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公办还是民办
是一所公办高校,该校是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广东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和国家骨干高职院校立项建设单位。
二、简介
创办于2004年4月,坐落在国家级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被开发区八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天然簇拥。工业园区的五大主要产业、四大新兴产业、1000余家企业为学院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实训资源。
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近7000人,继续教育类在册学生6000余人。教职工426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含高级工程师)97人,博士28人。设有包装印刷系、装备制造系、电子工程系、信息工程系、光电工程系、生物医药系、现代服务系、管理工程系8个专业教学系,开设包装策划与设计、应用电子技术、电子商务、光电制造与应用技术、药品生产技术、国际经济与贸易、移动互联应用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技术等28个专业。
2004年建校之初,火炬开发区管委会就牵头成立了学院董事会,吸纳区属总公司和园区著名企业为成员单位,在宏观层面构建了“政、校、企、行”多方参与的资源整合平台。在中观层面,学院教学系对接国家级产业基地,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专业发展对接产业升级。在微观层面,将人才培养时段细分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顶岗实习”三个累计一年,推行“毕业证、技能证、素质拓展证”三证书制度,将顶岗实习切割为“认知性、适应性、技能考证、生产性、就业性”五个阶段。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产教融合的运行体系日趋完备,人才培养流程日益优化。“三、三、五”人才培养模式释放出强劲的动力。推动着“学院与园区”走向融合发展,“院园融合”的高职教育“中山火炬模式”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学院成为国家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广东“一流高职”立项建设单位、广东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广东成人教育先进集体“一带一路”产教协同联盟广东省发起单位。
孕育于“国家”。国家(China Torch Program)是一项发展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指导性计划,于1988年8月经中国政府批准,由科学技术部(原国家科委)组织实施。
""的宗旨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贯彻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发挥我国科技力量的优势和潜力,以市场为导向,促进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高新技术商品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国际化。
建设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的重要内容之一。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以智力密集和开放环境条件为依托,主要依靠我国自己的科技和经济实力,通过软硬环境的局部优化,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而建立起来的、面向国内外市场、发展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集中区域。项目的重点发展领域是:电子与信息、生物技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高效节能与环保。通过项目的实施,造就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集团。
人力资源开发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键,培养和吸引高素质的人才是实现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根本保证。培养一大批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勇于创新、敢于在市场竞争中奋力拼搏的科技管理人才和科技实业人才,是的一项关键性任务。
中山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政府和中山市政府于1990年联合创办,199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随着中山市东部发展战略的实施,火炬开发区与翠亨新区实现连片发展,面积由原来的90平方公里扩展到230平方公里。以此为平台,通过深中通道,主动对接深圳前海自贸区,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
在230平方公里的热土上,崛起了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包装印刷产业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中国技术市场科技成果产业化(中山)示范基地、国家中山(临海)装备制造业基地、中山国家现代服务业数字医疗产业化基地、国家先进装备制造(中山)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八个国家级基地,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八块国家级基地牌子的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雄厚的产业基础与灵活高效的办学模式,为深入开展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提供良好的实践载体。2016年7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中心、广东省教育厅、中山市人民政府三方签署协议,将“华南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实验基地”落户。建立“政、产、学、研、金”一体化实验平台,共同开展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学院始终秉承“高(高端)、新(创新)、特(特色)、精(精品)”的办学理念,以园区内八大国家级产业基地(国家健康科技产业基地、中国包装印刷基地、中国电子中山基地、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中国技术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国家装备制造中山基地、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基地、中山国家现代服务业数字医疗产业基地),五大支柱产业(电子信息、健康医药、包装印刷、化学工业、汽车汽配)和四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节能和新能源、微电子和通讯、生物科技)为依托,组建了包装印刷、装备制造、电子工程、现代服务与管理等八个教学系,开设了包装技术与设计、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多个专业。在产学研方面走出了一条立足园区、三位合一、校企融合的“火炬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