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详情
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于2000年10月,由原莱芜师范学校、莱芜市第二职业中专和莱芜广播电视大学组建而成。2012年,莱芜市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整建制并入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52年建校的莱芜师范学校。
经过71年的积淀,学校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始终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强校、文化兴校,以“服务济南、辐射周边,工科为主、多科并举,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建设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为办学定位,以“人人成才、人人就业、人人出彩”为人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为中心,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深化改革、传承创新,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育人质量和办学实力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学校是山东省首批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文明校园、山东省校企一体化合作办学示范校、山东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优秀学院、山东省高校校园文明建设与德育工作双优学院。先后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样板校、全国混合式教学改革示范校、全国优质省级职教师资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山东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山东省职教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教育信息化示范单位等荣誉。
学校占地1167亩,固定资产8.8亿元,现有教职员工792人。设有基础教学部、机电工程系、经济管理系、机械与汽车工程系、师范教育与艺术系、信息工程系、商务管理系、冶金与建筑工程系、医学技术与护理系、食品药品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11个系部,现有钢铁智能冶金技术、材料工程技术、文物修复与保护、文物考古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技术、食品检测检验技术、药品生产技术、中药制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软件技术、护理、助产、康复治疗技术、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管理、学前教育等45个招生专业,面向13个省(自治区)招生,全日制在校生14000余人。
近年来,学校坚持扎根齐鲁大地办教育,主动对接全国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国家战略,与济南产业发展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努力把学校打造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产教融合高地、应用技术研发高地、社会服务高地,为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赋能,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在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进程中展现了莱职担当、贡献了莱职力量。
育人质量持续提高
学校扎实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实施混合式教学改革,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近年来,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各类大赛中共获奖1000余项,其中国家级一等奖30项、二等奖53项,省级特等奖7项,连续多年的总成绩均居全省前列。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把感恩文化融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各环节,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三全育人”体系,先后涌现出1名全国优秀共青团员、93名省级优秀学生、1名学生获“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5名学生获“山东高校十大优秀学生”提名奖。学校的录取分数线、新生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毕业生满意度、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满意度等关键指标稳步提升,学校入选全国100所高职院校学生发展指数优秀院校。
校企一体化办学全国推广
学校积极创新与探索,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一条“校企一体化办学”的新路子,受到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评价。近几年来,学校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牵头组建了多个全国性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其中有1个被评为国家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1个被评为教育部首批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文物修复职业教育联盟被列入国家《“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学校被评为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第一批产教融合专业合作建设试点单位。学校先后与中国重汽、海尔、浪潮集团等企业紧密合作,共建了泰山钢铁学院、美和易思学院、浪潮数字产业学院、齐鲁工匠工坊、全国首家长者福祉学院等特色产业学院,校企共同制定专业标准、共同开发课程、共建师资团队、共同培养人才,全力打造校企双元育人新模式。
专业建设优势凸显
学校秉持专业精准对接产业发展的理念,紧跟产业行业发展步伐,动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现有5个国家骨干专业、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13个省级特色专业和示范专业,建有教育部“AI+智慧学习”人工智能学院、教育部国家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生产性实训基地、1个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1个省级机械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几年,新上了一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重点建设粉末冶金智能制造、文物修复与保护、生物制药技术3个省级高水平专业群,创新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护理健康、生物制药、现代物流4个省级重点专业群,着力培育现代装配建筑、汽车服务、会计3个市(校)级骨干专业群,构建起了结构优化、重点突出、内涵先进、资源共享、特色凸显的专业群体系,专业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研发应用成果丰硕
学校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完善科研管理机制和基础条件,鼓励教师潜心科研,与企业间开展合作,积极转化科研成果,促进产学研用紧密结合,学校的研发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建有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山东省粉末冶金先进制造重点实验室、1个山东江河湿地生态研究院、10个省级创新平台和研发中心。有1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4项研究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获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17项、省社科成果奖9项、省水利科学技术奖1项。获国家专利946项,其中发明专利204项。“十三五”期间,学校专利转让率达19%,在全国高职院校中位居第一。
师资队伍充满活力
学校以素质工程为抓手,深入实施“双师型教师培养、高层次人才引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素质提升”四大工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显著提高。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85人,先后涌现出1个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3个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7个省级教学团队、2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36名省级荣誉获得者。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6项。在国家级、省级教师教学能力、技能大赛中获国家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省级一等奖7项、二等奖13项,总成绩位居全省前列。
培训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学校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充分整合各类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拓宽培训渠道,打造优质高效社会服务品牌,持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赋能。面向各类在职人员和一线劳动者,广泛开展各类培训,每年培训近4万人日,完成职业考核3000余人次,学校先后被认定为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工业互联网产业人才评测基地、全国智能制造职业技能评价考试站、机械行业能力评价考试站、山东省文保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等。紧密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学校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博士工作站、农业科技开发中心,开展现代生态农业技术创新和推广,学校被认定为山东省乡村振兴示范性职业院校,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学习时报》对学校的经验做法进行了专题报道。近几年连续承办全国、全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赛项和国培省培项目,收到广泛好评,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攀升。
——校园文化建设富有成效
学校着力培育、构建“感恩·赶超”的校园文化,教育引导广大师生明感恩之理,行感恩之心,达载物之德,创赶超之举,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品牌。大力推进阵地建设,建设了初心馆、明德园和党建主体公园等,形成了课上课下、室内室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思政教育新矩阵。先后在校内建立莱芜梆子、于家布艺、邹家木雕等名师工作室,将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打造了自然与人文景观相容、文化气氛浓厚、高职教育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校园环境。充分挖掘育人元素和育人逻辑,大力实施“尚德修身·砺志成才”教育工程,形成“三全育人”体系,构建起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空间。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先后被《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山东教育报》等主流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学校被评为“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
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学校积极搭建国际化办学平台,与多个国家的1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努力打造海内外莱职品牌。成立了中泰国际教育学院暨莱芜职业技术学院海外分校,2门课程获泰国教育部认证,学校获泰国教育部国际合作突出贡献奖。牵头组建了东南亚职业教育境外办学联盟,打造黄河—湄澜产教融合共同体,更好地服务一带一路“走出去”企业本土化人才需求。申报2个中外合作项目,引进国际课程31门、教学标准2项,输出技术标准1项、专业标准1项。先后有140余名教师出国研修,培养了7名国际中文教师。承办教育部“汉语桥”项目,组织中芬学前教育专业精英师资提升培训班,共建中芬海外教育中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学校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当时。面向“十四五”与2035年远景目标,学校将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契机,锚定“走在前、开新局”,继续保持“事争一流、唯旗是夺”的进取意识,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谋划、精准发力、主动作为,在加强自身建设中实现争先进位,在服务发展中做到有为有位,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会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努力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高职院校。
更新于2023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