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汇报

2019年基层工作人员学习梁家河精神

发布时间:2023-09-14 13:46:00

近期,按照县委安排,我认真学习了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该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梁家河》全书10余万字,40多幅图片,全景展示了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的成长历程和梁家河发生的巨大变化。读完这本书后,使我深切感受到梁家河是走向社会的第一站,是读懂人生、读懂中国、读懂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的重要起点,也是的发源地,是“大有学问的地方”。书中蕴含的坚守理想信念、坚持学习修身、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一是始终坚守“理想信念”这个灵魂。在梁家河先后写了超过10份入党申请书,但是组织以他“成分不好”为由,迟迟没有批准他入党。并没有气馁,他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坚持矢志不渝跟党走,为百姓谋利益,在梁家河为村里的乡亲们“出了不少点子”,办了不少好事,与乡亲们打成一片。后来,再次递上《入党申请书》,这次,他的入党问题被提到了县委常委会上,1974年1月,组织终于批准他入了党。的入党介绍人曾经对媒体介绍说,介绍入党,“完全是因为本人表现好,踏踏实实干,有想法,能团结群众、团结队干部”。在我看来,之所以能够最终入党,正是因为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讲过: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坚定这份信仰、坚定这份信念、坚定这份忠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二是始终树立“学习修身”这个观念。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从一名下乡的知识青年到大队的支部书记,再到党中央的,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最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他也从未放弃过读书和思考,一盏煤油灯,一块石板,一本书,一读就是七年。“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跟他一起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当地群众,都谈及很多关于他读书的细节。他刚到梁家河时带的两个箱子中除了衣服就是书;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曾说过:“中国共产党人依靠学习走到了今天,也必然要依靠学习走向未来”。读书不仅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提高精神境界。学习梁家河精神,就要爱读书,把读书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精神,少一些无谓的应酬,多一些书卷里的含英咀华。读一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锤炼政治信仰;读一读古今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丰富精神生活;读一读做好领导工作必须的知识书籍,增强理政能力。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取长补短、择善而从,才能打开工作新局面。

三是始终立足“一心为民”这个根本。七年知青岁月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初心,把陕北高原作为自己的根,把自己看作黄土地的儿子,在梁家河带领群众大干干实事谋发展,打坝修田,建沼气、办缝纫社、磨房、菜园,打井,扫盲……件件都是为民谋幸福的实事,特别是在梁家河口攻坚克难打成淤地坝,直到现在,那块坝地仍是梁家河最好、最平整的土地,它是同志当大队书记时给梁家河留下的一笔丰厚的财富。在用双脚丈量着黄土高原的宽广和厚度的这段时间,“为老百姓谋幸福”的信念在的心中悄然扎根,他立志要改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也培养出了他不变的信念和初心,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我们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面对党旗的铮铮誓言,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作为一名县级领导,学习梁家河精神,推进乾县追赶超越,就要立足“一心为民”这个根本,对群众视如亲人、饱含真情,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四是始终筑牢“艰苦奋斗”这个基石。知难而进,永不妥协。梁家河生活之苦、自然环境之苦,是苦中之苦。陕北人用“苦焦”二字来形容生活的艰难,用“受苦”来形容劳动的艰辛。同志曾说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是他到梁家河后经受的“五关”,这五关他都通过了。2003年,同志接受央视专访时说:“一年365天,除了生病,几乎没有歇着。下雨刮风在窑洞里铡草,晚上跟着看牲口,还要去放羊,什么活都干,到后来扛200斤麦子,十里山路不换肩。”梁家河村民则用“吃苦耐劳”来形容。在他们的印象中,农历二三月修渠打坝,同志经常卷起裤管、光着脚,站在刺骨的冰水里干活,当时社员都评价他是“好后生”。面对这些苦,在自述中讲到:“基层的艰苦生活,能够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只要想起在那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能干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于挑战的勇气,什么事情都不信邪,都能处变不惊,克难而进。”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筑牢“艰苦奋斗”这个基石,同全县干部一起,不畏时艰、自强不息,扎扎实实做好各项工作。

五是要始终围绕“实干担当”这个核心。同志坚持把个人生活融入梁家河村民的生活中,同时也把个人责任与村民生存和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从担任党支部书记那一天起,他就把村子发展的责任担在了肩上。看着梁家河村民们烧火做饭用的是木柴,照明点的是煤油灯,既不方便,又浪费资源。他从《人民日报》上看到四川大办沼气的报道,知道了沼气的好处,借了路费跑到四川绵阳地区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回到村里后,给社员们讲述沼气的好处,从不知道沼气为何物的大多数乡亲听得云里雾里。有的怀疑:“挖那么个坑,填上粪,就能着火?”有的甚至甩出狠话:“要是沼气能点灯煮饭,除非母鸡叫鸣,公鸡下蛋。”丝毫不为这些异议所扰,只顾埋头实干,终于建成了当时陕西第一口沼气池。还带领村民打水坠坝、成立铁业社、组建缝纫社、办夜校、设代销店,这一举一动都是从群众所盼所需出发,都需要“敢吃第一只螃蟹”的智慧和勇气,需要善于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和不为外界所扰的定力,都付出了难以想象的艰辛和努力,无不体现着他强烈的担当精神。从“梁家河精神”中汲取深厚养分,就是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主动履职担责,遇到问题不是“绕弯子”“踢皮球”,而是多寻求解决办法,面对压力不是懈怠退缩,而是要抢抓机遇积极作为。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