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考

2020湖北高考文综难度系数答案解析,今年高考文综卷难不难(二)

发布时间:2023-08-16 05:39:41

4. 完善考查途径,提升考核效果

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和国家课程标准,考查要求侧重“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通过科学设计试题内容与形式,着重考查学生对通用性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基础性而言,历史试题设计切实把学科主干知识作为能力考查的主要载体,考生作答都必须结合所学,如全国I卷第24题以分封制为依托,第30题考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II卷第34题考查美国政体等,均以主干知识为考查内容。综合性体现在试题设计更加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和体系,如全国I卷第41题提供了法国大革命和近代中国对于民族主义的阐述,要求考生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知识深入思考,综合考查了概括、说明、比较、评价等学科方法。创新性体现在增强试题情境的挖掘度和设问的开放性,如全国II卷第42题以钟表的演变为主题,要求考生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较好地考查了信息整合、提炼概括和阐述论证的能力。

5. 推进考试内容改革,凸显高考选拔功能

本年度高考历史命题在保证试卷结构、考试内容、相对难度稳定的基础上,力求有所创新突破,不断推进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试题整体设计进一步明确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内容,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素养和宽阔的视野,能够在知识积累、素质养成和能力提升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全国I卷第42题列举了14~17世纪中西方若干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领域的重要史实,要求考生提取信息并形成论题,进行论述。该题要求的关键能力,包括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层级;考查的学科素养,囊括了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等方面,多角度、多层次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6. 落实《考试大纲》修订后的考查内容,引导中学历史教学

通过对《考试大纲》的修订,历史学科更加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过程与方法,如考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程度。全国I卷第26题,题干以表格形式提供了官修史书中关于唐代初期唐军与薛举泾州之战的四种不同叙述,要求学生确认能够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部分。又如全国III卷第27题转引了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活动的两种历史叙述,强调只有对历史叙述进行精慎的辨析,才能更接近历史真实的重要性。对于引导中学教学注重史学方法传授、概念辨别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理

2017年高考地理试卷以稳为主,稳中求进,在题型、风格、呈现形式等方面延续了以往特点,给考生以熟悉感和亲切感。试题以立德树人,以地理学科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为主线,通过优选考试内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突出地理思维品质,实现高考地理试题的育人价值、选拔功能和引导教学作用。

一、内容选取导向明确,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

地理试题注重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考生分析其中蕴含的地理原理,使优秀传统文化具体化,培养学生用地理思维看问题的敏感性。如全国III卷1~3题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为载体,考查背后蕴含的地理特征、地理过程、地理联系。

始终贯穿人地关系的主线,在科学地认识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相互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传递和弘扬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引导考生树立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因地制宜的意识,养成关心和爱护地理环境的行为习惯。如全国I卷43题、全国II卷44题、全国III卷43题。

沿着“一带一路”选取典型案例,彰显我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合作理念,如全国II卷36题。力求用新思维、新途径去解决考生看得懂、易接受、体会深的问题,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冷静理性看待现实世界。使地理试题试卷不仅成为选拔的有效手段,也成为育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

二、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培养学科思维能力

高考地理试题依据高校人才选拔需求,强化关键能力的考查,拓宽试题素材范围,构建实际问题情境,不断创新能力考查方式方法,突出高考的选拔功能。

1.强调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增强基础性

地理试题注重对基本概念、原理等主干知识的理解及其应用能力的考查。如全国I卷6~8题呈现了经过模式化的闭合流域地表水与地下水未发生变化的背景,将水量平衡限定在降水与蒸发两者的关系上,重点考查学生对水量平衡原理的理解,纠正简单使用蒸发量来评价区域干旱程度的误区。全国II卷第36题,以1994年和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为切入点,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转型和环境保护的成就。该题考查的工业布局和环境污染及治理措施等内容为考生较熟悉的主干知识,但要求考生准确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充分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现实生产中的地理问题,培养考生用地理思维来理性分析、思考社会公众关注的话题的意识。

2、注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综合性

高考地理试题的设计注重用整体的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如全国I卷第37题给出“苔原带内部分异规律在某山峰南北坡体现不同”这一特殊地理现象,引导考生通过采用地理学中的要素关系分析方法(综合研究)和区域对比方法,最终实现了对这一现象形成机制的判定。展示了地理研究过程中的科学思考过程,要求考生能应用材料提供的地理规律分析具体的地理问题。由表及里地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逐步地探究人与自然环境间是如何“互动”的,深化了对生物多样性的认识。

3、创新设问的思路和形式,鼓励创新思维

设问是实现考查功能的关键一环。地理试题注重对试题设问思路和形式的探索和创新设计,在延续往年风格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今年继续设置有限度的开放性设问,给予考生进行个性表达的广阔空间。既保证考生有话可说,又能使能力目标可测、答案可控。如全国III卷第36题“你是否赞同在甲地扩大温室农业生产规模?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考生选择赞同或不赞同都可以,只要给出的证据能够支持所选择的态度即可达到要求。这样的试题使考生能够从标准答案的束缚中解放出来,鼓励考生进行主动思考,从不同角度认识和理解地理事物,充分考查考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创新性。

较强的思辨能力有助于学生通过反思和探究,透过事物的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通过思辨能力的考查,允许考生从不同的视角思考问题,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组织材料信息,有利于考生培养积极思考的态度和创新意识。全国II卷第37题,首先给出“古代印第安祖先可通过白令海峡与现代人还难以徒步跨越白令海峡”这一看似乎矛盾的地理现象,进而探讨为什么修建白令海峡跨海大桥难的问题,引发考生主动、积极思考。

三、坚持改革方向,引领教学深化

高考地理科试题历来注重培养学生整合地理知识、探求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科特色得到更加鲜明的体现,对学生素养的培育也起到积极导向作用。

1.体现学科素养立意

区域认知是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之一,而对区域界线的理解是区域认知的重要方面。在中学地理课程和教学中,突出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但对区域之间的过渡性相对较少关注,甚至把区域界线绝对化。全国II卷1~3题,选择苏南、苏北的划分、“秦岭淮河线”为素材,重点考查考生将地图上的地理界线与实际地面状况对应的思维转换能力,引导考生理解区域界线以及河流对地理分异的作用,并进一步引导中学地理教学对于区域认知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实。

地理学要揭示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复杂关系,因此综合思维是地理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农业发展强调自然要素的高质量配置,包括水资源丰沛、热量条件好等。容易让人误以为农耕文明应首先出现在水热条件好的区域。其实不然,水热条件好的区域多生长森林,开垦耕地就必须清除植被,在人类尚无铁制农具时,这样的工作十分困难。全国II卷6~8题以“古埃及农耕文明的形成”为背景,考查古埃及人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够在尼罗河泛滥区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的原因。要求考生综合分析自然要素配置与原始的土地利用形式,理解尼罗河定期泛滥除了带来类似肥沃土壤的沉积物,更重要的是掩盖了泛滥前的植被,使热带沙漠中的尼罗河泛滥区能够孕育古埃及农耕文明。

2.体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理念

高考地理试题一直关注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问题,在素材和情境的基础上,自然地延伸出问题,启发考生运用学科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如全国I卷1~3题“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全国III卷1~3题“一帧反映江南水乡的剪纸作品”、全国III卷10~11题“互联网信息”等,情境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近考生生活实际,有利于调动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和作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引导中学地理教学要教会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分析生活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的视角和观点看待、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的素养。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