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详情
江苏理工学院坐落于“中吴要辅、八邑名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苏省常州市,是江苏省与常州市共建的省属全日制普通高校,是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全国首批职教师资培养培训重点建设基地和江苏省首批决策咨询重点研究基地。
学校前身是常州职业师范学院,始建于1984年8月,1985年9月招生,1987年12月,更名为常州技术师范学院。1988年9月招收本科生。2001年8月,常州经济管理干部学校并入。2002年8月,更名为江苏技术师范学院。2004年12月,江苏省常州会计学校并入。2011年10月获批国家“硕士特需项目”,2012年9月招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2012年11月,更名为江苏理工学院。
学校以“厚德、博学、笃行”为校训,秉承“惟实励新、追求卓越”的办学精神,发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恪守“师生为中心、学院办大学”的发展理念,坚持学院有特色、学生有特长、学科有特质、学业有特点、学术有影响,实施开放合作办学和校城融合发展战略,凝心聚力办好更为适合、更加优质、更具特色、更有情怀的大学教育,积极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和“双师型”卓越职教师资。
学校办学基础设施完备,教学科研条件完善。学校现有各类校舍建筑面积50多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3.2亿多元,中外文藏书198万多册。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多人(含留学生)、硕士研究生1200多人。现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育学院、职业教育学部等20多个教学科研单位。
学校深入实施高水平师资引培行动计划,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600多人,专任教师近1300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近800人、博士学位人员600多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近50%,“双师型”教师占比近50%。现有加拿大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5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曾宪梓教师奖7人,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1个。学校现有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突出贡献专家”“双创人才”“外专百人”“特聘教授”“333工程”“教学名师”“青蓝工程”“优青”等200多人次,省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12个。获批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指导中心和省制造业人才研究基地。
学校实施学科强基创优工程,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学科布局持续优化,学科优势较为鲜明。现有学科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经济学、文学、艺术学、教育学等七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现有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省“十三五”“十四五”重点学科12个,“工程学”学科入围ESI全球排名前1%。学校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发展特色,形成了教育学、机械工程等一批引领性学科,打造了“职业技术教育”“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资源循环利用”等特色亮点。
学校聚焦产业发展方向和产业链创新,推进产教融合、职普融通,专业布局更为优化和协调发展。现开设68个本科专业,招收教育、机械、资源与环境硕士研究生。现有国家级专业建设项目(含一流、特色专业)10个和省级专业建设项目29个,1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专业通过师范类专业认证。江苏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个,省级虚拟仿真教研室1个。学校基于汽车服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省级品牌和特色专业,建有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学院、工业互联网产业学院2个省级重点产业学院和智能医疗产业学院、人工智能产业学院、检验检测认证产业学院等校级现代产业学院9个。
学校深入实施新时代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人才培养体系健全,坚持“以人为本、注重能力、分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自主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教学成果奖20多项。现有国家和省级人才培养平台(项目)29个(项),国家一流(精品)课程9门,江苏省一流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产教融合型课程、规划(重点)教材等省级项目136个(门、部)。学生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等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省级奖励2500多项。学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输送了10多万名毕业生,培训了数万名中高职教师及其他专业技术人员。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就业满意度持续提升,连续多年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量化督导A等高校”。涌现出全国“最美大学生”“大学生自强之星”等先进典型。
学校深入实施科研创新攀峰行动计划,加强协同创新,科技创新贡献度持续提升。近年来,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4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科)三等奖2项、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国家级行业科研成果奖160多项;学校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500多项,横向科研课题2100多项;获授权发明专利1600多件,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00多篇;现有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示范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分园、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高校重点(建设)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科研平台24个,市厅级科技创新平台26个,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得到省委领导批示或被省政府采纳,获评江苏省高校知识产权工作先进集体。
学校深入实施开放办学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建立多渠道、多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格局,重点打造以中德合作为主的国际合作办学特色。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所高校、教育及科研机构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现有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和中美学分互认联合培养项目5个,获批省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建设项目。先后加入中芬应用技术大学、苏韩高校、苏港澳高校等合作联盟,面向“一带一路”沿线40多个国家招收留学生,多次获评“江苏省来华留学生教育先进集体”。学校坚持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升继续教育服务水平,累计承担各类培训项目300多项,培训学员2.9万多人,精准帮扶支持西部职教发展。
学校全面推进校城融合发展,全方位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城融合发展“江理工模式”。与常州市共建江苏省唯一的职教教师教育协同创新实验区,获批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研究所,主动服务高质量发展样板高地建设。聚焦常州市主导产业与经济社会发展领域,建有常州碳纤维复合材料成形与装备研究院、常州智能控制与制造系统研究院、常州新能源之都发展研究院、常州市家庭教育研究院、常州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与指导中心等多个科研智库平台。与常州市知名企业共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创新型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基地”等多个省级教学平台。学校积极实施“校城融合+”,与省内外10多个市(区)建立校地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产学研基地230多个、研究机构40多个。获常州市推进“五大明星城”建设先进集体、实施“532”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先进集体等表彰。
学校获得“全国语言文字工作先进集体”“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模范职工小家”、“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江苏省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高校和谐校园”“江苏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集体”“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面向未来,学校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经典卓越的现代化新校区,聚力成为区域一流应用型人才供给的主阵地、高层次人才的集聚地、科技创新的策源地、融合发展的示范地和文化传承的创新地,以走在前、做示范的责任担当,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一流应用型大学而团结奋斗!(2024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