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品读梁家河的动人故事,重温当年在陕北高原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追寻我们党的新一代领航人在植根群众中历练成长的光辉足迹,进一步坚定在为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上午大家聆听了宣讲报告、观看了专题片、参观了图片展,下午我们接着在这里进行座谈交流。刚才,听了14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从发言中可以清晰感觉到,同志们感触很多、感悟很深,思想和灵魂都受到了一次洗礼,引起了强烈的共鸣。我和在座的同志们一样,深为感动与震撼,深受教育和启迪。借此机会,和同志们交流一些自己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勉。
梁家河,是陕北高原广袤农村一个普普通通的小村庄。这里山高路远、偏僻荒凉、墚峁逶迤、沟壑纵横。纵目环顾,难见几尺平地;一年到头,难下几场雨水。可谓“地无三尺平,出门就爬坡;窑洞在山腰,脚下是沟壑;四野不见农田,半年不见绿色;有河不见水,有山不长树”,生产生存环境极为艰难。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同志,从首都北京“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来到这个偏僻的小山沟插队,一呆就是7年,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了陕北高原的广袤大地,献给了梁家河的沟沟坎坎。个中的艰难困苦、咸酸苦辣,不是一般城里人可以忍受得了,更何况一个还只有十几岁的少年?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孟子那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今年春节前夕,当年的大队书记、如今的再次回到梁家河,看望慰问干部群众,向革命老区人民和全国各族人民拜年。梁家河之行,是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深入中国最基层的考察调研,其中也蕴含着调研革命老区如何脱贫致富的深意。在梁家河,回首凝望自己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足迹时,深情地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字里行间,透出暖暖的关爱、浓浓的乡情、深深的感慨,足见对梁家河有着多么刻骨铭心的记忆!我们完全可以想像,同志在十几、二十来岁这样一个思想可塑性最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最为重要的阶段,离开京城来到极度贫困落后、且人地生疏的农村,那种震撼必然是铭肌镂骨的。
7年相濡以沫、7年甘苦与共,同志与梁家河父老乡亲结下了至真、至诚、至纯的深厚情谊;7年基层历练、7年艰苦磨砺,也让他深切了解了什么是群众、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实事求是,对人民群众始终有着天然的浓浓深情,对基层忧盼始终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和研判,对脚下这片土地始终有着坚定的历史担当。以梁家河为视角,了解了基层、通晓了国情、读懂了中国。正缘于此,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理念、谋定未来的方略、务实亲民的风格,与领航人青年时代在“梁家河学校”这个“有大学问的地方”培养的为民情怀、锤炼的意志品格,有着深厚的渊源。也正因为如此,同志的“梁家河经历”,对广大青年干部成长进步有着诸多启迪,于党和国家事业薪火相传、兴旺发达具有深远意义!当年不少知青,已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正是艰苦卓绝的农村环境,锻造了他们坚强的意志和适应力,加深了他们对基层生活和群众疾苦的了解,使他们更懂得中国农民的真实想法,练就亲民务实风格。马克思曾经说过:“一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就是一个社会管理者的意识形态。”所以,有分析认为:有知青经历的一代人全面进入决策层,无疑将影响中国政治生态和未来走向。
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责任和使命。“学习梁家河,感悟人生路”,我们各级干部尤其是处在成长进步重要阶段的年轻干部,应当从的青春奋斗足迹中、从梁家河“大学问”里,体悟到什么、收获到什么、学习到什么呢?各位来自首都的“部委挂友”,远离亲人、千里迢迢,从国家机关到赣南老区挂职锻炼,帮助推进振兴发展。在一年多时间里,为了加快老区发展,大家与当地干部群众一起,花了不少气力,吃了不少苦头,同时在为老百姓办实事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锻炼。我想,大家结合自己的“赣南经历”,从学习梁家河中,会有更真切的体会、更深刻的感悟。我感到,至为重要的是:干部成长进步,必须深深植根群众,在与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与群众的深厚感情,贴近基层、谙熟民情、了解实际,经受磨砺、走向成熟;同样,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也必须始终与民心民力紧密相连。
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回望当年在梁家河劳动生活的点点滴滴,尤其是担任大队支部书记后带领群众艰苦创业的桩桩件件,无一不是密切联系群众、真情融入群众、深切关心群众、团结依靠群众的生动写照。也正是有了这种经历,在此后的工作中,同志一直坚持走到群众中去。他1975年上清华大学,1979年在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任秘书,三年以后,主动要求去河北正定工作。从被迫下放当知青,到主动选择下基层,这个过程,正如自己说的:从“自在”走向了“自为”。深深植根群众,始终是梁家河蕴含的崇高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真挚为民情怀、强烈历史担当、务实思想作风和科学思维方法的重要源头。2003年11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同志接受央视《东方之子》采访时,谈到梁家河,记者问到:“这种历练对您今天有什么影响?”同志回答说:“看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看到人民群众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会,这个是最根本的。很多实事求是的想法,都是从那个时候生根发芽的,以至于到现在每时每刻影响着我。”与40多年前同志在梁家河插队落户时相比,今天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与条件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无论时代、环境和条件如何变化,党的干部特别是具有较高知识层次的年轻干部锻炼成长的根本途径和基本规律不会变,事业发展进步的根本力量不会变。离基层越近,离真理越近。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没有什么根基,比扎根于人民群众更为坚实;没有什么力量,比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更加强大。我们要善于通过对历史的观照、对现实的把握,从更深层次理解认识“学习梁家河”的重大意义,把学习梁家河与学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即将开展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与继承和弘扬苏区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与正在推进的扶贫攻坚、振兴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自觉在植根群众中汲取丰厚营养,打牢思想根基,提升能力素质,增强奋斗自信。
第一,在植根群众中坚定信念。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说:“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坚定的理想信念究竟从哪里来?年轻干部应当如何补好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根本还在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正如所说:“在我的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一是革命老前辈,一是我那陕北的老乡们。”“不到16岁来到黄土地时,我曾一度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陕北高原是我的根。”“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堂人生课,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正是梁家河这段饱尝艰辛的上山下乡经历,正是与黄土高原纯朴乡亲的血脉相连,铸就了他“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并成为他坚持不懈的人生追求,由此也成为如今中国共产党执政最鲜明的特色和基点。同志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从陕北出来,已经是一个经过一些历练的共产党员了”;“最后感到只有才能救中国,共产主义理想是伟大的,一生要做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它是一个坎坷的成长过程。但是我觉得被动到主动,这个时候是扎扎实实的,真正是自己的,不会受别人的影响,在关键时刻是经得住考验的。”这些富含深意的话语,值得我们深刻思考。指出:“是否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具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首要标准。”我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信念,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始终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进群众之门,听群众之言,分群众之忧,解群众之难,暖群众之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了解实际、深切体察民情,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解难事;才能深刻认识我们为什么只能走而不是别的道路,为什么只能坚持而不是别的理论,为什么只能坚持制度而不是别的制度,从内心深处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始终做的坚定拥护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第二,在植根群众中一心为民。回忆说:“上山下乡的经历对我们的影响是相当深的,形成了一种情结叫‘黄土情结’”。“使我增进了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对于我们共产党人来说,老百姓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时刻将人民群众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为老百姓谋利益,带着老百姓奔好日子。”朴实无华的语言,源自他躬身梁家河黄土地的难忘经历,表达着他对人民的赤诚深情。心里装着人民、时刻想着人民、说话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这份真挚情怀和牢不可摧的群众观念,正是源于他在陕北七年与乡亲们人在一起、心在一起、吃苦流汗在一起的特殊成长经历。也正是长期在与群众朝夕相处、同甘共苦中,他学会了怎样联系群众、了解群众,学会了怎样做群众工作,组织群众、动员群众、依靠群众,与人民群众建立了难以割舍的情结。那时,村里的年轻人经常去他住的窑洞,听他谈古论今,了解外面的世界,老支书遇到难题总是找他商量。乡亲们推选他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他带领大家创办铁业社、代销店、夜校等,办了一件件实事好事。离开的那天,群众排起长队为他送行,很多人不舍地哭了,不少人送他走了一程又一程,其中十几个人步行60里送他到县城,打地铺挤在旅馆的平房里睡觉,大伙三角五角凑了五块五角钱拍了人生第一次集体照,老乡们还送给他一个镶着“贫下中农的好书记”的镜框,表达由衷的赞誉。今天,我们梳理、领会治国理政思想,无不和这段知青岁月息息相关。正如他所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和群众融为一体时,就会感到自己活得很充实。”我们要时刻“记住政府前面的‘人民’两字”,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美好的现实,永远不忘本、永远不忘来时路。
第三,在植根群众中艰苦奋斗。回想艰苦岁月,同志在梁家河,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什么活都干过,什么苦都吃过。这种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何而来?说到底也是靠扎根群众,为了群众奋力拼搏,与群众一起共克时艰。正如回忆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这位乡亲们眼中能挑一二百斤麦子走10里山路长时间不换肩,“干活不惜力”,“有知识、点子多”,“吃苦耐劳的好后生”,正是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逐渐赢得了乡亲们的信任,不但入团入党,还担任了大队党支部书记。当时,两万九千名北京知识青年在延安,同志是第一个当大队支部书记的,同时也是15名到梁家河插队的知青中最后一个离开的。有了群众的支持,什么困难都能克服。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同志与梁家河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协力奋斗,治沟治水、发展生产,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谱写了一曲曲艰苦创业的动人乐章。在“陕西第一口沼气池”旁边窑洞的外墙上,至今保留着当年写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八个大字的手绘宣传画,回到梁家河时还专门招呼大家在这里合影留念,其中蕴涵的深刻含义不言而喻。去年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期间,与几位有知青经历的作家交流时说:“我们都有共同的知青经历,这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是在农村更加努力,更加奋进”;“那个年头我压抑越大,反而就越亢奋。”饱含哲理的话语,充分体现出他深厚的知青情结,更透出艰苦磨炼产生的强大正能量。今天,我们的年轻干部更应该自觉到人民群众中多接地气、增强信心,在艰苦环境中经历风雨、经受锻炼。指出:“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只有进行了激情奋斗的青春,只有进行了顽强拼搏的青春,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持久、无悔的青春回忆。”我们要牢记的殷殷嘱托,自觉融入群众,向群众学习,与群众一起艰苦奋斗,共同书写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时代荣光。
第四,在植根群众中实干担当。在回忆梁家河插队岁月时感慨地说,陕北七年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实干家,能从磐石里挤出水来。当年,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带领大家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修筑公路,以实干作风和担当精神,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为了清理大坝里的冰碴,同志带头跳进冰水中,一干就是一个多小时,腿冻得没有知觉;组织村民打井时,他脱掉鞋袜,下到3米多深的井里铲泥……这些事看似平常,但折射的是坚持实事求是、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铸就的是崇尚实干、勇于担当的坚毅品格。也正源于此、获于此,他始终对人民梦想感同身受,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知晓民之所需,了解民之所盼。正如当选为时,他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所说:“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大实话”道出了“大战略”,彰显的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面对现实的清醒与理性、情系百姓的实干与担当。人民群众最纯朴、最实在。我们的干部为群众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老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学习梁家河,就要坚持把根扎深、把事干实,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真正用党员干部的“辛苦指数”提升群众的“幸福指数”。
第五,在植根群众中敢为人先。其利在民,则敢为天下先。当年,同志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一直探寻如何解决村里缺柴少煤的问题,有一天看到《人民日报》报道四川省一些地方实行了沼气化,由此得到启发,并立即付诸行动。他带领干部群众反复试验,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并且既当支部书记、又当沼气专家,建成了全省第一个沼气村,让全村百分之七十以上的农户用上了沼气。当时实行“统购统销”的计划经济,村民买油、盐、酱、醋、火柴等生活必需品,都要翻山越岭到十里外的文安驿公社,既误农时又误工分,同志又想方设法在村里办起了第一家代销店,极大方便了群众。透过当年的梁家河,可以看出同志身上那种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智慧和勇气。正如他在《之江新语》中写到:“在困难面前,是束手无策、畏缩不前,还是克难攻坚、奋力前行?作为领导干部理所应当选择后者,应该千方百计采取切实可行的好措施、好办法,努力解决困难。”好措施、好办法从哪里来?实践出真知,群众最智慧。指出:“办法就在群众中”。我们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拜群众为老师,深入调查研究,解决矛盾和问题。尤其是广大年轻干部,朝气蓬勃、思维活跃,有激情、有闯劲,善于接受新事物,更应该解放思想、甩开包袱,就像强调的,“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善于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敢想敢干、敢为人先。
第六,在植根群众中廉洁奉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扎根群众就要有公正清廉的优秀品格。同志在梁家河七年,一言一行,留下了公道正派、克己奉公的佳话,赢得了群众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敬佩。有一次,队里的手扶拖拉机送去县城维修,负责这事的社员买了3包两毛钱的烟请人帮忙抬机器,回来后要求报销烟钱,同志说这不符合队里的规定,不能报销,但这个社员的父亲病重,他却自己掏钱买了几斤肉去看望。离开梁家河后,他还经常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钱来资助这里的困难群众。今年春节回到梁家河,在老支书梁玉明家里吃饭,他按每人30元支付了伙食费。点滴细节中,彰显的是同志自始至终一心为公、严于律己的优秀品格,也由此凝注成党的领航人带头树立清风正气的崇高风范和坚定决心。正如指出:“针眼大的窟窿,斗大的风,故要防微杜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严格制定八项规定,坚持以上率下,从领导不剪彩、会议不摆花,到禁止公款吃喝、严管公车私用等细节抓起,在看似一件件小事的不断规范中,改变的是执政党的作风,净化的是全社会的风气。干部惟有严守纪律、严明规矩,公道正派、清廉自守,群众才信得过,才愿意跟着我们干事创业。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我们要坚持修德为重,筑牢廉洁奉公的思想堤坝,恪守“三严三实”,稳住心神,把住底线,守住清白,在人民群众中树立形象、留下美誉,为党增辉添彩。
强调:“学习的目的全在于运用。”学习梁家河,“知”是基础、是前提,“行”是重点、是关键,必须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好政策千条万条,不行动等于白条。中央深切关怀赣南老区发展,出台特殊政策,实施对口支援,需要我们把握机遇、狠抓落实,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在座各位尤其是从国家部委来赣南挂职的同志,都是知识型人才,专业功底扎实,思维敏捷、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在许多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火热实践,为同志们提供了锻炼成长、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正如所指出的:“人生处处留心皆学问。”基层离群众最近,最能磨炼人。希望大家倍加珍惜机遇、倍加热爱基层,在深深植根群众中汲取丰厚营养,在基层历练中丰富阅历,在精准扶贫和振兴发展的主战场锤炼本领,以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赢得群众点赞。一要更加注重融入群众。进一步树立扎根地方、扎根基层干事创业的决心与信心,全身心地融入基层干部群众当中,多与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交朋友,增强群众观念,加深群众感情,真正与群众想在一块、干在一块。二要更加注重勤学多思。加强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实际,深入农村、读懂农民,坚持在边学边干、干学结合过程中,不断提升思想境界,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三要更加注重学以致用。充分发挥特长,把自身优势与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主动到条件艰苦、困难较多的地方经受历练,积极帮助基层干部群众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只有在崎岖山道上不懈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越是环境艰苦,越能磨炼干部的品质、考验干部的毅力。我相信,在同基层干部群众一起摸爬滚打中,大家一定能不断增长领导才干、积累实践经验、加快政治成熟,让人生之路走得更实、更好、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