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改革

山东十三五规划纲要全文,2019年山东十三五规划纲要解读(四)

发布时间:2023-09-18 12:39:51
进“两区一圈一带”建设,完善规划对接、政策协同、产业协作联动机制,加快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优化配置,促进区域融合发展、错位发展、科学发展。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挥青岛龙头带动作用,加快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推进“四区三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海洋经济聚集区,在创新发展上实现率先突破。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推进临港产业区和各类园区建设,加快未利用地开发步伐,做强高效生态经济品牌,抢占生态文明建设制高点。

省会城市群经济圈,支持济南建设全国的区域性经济、金融、物流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强化省会辐射引领,加快区内各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污染治理联防联控,推动区内各市协同发展、一体发展。

西部经济隆起带,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形成邻边经济新高地和全省重要的增长极。

主动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战略,全面融入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扩大与珠三角、中原经济区等交流合作。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体发展为重点,积极推进黄河经济带建设。切实做好援藏援疆援青等对口支援工作。

(二)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协同推进新型城镇化、县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遵循城镇化发展客观规律,加快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坚持产城融合,强化城市产业发展、吸纳就业和创新能力支撑。积极稳妥推进以人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土地、财税等制度改革,完善居住、就业、教育、文化、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有序推进外来务工人员市民化,城中村和城边村原有居民市民化,以及其他农村地区人口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后的市民化。健全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完善立体交通网络、地下综合管廊、防洪防涝、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生态城市、海绵城市。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大棚户区、老旧小区和城乡危房、城中村改造力度。深入开展国家和省级新型城镇化试点,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城镇可持续发展引领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区。

加快县域经济特色化发展,壮大优势主导产业,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人口向城镇集中,支持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为新生中小城市。加快推进撤县设区(市),稳步推进乡镇合并、镇改街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纳入城镇体系管理。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建立健全县域科学发展综合评价机制,深入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试点。

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全面解决农村饮水、道路、照明和住房安全问题,大力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改暖,基本解决农村新型社区污水、垃圾集中处理问题,保护传统特色村庄,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同质。

(三)加大陆海统筹力度。增强经略海洋意识,推动科学、绿色、立体开发,探索人海和谐、海陆并进、彰显特色的科学发展模式,加快建设海洋强省,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

优化海洋开发布局,编制实施全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科学确定海域主体功能,合理有序开发海洋空间,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制定深远海发展战略,打造全国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

抢占海洋科技制高点,优化海洋科技、教育、人才资源配置,集中力量攻克海洋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推进海洋生物医药、深海技术装备研发、特种船舶研发设计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实施“透明海洋”工程,重点在海洋监测、深水技术、资源开发等海洋高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建设海洋智库,组织开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权益保护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

强化海洋经济体系建设,构建低消耗、低污染、高收益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上粮仓”建设,加快发展远洋捕捞、渔业深加工等现代海洋渔业。壮大海工装备、海洋能源、海洋化工、海洋工程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海洋生物与医药、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海洋新材料、深海资源开发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沿海和远洋运输,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综合枢纽、国际物流中心。推进海洋文化、海上体育和海岛海洋旅游融合发展,建成世界知名的滨海旅游目的地。

(四)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凝聚共识、汇聚力量。

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深化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挖掘阐发齐鲁丰富文化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实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加快建设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净化网络环境。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文化事业,加强文物、档案、史志等各项工作,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新型智库。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引导文化资源向城乡基层倾斜,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

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鼓励和支持骨干文化企业“走出去”,融入国际文化产业链,提高山东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五)加快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发挥我省地处海防前沿、基础设施完善、产业体系完备、双拥工作扎实的综合优势,把国防需求充分融入经济社会整体布局,把经济发展实力转化成国防实力,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实现富国、强军、惠民相统一。

健全国防动员体系和工作机制,加强军地之间需求对接、布局统筹、战略协调、规划衔接和政策落实,促进各类要素双向流动、渗透兼容、集成融合,提高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能力。

构建军民协同创新机制,整合利用军地科技资源,共同打造研发制造、应用服务平台,以天空海洋、信息网络、核能应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