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库>>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时间  2024-05-20 15:17:58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公办 医药 专科 排名:0
校园介绍
创办时间 1941年
硕博数量 硕士点:0 博士点:0
院校省市 江苏 盐城市
院校归属 省政府
相关推荐
校园详情
江苏医药职业学院是省卫健委直属全日制公办专科层次普通高等学校,是江苏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和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单位。学校前身为新四军军部于1941年7月创办的华中卫生学校,1958年成立盐城医学专科学校、盐城中医专科学校,1964年7月改办江苏省盐城卫生学校。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较长时间承担普通大专及本科的培养任务。1996年开始五年制高职招生,开展高等职业教育。2005年3月18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苏政发〔2005〕25号)、教育部备案,升格为盐城卫生职业技术学院。2017年2月起更名为江苏医药职业学院。 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东方湿地之都、仙鹤神鹿世界——盐城,占地面积843.3亩,设有医学院、护理学院、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12个教学单位,开设临床医学、护理学、中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等医药卫生大类专业22个。学校是中国职教学会医药卫生教育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单位,全国卫生行指委康复治疗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全国临床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全国医药卫生职业教育联盟发起单位和主席团单位,江苏省医药卫生职教集团副理事长单位和教学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密对接“健康中国”发展战略需求,紧紧围绕国家“双高”院校和职业本科教育创建标准,深入实施“师资队伍强基、学校专业培优、时代新人铸魂、科技服务赋能、和谐校园提质”五大工程,持续擦亮“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三张金字名片,进一步找准实现“三个转变”的高质量发展路径,加快建成特色鲜明、走在前列的医药卫生职业本科院校。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现有教职工626人,专任教师518人,其中教授51人、硕士学位以上教师444人,博士学位教师88人。入选第三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创新团队立项建设单位,有省优秀教学团队7个、省高等学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1个、省教学名师3人、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10人、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5人、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9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9人。 实施特色兴校战略,打造高水平品牌专业。获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骨干专业5个,有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2个,国家级在线精品课程4门、省级在线精品课程49门、省课程思政示范课1门,国家规划教材10本、省规划教材(含重点)20本;教育部《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认定生产性实训基地2个,省产教深度融合实训平台建设项目2个、省产教融合集成平台项目1个;省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2个;国家级、省级实训基地5个。 实施质量立校战略,人才培养质量全国领先。学校临床医学执考通过率比全国高出45%,预防医学执考通过率比全国高出39%,护理、医学影像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和医学检验技术的执考通过率,分别超99%、80%、84%和87%,全部跻身全国同类院校前列。目前,累计获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个人和团体奖142个,其中特等奖2个、一等奖50个。 学校坚持“四个面向”,深化校地融合,加强有组织科研。近五年,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外国专家项目等国家级项目17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7项,建有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省心脑血管与癌症防控工程研究中心、省药物一致性评价工程研究中心、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外国专家工作室和省科普教育基地等六大类共9个省级科研平台,有效促进盐城及苏北地区创新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水平提升,不断提高科教联动服务区域健康产业发展的能力。 办学八十余年来,学校始终坚持“面向基层、立足苏北、服务长三角、辐射全国”的办学定位,先后涌现出以“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获得者袁今奇,学校护理专业创始人、捐资220万设立“奖教金、奖学金”的“中国好人”奚家凯,舍己救人的“中国好人”徐兆学,全国自强模范、“中国好人”吴登清,“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刘启慧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校友。经过一代又一代苏医人薪火相继、言传身教,生成了“博学卓识、慎思笃行”的教风,育就出“业精于勤、技进乎道”的学风,以“行方智圆”为校训,形成了“诚、爱、美、洁、精”的优良校风。 学校连续三年获江苏省属高校综合考核第一等次,先后获江苏省绿色学校、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和谐校园等省级以上表彰40余项。展望新时代,逐梦新征程。站在新的起点上,全校师生员工将继续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提升内涵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协同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健康江苏”“教育强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024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