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详情
安徽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的省属多科性高等院校和安徽省重点建设院校,是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项目建设高校,国家知识产权改革试点高校,安徽省高校综合改革首批试点院校,安徽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高校创新自主权改革试点单位,安徽省首批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试点单位,安徽省博士学位授予立项重点建设单位。学校坐落在国家级开放城市芜湖,办学始于1935年安徽私立内思高级职业学校,历经芜湖电机制造学校(隶属于原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芜湖机械学校、安徽机电学院、安徽工程科技学院等办学阶段,2003年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10年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
学校校舍建筑总面积75.73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7.96亿元。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8700余人,在校研究生(含来华留学生)2300余人,教职工18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500余人。学校聘请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在内的国内外知名学者担任兼职教授,引进高层次人才担任学科领军人才,90余人次获得省级以上人才项目和教学名师(团队)称号,102人次在省级及以上教师教学竞赛中获奖,逐步建成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教学科研队伍。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等17个二级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依托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新工科专业在安徽省高校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有60余个本科招生专业,涵盖工、理、文、管、经、法、艺等门类,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9个,国家级、省级特色(品牌)专业16个,国家级、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5个,10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专业通过长三角新文科专业认证;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课程82门;获批国家级、省级卓越及拔尖人才培养相关项目37项,国家级、省级“四新”研究与实践项目34项;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53项;2021年机器人现代产业学院获批国家首批现代产业学院;建有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022年入选国家级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现有17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6个自主设置交叉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建有省级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6个,省级专业学位案例库2个,研究生教学成果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共14个,获批省级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共74项。
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近三年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60余项,省部级科研项目450余项,连续四年获得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连续两年以第一单位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教育部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人文社科类)1项;连续入选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前20强。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入选安徽省高峰学科建设计划,机械工程、化学、纺织科学与工程入选安徽省应用型高峰培育学科建设计划。工程学学科为ESI全球前1%学科。与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有高端装备先进感知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皖江高端装备制造省级协同创新中心、设计艺术省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等37个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学校分析与测试中心具有省级食品检验机构资质。
学校坚持“立足地方、融入长三角、辐射全国”的服务面向,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不断深化校地、校企产学研合作,服务支撑“三地一区”“七个强省”建设,深入推动区域融合、校企融合、产教融合。与12个市级、区级地方政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芜湖市共建安徽工程大学国际工程师学院,全力打造“国际化、工程化、企业化、多元化”特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示范区、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孵化基地;共建安普机器人产业技术研究院并获批安徽省首批新型研发机构。与地方共建宣城产业技术研究院、增材制造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与海螺集团、安徽叉车集团、奇瑞控股集团、中国通服安徽公司、百度公司、芜湖长信科技、海螺创业、天马微电子、纬湃电子等国内大型知名企业开展产教融合深度合作。与美、英、法、德、意、韩、日、泰、乌克兰、马来西亚等国和台湾地区的30余所知名大学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积极开展合作办学、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活动。
学校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与和谐兴校”的办学理念和“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育人理念,以“三抓”工作为统领,深入推进“三全六专”育人实践,积淀出“雨耕勤作赤铸精工”的大学精神和“尚德敏学唯实惟新”的校训,坚持走以提升质量、打造特色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积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形成了“以工为主、支撑产业、服务地方”的办学特色。学校是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50强高校、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高校、省级课程思政建设先行高校和省级“双基”建设示范高校,获批安徽省第一批省级创业学院,2020年度获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成效激励奖、2021年度就业工作获全省通报表扬。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社会广泛赞誉,学校被誉为“培养工程师、设计师、企业家和创业者的摇篮”。
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创新驱动、开放办学、特色发展”战略,努力向着“国内知名的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奋进。(截至202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