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详情
山东华宇工学院由德州亚太集团有限公司出资举办,前身是创建于2002年的德州华宇学校,2004年学校改建为专科层次的山东华宇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
学校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的总体定位,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秉持“以人为本、对接需求、应用为魂、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学生中心、需求导向、全面发展、产教融合”的育人理念,已培养应用型人才近4万人。
目前,学校在校生20740人,其中本科生16715人。占地1146.03亩,校舍43.08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3043.43万元,建有快速成型技术实验室、智能物流装备实验室等296个实验实训室(中心、工坊)。馆藏纸质图书149.2万册,电子图书139.2万册。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等11个教学院(部)。
聚焦党的建设,不断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加强党建与思政工作,实施了“教师养德修为工程”和“学生养成教育工程”。学校于2004年成立党委。2020年7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国内双一流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2017年12月8日,中央电视台1套《新闻联播》栏目对我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进行了报道。
聚焦现代产业,构建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学校按照“固优、强特、扶需”的学科专业建设思路,对接山东省“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和德州市“541”现代产业,开设36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学为主体,工管艺文等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现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山东省民办本科高校优势特色专业5个,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3门,山东省普通本科教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
聚焦学生发展,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思政等七个方面,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实施了“大规模课堂教学改革工程”。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经验先后被《中国教育报》、光明网、齐鲁网等媒体报道。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构建了“三层次三平台”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中心为山东省创客之家。近三年,学生获得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等国家级奖励488项,“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等省级奖励1355项。构建了“平台+项目”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实施了“第二课堂建设工程”,实现了学生成长“七个起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近三年,毕业生总体就业率均在97%以上,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率在82%以上。学校历届普通本科毕业生考研率均在10%左右,81人被“双一流”大学录取,10人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
聚焦协同育人,推进开放办学。实施了“三接九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全校所有学院和有毕业生的专业在此基础上都形成了各自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学校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建设了产教融合园区,与德州亚太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建设了中央空调产业学院、现代物流产业学院、现代传媒与设计艺术产业学院、智能制造产业学院、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学院等6个产业学院,覆盖了所有二级学院。产业学院建设研究室、创新工作室、创业工作室和工作坊等“三室一坊”32个。现有校企合作单位153家。近三年,与企业联合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横向项目344项。
聚焦社会服务,积极开展应用技术研发。学校是中共德州市委政策研究室指定的智库联席单位、是省会经济圈科创联盟成员副理事长单位。学校现有山东省高等学校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实验室2个,德州市重点实验室5个,德州市工程研究中心2个,德州市社会科学研究基地4个。近三年,获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辅导员研究)1项,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3项,山东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4项,中国高校产学研创新基金——德州专项资助课题1项。获市厅级科研奖励184项,其中德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德州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16篇咨政报告被德州市政府有关部门采纳,其中2篇咨政报告获市委田卫东书记肯定性批示。师生授权专利943项。
学校先后获山东省民办教育先进集体、山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山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学校办学成效。
学校以“建百年华宇、创特色名校”为愿景,坚守“为学生成长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和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适用的人才和技术”的使命,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努力把学校建设成学生满意、教工自豪、政府重视、社会尊敬,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数据截至2023年9月10日;近三年是指2020年—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