅。色至黄褐出锅,迅速撒上椒盐,在高温融解下再次入味,外脆里韧,干香浓郁,满口生香,一道家常美食便有了不平凡的味道,晋升为绝佳的下酒菜。
7、锅包肉
作为老赤峰名菜的代表,锅包肉当之无愧成为赤峰老少皆爱的头牌菜,也是赤峰各大小饭店点击率最高的家常菜。赤峰锅包肉选用猪里脊肉,切长方片,裹上提前泡制好的杂粮淀粉,下油锅中炸至金黄色捞起,复炸到口感更酥脆,再烹入鲜咸或者酸甜汁即可。作为东北菜系的名菜,赤峰锅包肉的味道与东北地区还是有差别的。赤峰锅包肉口味讲究咸、鲜、酥、脆,(东北的锅包肉则炸得程度稍轻,口感上要软一些。)色泽金黄,咸鲜适宜,微带甜酸,蒜香浓郁,便是赤峰锅包肉的最佳口感。
8、杀猪菜
杀猪菜,顾名思义就是赤峰农村杀年猪的当天,用血脖肉(颈肉)、猪血肠以及干白菜一起做成大烩菜。进入腊月杀年猪并宴请宾客,是赤峰乡村民俗的传统。在物质匮乏的年代,杀猪菜的水平几乎代表着一个家庭的生活方式和餐饮水准。赤峰杀猪菜的一个特色是用的地产干白菜而不是东北的酸菜。多数是选取秋季的小黑白菜,叶以柔嫩无硬梗翠绿为上乘,经过阴干通风晾晒而成。使用时用开水烫熟,再经过浸泡去除杂味。赤峰杀猪菜里的血肠会加入切碎的肠油和荞面。正宗赤峰杀猪菜,血脖肉肥瘦相间,醇厚温润;血肠嫩而不散,润而不腻;肉香入菜,干白菜充分吸收了汤汁油脂,回绿油润,中和了油腻,变身为杀猪菜中的精华。一锅杀猪菜,在各取所爱中便成为家人朋友冬日团聚的最佳选择,亦是赤峰人过年回家最大的惦念。
9、炭烤羊尾尖
爱吃会吃的赤峰人总能找到食物最好吃的做法。炭烤羊尾尖,是赤峰流行的地域创新菜。尾尖选用羔羊羊尾骨,腌制后炖熟,用蒙古火山石炙火烤制。表皮焦香,酱红油亮,醇香鲜嫩,胶质丰富,香辣诱人。尾骨之间的细肉,细细剔出吃净,总有意犹未尽,欲罢不能的感觉,慢品细咽的回味之中,便留下了最深的味觉记忆。
10、麻籽豆腐
麻籽豆腐是采用火麻的种子加工而成,火麻曾被列为五谷之一,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食品。将麻籽放入盆内,挑出杂物后洗净,用温水浸泡一晚,捞出后加水在石磨上磨成泥糊状,过滤以去掉麻籽外皮。放入锅中,用文火慢慢熬制,待麻籽汁呈水豆腐形时就可以出锅了。麻籽豆腐成糊状,细而散,麻香嫩鲜,口感别具一格,可做成小炒麻籽豆腐、麻籽豆腐炖白菜等菜品,是与众不同的地域性美食,有润燥清肠之功效。
11、小米饭菜包
小米饭菜包又叫打饭包。最地道的食材是用赤峰熬汉旗出产的小米焖饭,用东北特产的新鲜绿白菜叶子,东北大酱做成的鸡蛋酱、肉炸酱、蘑菇酱或者直接用大酱,还要拌上葱丝、香菜。取一张碧绿的大白菜叶子,先放小米饭,加酱拌匀,再放上用手撕碎的小葱和香菜,包成四方包袱状,双手捧着吃。一口咬下去,葱香混着酱香,饭香融着菜香,菜饭之间的混香在至爱的大酱陪伴下,舒畅地进入肠胃,东北人的豪放顷刻间在大快朵颐中得到了满足。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菜包便是赤峰人最平凡的欢乐时刻。
12、糟米咯咯豆
糟米咯咯豆是赤峰传统面食。糟米面是用小米、大米或者玉米经过“糟”后,即用水泡使其变酸,再冲去酸味控干水分加工成面粉。糟米面用开水烫成面团,再用擦床压出长短不齐的面条,入锅煮熟。因其面条极短,被赤峰人亲切称为咯咯豆。根据个人口味浇上韭菜鸡蛋卤或酸菜卤,口感细腻爽滑,微酸香甜,老少皆宜。赤峰人最爱韭菜鸡蛋卤,黄绿相间,色泽明快,甚是好看。在夏天天气炎热时,过水后再浇上卤子的咯咯豆吃起来非常清爽消暑,是粗粮细作的经典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