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手抄报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3周年手抄报内容

发布时间:2023-09-14 13:36:09

抗日战争(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国际上称作第二次中日战争(Second Sino-Japanese War),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全面战争。[)从1937年七七事变国民政府发表《告全体将士书》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结束,历时八年,被称为八年抗战、或简称抗战。

1931年,侵华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此后陆续在华北、上海等地挑起战争冲突,国民政府则采取妥协政策避免冲突扩大。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在战争初期,中国投入大量军队以遏制日军的进攻;随后交战双方即转入相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力量逐渐发展壮大,1941年12月7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美国的罗斯福政府正式对日宣战,中国战场成为二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简称)的主战场之一。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投降。抗日战争对中国造成了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但战争过程中民众的国家观念得到了增强,战争的胜利极大的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

中华民族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进行的抗日战争,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它是世界存在着苏联、英美、日德意三大势力和法西斯、反法西斯阵线的影响下进行的,需要审时度势,正确提出反对日本侵略的方针和政策,加强国际上反法西斯阵线的战略配合。

其次,日方强中方弱、日方小中方大、日方退步中方进步、日方失道寡助中方得道多助这些相互矛盾的基本特征,决定了中日双方的战略指导方针和战役战术原则。

再次,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依然存在,有时甚至很尖锐,需要正确处理两种矛盾的关系,在敌、我、友三方中保持自己的主动权。

最后,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由于执行两种不同的抗战路线、战略方针和作战指导原则,因而在不同的战略阶段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在战略防御阶段,正面战场是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在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阶段,敌后军民成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军,解放区战场则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

另外,抗日战争呈现出一种内线与外线、有后方与无后方、有固定战线与无固定战线等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

日本人所谓的“日中战争”,主要指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期间与中国之间的战争;中国人习惯把中日之间爆发于1937年至1945年之间的战争称为“抗日战争”。中国学术界关于抗日战争的具体起讫时间存在一定争议,但关于“抗日战争”的名称,无论是中国大陆学界还是港台学界,甚至多数海外华人学者基本赞同这一名称。国际社会出于中立性考虑,一般将之称为“第二次中日战争”,以区别于被称为“第一次中日战争”的甲午战争。从战时到战后,日本人称谓这场对华战争的名称几经变化,如战时的“支那事变”、“大东亚战争”;战后的“亚洲太平洋战争”、“日中战争”、“十五年战争”等;甚至战后日本某些政治家模糊性的称谓“过去的大战”、“先前的大战”等。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名称,恰当的名称能正确反映出事物的内容和本质,不恰当的名称则具有片面性,甚至歪曲事物的本来面貌。战争作为一事物,它的名称也有恰当与不恰当之分。日本对抗日战争仍未有一个比较统一的恰当称谓,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了中日学界的关注。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和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战争史上的奇观。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