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福建医科大学在广东专业招生计划(人数+代码)
1、福建医科大学在广东的社会工作(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招生人数为2人;
2、福建医科大学在广东的护理学(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招生人数为2人;
3、福建医科大学在广东的临床医学(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招生人数为3人;
4、福建医科大学在广东的药学(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招生人数为1人;
5、福建医科大学在广东的生物信息学(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招生人数为3人;
6、福建医科大学在广东的眼视光学(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招生人数为2人;
二、福建医科大学在在广东高考专业招生计划和人数代码
1、2022福建医科大学在广东的招生计划和人数代码4
专业名称 | 招生省份 | 年份/批次 | 专业招生代码 | 招生计划人数 | 选科要求 | 科目 |
---|---|---|---|---|---|---|
社会工作 (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 | 广东 | 2022/本科 | 005 | 2 | 物理+不限 | 物理 |
护理学 (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 | 广东 | 2022/本科 | 006 | 2 | 物理+不限 | 物理 |
临床医学 (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 | 广东 | 2022/本科 | 001 | 3 | 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 物理 |
药学 (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 | 广东 | 2022/本科 | 002 | 1 | 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 物理 |
生物信息学 (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 | 广东 | 2022/本科 | 003 | 3 | 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 物理 |
眼视光学 (住宿费:待定,办学地点:校本部) | 广东 | 2022/本科 | 004 | 2 | 物理+化学 | 物理 |
2、2021福建医科大学在广东的招生计划和人数代码4
专业名称 | 招生省份 | 年份/批次 | 专业招生代码 | 招生计划人数 | 选科要求 | 科目 |
---|---|---|---|---|---|---|
临床医学 ((5年)) | 广东 | 2021/本科 | 001 | 2 | 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 物理 |
预防医学 ((5年)) | 广东 | 2021/本科 | 002 | 1 | 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 物理 |
药学 | 广东 | 2021/本科 | 003 | 1 | 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 物理 |
生物信息学 | 广东 | 2021/本科 | 005 | 1 | 物理+(化学或生物学) | 物理 |
眼视光学 | 广东 | 2021/本科 | 004 | 2 | 物理+化学 | 物理 |
智能医学工程 | 广东 | 2021/本科 | 006 | 2 | 物理+化学 | 物理 |
社会工作 | 广东 | 2021/本科 | 007 | 2 | 物理+不限 | 物理 |
护理学 ((不招色盲色弱)) | 广东 | 2021/本科 | 008 | 2 | 物理+不限 | 物理 |
3、2020福建医科大学在广东的招生计划和人数代码4
专业名称 | 招生省份 | 年份/批次 | 专业招生代码 | 招生计划人数 | 选科要求 | 科目 |
---|---|---|---|---|---|---|
临床医学 ((5年)(不招色盲色弱)) | 广东 | 2020/本科 | 001 | 2 | - | 理科 |
预防医学 ((5年)不招色盲色弱) | 广东 | 2020/本科 | 002 | 1 | - | 理科 |
药学 ((不招色盲色弱)) | 广东 | 2020/本科 | 003 | 2 | - | 理科 |
社会工作 | 广东 | 2020/本科 | 004 | 2 | - | 理科 |
护理学 ((不招色盲色弱)) | 广东 | 2020/本科 | 005 | 1 | - | 理科 |
三、福建医科大学的最新学校简介
福建医科大学创建于1937年,是我国建校较早的公立本科医学院校之一。80多年来,学校秉承“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砥砺“改善国民卫生的先锋,东南医药界的柱石”的初心,形成了“以人为本、求是至臻”的办学理念和“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学校精神,孕育了“崇真向善、精诚致远”的校风、“厚德敬业”的教风和“博学笃行”的学风,推动学校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2020年,学校荣获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学校是一所以医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完整人才培养体系的福建省“双一流”建设高校,是福建省卫生人才培养中心、医学科学研究中心和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现有上街、台江2个校区,规划占地约1550亩。设有21个学院(部),29个本科专业。现有教职医护员工13450多人(含附属医院),在校全日制学生17000多人。与海内外120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校开展了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合作。学校坚持把人才作为发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