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网友曾在中国政府网“我向总理说句话”栏目提问:“我是一名县城小学教师,近年来我们县城人口增加了好几倍,但学校却只增加了两所,班级人数普遍在90多人以上,甚至有部分班级达到近百人……”
城镇“大班额”问题的严重性由此可见。
2017年,教育部安排专项督导,着力解决“大班额”问题。各地综合施策,按照用好存量、扩大增量的原则,在“人”“钱”“地”难题上发力。比如,山东省财政这两年已累计安排以奖代补资金20亿元以上,用于奖补各地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时发生的人员支出和建设费用。
在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确保今年底校舍建设和设施设备采购任务“过九成”,基本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
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入手
“终于不用再人挤人了。”山东济南济阳县兴隆街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张慧琳的妈妈刘杰感慨,孩子可以在一个更好的环境中读书了。
兴隆街小学是为了解决“大班额”而新建的学校,张慧琳所在的班级只有43名同学。之前张慧琳在另一所学校读书时,班里有60多名同学。“除了上厕所外,孩子基本不出来。”刘杰说,那时桌子挨着桌子,转个身都能把其他同学的书碰到地上。
据统计,全国义务教育阶段有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14万个,比2012年减少9万个,减幅为39%;56人以上的“大班额”有45万个,减少近18万个,减幅为28%,城镇学校“挤”的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
教育部督导局工作人员到各省调研,听到很多地方反映,2012年前后县城还存在八九十人的“超大班额”,但现在,县城学校班额基本上都在66人以下,教师更有时间和精力有针对性地辅导学生了。
曾几何时,“大班额”问题是教育管理者心中的痛。山东省委原常委、常务副省长(现甘肃省委副书记)孙伟,曾历数山东省城镇中小学“大班额”问题之痛:“这个问题严重到什么程度?全省17个地市无一幸免,有的地市‘大班额’的比例达90%以上,有的‘超大班’学生数超过了标准班额上限的两倍以上。”
“政策能否落地,关键在政府。”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范先佐认为,政府真正想消除“大班额”现象,治本之策是从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入手,“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改善农村学校环境,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让年轻大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乡村教育才有振兴的希望”。
“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教学水平,正是从源头上化解‘大班额’问题的重要之策。”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明建议。
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大班额”。
“大考”迫近,这一年来,教育部会同其他部委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消除“大班额”。
至2017年,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全面改薄”专项资金1336亿元,带动地方投入2500多亿元。教育部会同发展改革委启动实施了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2017年下达资金72.7亿元。
为了促进城乡、学校生源均衡,教育部积极开展规范义务教育办学行为专项督查,划片规范入学、阳光监督入学,有效抑制了“择校热”,避免大量学生集中在少数热点学校,造成“大班额”。
同时,教育部还指导地方通过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或学校联盟、均衡配置师资、利用信息化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将优质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向乡村初中倾斜等方式,加大对城镇薄弱学校和乡村教育的扶持力度,全面改善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努力提高乡村教育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适度稳定乡村生源,合理分流学生,营造良好的城乡教育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