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天水人口流动比例较大,那么最新的天水总人口统计数量多少呢?天水人口流入流出比例是多少?本文小编为你整理了最新的关于天水总人口数量的相关知识,数据来源仅供参考!
一、天水人口数据变化
截至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331.17万人,自然增长率6.93‰。
二、天水城市简介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区域范围为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区域面积14325平方公里,市政府驻秦州区。
天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间。属温带季风气候。
截至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333.98万,主体民族为汉族。
天水境内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169处,代表包括大地湾遗址、天水伏羲庙和麦积山石窟等。
【历史沿革】
历史称谓
天水市古为“?县”。
?县(读作:guī)原本是?戎地,在今甘肃天水市。
公元前688年秦武公取其地,置?县,后改为上?县。公元前221,秦始皇置三十六郡时,上?是陇西郡中一县。汉武帝时,置天水郡,上?是其中一县,区划是今天水市区西南。
天水郡称呼始于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
天水得名,源于“天河注水”的美丽传说。远在三千多年前,天水地区人烟稠密,屋宇毗连,“山水灵秀,林木密茂”。秦末汉初,长期的征战加上干旱,上?城民不聊生。一天夜里,忽然狂风呼啸,雷电交加,一道金光闪耀,地上现出红光。顿时,大地连续震动,在轰隆隆巨响声中,裂开一条大缝。只见天上河水倾泻而下,注入裂开的大缝中,形成一湖,名曰“天水湖”。此湖水位稳定,水质纯净,甘冽醇厚,“春不涸,夏不溢,四季滢然”。人说这湖与天河相通,又叫它“天水井”。后来,这个传说被汉武帝听到了,他就给上?北城的湖旁新设的这个郡,起名“天水郡”。从此,有了“天水”之名。
建制沿革
天水在夏、商时期属雍州,周孝王十二年(公元前九世纪)赢非子在秦池(今张家川县城南一带)为王室养马有功被封于秦,号赢秦。秦即后世的秦亭,是今天水市辖区见于史籍的最早地名。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灭圭阝戎、冀戎,置圭阝(今天水市城区)、冀(今甘谷县东)二县,这是中国历史上设置最早的两个县级建置。秦昭王二十八年(279年),设陇西郡。郡县制在今辖区确立。
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从陇西、北地二郡析置天水郡。从此有“天水”的名称。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一度设秦州。因秦邑而得名,从此有“秦州”的名称。
西晋时,实行州郡县三级制。晋武帝泰始五年(269年)秦州正式设立,今辖大部分由秦州天水郡辖。南北朝因亡。
隋唐时,实行州县二级制,秦州地域缩小,地域和今辖区大体相当。元代,秦州辖成纪、秦安、清水3县。
明代,秦州辖秦安、清水、礼县3县。清雍正七年(1729年),秦州升为直隶州,直隶甘肃省,辖秦安、清水、两当、徽县、礼县5县。
民国二年(1913年),2月,北洋政府推行省、县二级制,暂存道制。巩秦阶道改称陇南道。撤秦州设天水县。民国三年1月,宁远县改称武山县。6月,陇南道改称渭川道,辖14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7月,渭川道改称渭川行政区。不久,撤销行政芪,实行纯粹的省县二级制。民国18年(1929年),伏羌县改名甘谷县。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甘肃省政府设立天水行政督察区。次年,改称甘肃省第四行政督察区,辖10县。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1949年8月3日,天水县解放。8月15日,天水分区行政督察区成立,辖天水、甘谷、武山、徽县、两当、通渭、秦安、清水8县。同年12月,天水分区改称天水专区。
1950年2月,析天水县置天水市,以城区为其行政区域。5月25日,平凉专区析出庄浪县划归天水专区;撤销岷县专区,所属陇西、漳县划归天水专区。天水专区辖天水市及天水、秦安、徽县、两当、武山、漳县、甘谷、清水、庄浪、陇西、通渭11县,81个区公所,614个乡。
1952年,天水专区辖91个区公所,635个乡。1953年7月6日,张家川自治区成立(1955年10月改称县)。同年底,天水专区辖1市12县887个乡。
1956年1月,天水专区的陇西县、通渭县划归定西专区,武都专区的礼县、西和、成县划归天水专区,天水专区的庄浪县划归平凉专区。同年底,天水专区辖天水市及天水、秦安、礼县、西和、成县、徽县、两当、武山、漳县、甘谷、清水、张家川12县,67个区,531个乡,9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
1958年4月4日,撤销两当并入徽县。4月8日,撤销武都专区,所辖宕昌、文县、武都、康县、岷县5县划归天水专区。9月5日,撤销西和县、礼县,合并成立西礼县。撤销徽县、成县,合并成立徽成县。12月16日,天水专区的岷县划归定西专区。12月20日,撤销天水县划归天水市。撤销甘谷县,甘谷、漳县、武山合并成立武山县。撤销张家川县和清水县,合并成立清水回族自治县。同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实行政社合一体制。天水专区辖天水市及秦安、清水、武山、西礼、徽成、武都、文县8县。129个人民公社,4个街道办事处。
1961年11月15日,恢复武都专区。原划归天水专区的武都、宕昌、康县、成县、文县仍划归武都专区。12月15日,恢复天水、甘谷、漳县、两当、西和、礼县、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漳县划归临洮专区。至年底,天水专区辖天水市及天水、西和、礼县、徽县、两当、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等10个县,60个区,440个人民公社,4个街道办事处。
1963年10月23日,撤销临洮专区,将其所属漳县划归天水专区。天水专区辖1市11县,482个人民公社,3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
1969年10月1日,天水专区改为天水地区,辖1市11县,223个人民公社,5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
1980年,天水地区辖1市11县,232公社,5个镇,8个街道办事处。1983年,政社分设,改社为乡。
1985年7月8日,撤销天水地区,天水市升为地级市。原属天水地区的西和、礼县、徽县、两当4县划归新成立的陇南地区,漳县划归定西地区。新设秦城、北道2区。天水市辖秦城、北道2区,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5县,138个乡,11个镇,11个街道办事处。
1992年5月30日,武山县远鸳鸯乡改为鸳鸯镇。
1998年11月16日,北道区甘泉乡改为甘泉镇。
至2002年底,天水市辖秦城、北道2区,秦安、清水、甘谷、武山、张家川回族自治县5县,40个镇,109个乡,11个街道办事处。
2005年1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秦城、北道区更名为秦州区、麦积区。
区划详情
截至2013年10月31日,天水市下辖秦州区、麦积区两个市辖区,甘谷县、武山县、秦安县、清水县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5个县。市政府驻秦州区。
2015年10月9日,天水市秦州区齐寿乡等22个乡撤乡改镇,调整后,天水市共辖78个镇,35个乡,10个街道。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天水市地处陕、甘、川三省交界,区域范围为东经104°35′~106°44′、北纬34°05′~35°10′。以西秦岭为分水岭,北部地区面积11673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1.49%;南部地区面积2652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18.51%。总面积14325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天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在1000?2100米之间,市区平均海拔高度为1100米。最高峰天爷梁,3120米;最低点牛背村,海拔760米。天水地貌区域分异明显。东部和南部因古老地层褶皱而隆起,形成山地地貌。北部因受地质沉陷和红、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丘陵地貌。中部小部分地区因受纬向构造带的断裂,形成渭河地堑,经第四纪河流分育和侵蚀堆积,形成渭河河谷地貌。
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渭河及其支流横贯其中,形成宽谷与峡谷相间的盆地与河谷阶地。土壤在河流和沟谷区为冲击、洪积物形成的淤淀土、草甸土,经过开垦耕种熟化而形成以黄绵土、黑垆土为主的耕作土壤。土层深厚,山塬开阔,是粮、油、菜、果主要生产区。中东部为秦岭、关山山区。以西部尽皇山、云雾山、景东梁为主体的西秦岭山地和东部八卦山、火焰山、秦岭大堡、关山为主体的小陇山、陇山山地。
气候情况
天水市属温带季风气候,城区附近属温带半湿润气候,苏城?立远一线以南属于北亚热带,年平均气温为11℃。无霜期185天。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为22.8℃;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2.0℃。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游季节。年平均降水量491.7毫米,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南部亚热带林区年降水量为800?900毫米,中东部山区雨量在600毫米以上,渭河北部不及500毫米。年均日照2100小时,渭北略高于关山山区和渭河谷地,日照百分率在46?50%,春、夏两季分别占全年日照的26.6%和30.6%,冬季占22.6%。极端最高气温38.2℃,极端最低气温-17.4℃。
水文情况
天水市境内渭河流长约280公里,沿河接纳流域面积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榜沙河、散渡河、葫芦河、?(藉)河、颖川河、东柯河、牛头河。还有嘉陵江支流白家河、花庙河、红崖河等。
【人口民族】
人口情况
截至2017年,全市常住人口333.98万人。
民族情况
全市有32个民族,主体民族为汉族。少数民族总人口24.8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9%。少数民族中回族人数最多,有24.3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的99%。百人以上的少数民族还有满族、蒙古族、藏族。
【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
天水属华北、华中、蒙新和喜玛拉雅植物交汇处,树种成份复杂,森林资源丰富。天水市森林总面积589.91万亩,森林覆盖率为45.5%。天然林地主要分布在东部、东南部的小陇山、西秦岭和关山林区,有木本植物87科224属804种,其中乔木312种,灌木437种,藤本55种,常绿植物122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水杉;二级保护的有连香树、星叶草、杜仲、银杏、大白红杉、大果青杆、金钱松、小白树、水青树;三级保护的有秦岭冷杉、庙台槭、穗花杉、华榛、领椿木、胡桃楸、獐子松、青檀等。
野生药用植物660多种,其中常用药220多种。
野生动物有30多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的有羚牛、梅花鹿、金猫、云豹等;二类保护的有羚麝、马麝、白臀鹿、斑羚、石貂、水獭、猞猁、猕猴、红腹角雉、兰马鸡、红腹锦鸡、大鲵、暗腹雪鸡、淡腹雪鸡、勺鸟、血雉、黑熊、秦岭红鳞鲑等。
矿产资源
天水市已发现的矿种有金、铁、锰、铜、铅、锌、银、钼、钨、镍、镁、白云岩、蛇纹岩、透辉石、地热等40多个,其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矿床6处、小型矿床多处。另外还存在着大量的矿化点、物化探异常区。区域内已探明的成矿带有:武山温泉?秦州李子园钼金铜铅成矿带、武山新庄里?竹子沟?寨沟金铜铅锌成矿带、麦积区党川?利桥一带金铜成矿带、秦安八盘山?清水后山里金铁铜镍钼铅锌矿带、秦安锁子峡?清水雷神庙钼铁锡锂镁成矿带、张家川陈家庙一带铁铜铅锌等成矿带。
【经济】
经济概况
2012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13.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11年增长13.4%。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4亿元,增长8.1%;第二产业增加值162.6亿元,增长16.5%;第三产业增加值171.9亿元,增长13%。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9亿元,比2011年增长6.84%。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88.3亿元,比2011年增长17.8%。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7.4亿元,比2011年增长18.2%。全市500万元及以上项目和房地产开发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16.51亿元,比2011年增长42.59%。其中项目投资380.49亿元,增长44.01%;房地产开发投资36.01亿元,增长29.17%。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34.56亿元,增长15.69%;第二产业投资144.75亿元,增长40.89%,其中工业投资123.31亿元,增长37.64%;第三产业投资237.19亿元,增长48.72%。全市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72.53亿元,比2011年增长20.54%。
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80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3%;大口径财政收入86.3亿元,增长1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7.5亿元,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0.3亿元,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53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4482元,增长16%。新发展非公经济市场主体4978户,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8.9%,提高3.3%。
201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03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8.9%,其中,第一产业93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195.5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214.5亿元,增长8.5%。大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达到100.18亿元,增长15.75%,其中公共财政收入31.83亿元,增长15.31%;财政支出突破200亿元,达到201.34亿元,增长5.19%。固定资产投资540亿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5亿元,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50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5000元,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5%,城镇登记失业率3.2%。
201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53.8亿元,较之2010年,五年年均增长10.9%。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27亿元,投资规模是“十一五”时期的3倍,年均增长23.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2.42亿元,是2010年的近2倍,年均增长14.3%。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110.22亿元,是2010年的2.34倍,年均增长18.6%;财政支出达到246.5亿元,是2010年的2.04倍,年均增长15.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06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6.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809元,是2010年的1.8倍,年均增长12.6%。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突破1000亿元,达到1033.4亿元,是2010年的2.2倍;贷款余额642.6亿元,是2010年的近3倍;直接融资58.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12.6倍。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一五”末的20:38:42调整为17.6:33.5:48.9。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十一五”末的34.5%提高到49.6%。
第一产业
2013年,实现农业增加值87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7.5%。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17.93万吨。“48113”现代农业推进计划启动实施,新建果品基地20.2万亩,新增蔬菜播种面积5万亩,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04个,输转务工人员68.55万人、劳务收入83.5亿元。新增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48家,新创建家庭农场36家。新增土地流转面积14.8万亩,总流转面积达63万亩,完成集体林权流转3.15万亩。
2014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23.81万吨。新增果品面积21.02万亩、蔬菜面积5万亩、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100个,同比2013年,果品总产量、产值分别增长24.84%和34.6%,蔬菜总产量、产值分别增长6.38%和13.2%,畜禽饲养总量、畜牧业产值分别增长5.3%和12.5%,输转劳动力68.91万人,劳务收入97.94亿元、增长17.77%。100个农业科学发展示范点完成投资13.92亿元,市级8大农业示范园区完成投资12.1亿元。“甘谷鲜辣椒和辣椒面”、“甘谷干辣椒丝”、“秦安苹果”被国家工商总局认证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当年流转土地18.06万亩。新增产业化龙头企业76家、农民合作社567家、家庭农场173家。
2015年,粮食总产达到126.95万吨,果品、蔬菜、畜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80亿元、58亿元、65亿元,是“十一五”末的3.3倍、2.2倍和1.5倍;劳务收入达到111.5亿元,较2010年增加48.5亿元,农业四大主导产业收入占农民收入比重超过80%。1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100个科学发展示范点完成投资30.3亿元,新建果品基地19万亩,新增蔬菜面积4.8万亩,新发展规模养殖场100个,实现劳务收入111.5亿元。
第二产业
天水经济开发较早,20世纪初,雕漆、纺织、面粉等传统工业就开始萌芽。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发展较快,特别是国家“三线”建设时期一批企业相继搬迁天水后,天水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的重要工业城市,是国家老工业基地之一。截至2007年,有工业企业749家,形成了以加工制造业为主体,电子电器、机械制造、轻工纺织为主导的区域工业体系。主要产品有400多个系列3200多个品种。
2013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3.5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6%,其中“10强50户”企业实现增加值82亿元,增长23%。实施承接产业转移项目173项,实施节能与循环经济项目14个、重点污染减排项目60个。一家机床公司获甘肃省政府质量奖。
2014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25亿元,同比2013年增长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3.16亿元,增长10%。机械制造、电工电器、电子信息、医药食品、能源化工、建筑建材六大产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5%。四家企业列入全省第一批重点扶持企业。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203个、完成投资102.5亿元,装备制造三大产业园完成投资46.2亿元。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甘肃省著名商标16件、甘肃名牌产品10个,一家公司获省政府质量奖。资质以内建筑业总产值94亿元、增加值59亿元,分别增长20%和11%。
“营改增”范围逐步扩大,减免退税1.28亿元。新增个体工商户1.48万户、增长31%,新增私营企业2235户、注册资金102.04亿元,分别增长32.6%和77%,非公有制经济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44%。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40项,总投资510.56亿元,到位资金151.59亿元。努力扩大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3.8亿美元,增长3.3%。
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1亿元,比2010年翻了一番,年均增长13.7%;三大产业园区相继建成,8户企业列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创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65项,完成投资129.5亿元。50件新产品新技术通过省级鉴定,该市被评为“2015年度全国十大质量魅力城市”。
第三产业
2013年,全市新增省著名商标18件、省名牌产品13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件。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97.5亿元,同比2012年增长12%。建成农贸市场8个、农家店228个。武山水帘洞、甘谷大像山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33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28亿元,分别增长28.14%和29.26%。新成立融资担保机构2家,总数达19家。发放“双联”惠农贷款4.66亿元、妇女小额担保贷款13.87亿元。新签约招商引资项目205项,总投资549.21亿元,到位资金102.63亿元。对外贸易稳步增长,完成进出口总额3.6亿美元,增长16%。
2014年,全市新建商品配送中心2个,改造提升农贸市场10个,建成便民蔬菜店50个、农家店230个。新增保险分支机构2家、证券分支机构1家,甘肃银行、交通银行升格为市级分行。银行各项存款余额898.21亿元,贷款余额475.11亿元,当年新增贷款87.08亿元。张家川回乡风情园、秦安凤山生态公园升格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接待国内外游客17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6.5亿元,分别增长28.02%和28.2%。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项目3901项,落实资金65.48亿元。实施招商引资项目360项,到位资金312.78亿元。100个市列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35.05亿元。
2015年,该市被命名为“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获批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有效商标总量达到2204件,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5件,新增甘肃名牌产品56个、总数达到77个。麦积山石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伏羲庙等7个景区晋升为国家4A级景区,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长29.7%。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3.85亿元,是2010年的1.6倍,年均增长11%。建成农家店1035个,新建扩建商品配送中心10个,新建改造县乡农贸市场36个。签约项目243项,到位资金420.7亿元,同比2014年增长34.5%。100个市列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36.6亿元。全年接待游客2216.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25.7亿元,分别增长33%和32.3%,该市被评为“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城市”。
2010-2015年,累计签约招商项目1087项,到位资金1179.63亿元,年均增长48.5%。
【社会】
教育事业
2013年,全市改造校舍33万平方米,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16.27万平方米,新建幼儿园79所,新建农村学校食堂7.72万平方米。
2014年,全市实施基建项目825个,改造校舍41.26万平方米,新建公办幼儿园33所,实现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全覆盖。
2010-2015年,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达到66.8%、87.5%、88.3%,较2010年分别提高36.7、16.3、15.6%,实现乡镇中心幼儿园和2000人以上行政村幼儿园全覆盖。实施教育改薄项目2111个,完成投资12.23亿元。实施科技项目872项,取得创新成果706项。
截至2015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4所(天水师范学院、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4.3万人;中等职业学校15所(不含技工学校、教师进修学校),在校学生3.25万人;普通中小学校1604所(不包括731个小学教学点),在校学生47.8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7%,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9.59%。
科研
2013年,天水市实施科技项目308项,取得科技创新成果202项。
2014年,全市取得科技创新成果107项,87项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新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省级重点实验室3个。
2015年,全市争取国列、省列科技项目63项,取得科技成果86项,其中62项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
截至2015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392项,取得科技创新成果104项,其中87项达到国内先进以上水平。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7家;重点实验室8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7家;国家、省级创新型企业及试点企业11家;高新技术企业35家。
医疗卫生
2013年,天水市第四医院综合楼、市第三医院住院楼投入使用,建成村卫生室100个。新农合参合率达95.87%,23种农村重特大疾病纳入保障范围,医疗费用补偿比例达70%,被确定为国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旅游创新区之一[25-2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2014年,市妇幼保健院迁建、天水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和儿童病区综合楼主体完工,建成标准化村卫生室214个,29个乡镇卫生院职工周转房项目全面竣工。落实计划生育“单独二孩”政策,人口自增率为6.08‰。
2015年,天水市完成市妇幼保健院迁建、秦州区医院迁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3%。
截至2015年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502个,其中医院36个、卫生院13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4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56万人(含村卫生室卫生员),其中执业医师3262人(含卫生院执业医师),床位1.29万张。年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稳定在95%以上。
城乡建设
2013年,天水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1亿元,增长30%;100个市列重大项目完成投资250亿元。农业农村基础条件持续改善,新建农村户用沼气3000户,完成生态造林14.1万亩,建成防洪堤防151公里,新修梯田33.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3.73平方公里,解决了36.22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3.39%。实施33处古建筑维修保护工程。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52个。
2014年,新建农村公路2200多公里、桥梁26座1568延米,完成造林15.13万亩,新建户用沼气1254户,新修梯田34.03万亩,建成堤防工程127.94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0.13平方公里,解决了35.16万农村人口和5.53万农村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
宝天高速街亭温泉出口、武山洛门至礼县二级公路建成,张家川县城至恭门火车站二级公路全线贯通。麦积至甘谷二级公路完成投资11亿元,占总投资的55%;引洮供水工程开工建设,落实投资6.2亿元,藉口水厂完成主体工程。中卫至贵阳天然气联络线管道天水段建成通气,750千伏输变电工程、社棠33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成投产。
全市城镇化率达到34.06%,提高1.6%。实施城建项目284个,完成投资70.13亿元。34个市级城建重点项目当年完成投资35.38亿元。改造巷道130条,补修人行道3.2万平方米,新建和改造城区公厕48座。中心城区2个音乐喷泉建成使用,新增城市绿地45.8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7%。省、市级40个示范村投入资金7.07亿元,建成整洁村360个。
2015年,全市实施城建重大项目52项,总投资162亿元,完成投资36亿元。藉河南路西延段、成纪大道、马跑泉大道东延段、藉河孙家坪大桥、藉河山水一号大桥、渭河峡口大桥、渭河社棠大桥、渭河武山西关大桥、天水建筑科技中心等项目建成,成纪新城输配水管网建成运行,市荣获“中国十大最美城镇”称号。
2010-2015年期间,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万公里,市县之间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连接,4个县区通高速公路,所有乡镇和94.5%的建制村通沥青(水泥)路。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实施城建项目185项,总投资282.8亿元,建成96个,完成投资83亿元。建成城市主次干道26条、桥梁22座,新建改建广场4个,硬化亮化小巷道280条,新建改建公厕104座,新增绿地210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5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3.2%,较2010年提高11.3%。
社会保障
2013年,天水市实施整乡推进项目7个、整村推进项目75个,争取财政及“三西”专项扶贫资金2.77亿元,全年减贫19.88万人。开工维修重建受灾群众住房3.83万户。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2万套,主体竣工8681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15万户4978万元,改造农村危房1.12万户。新增城镇就业6.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6%。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待遇发放率达100%。发放城市低保金2.78亿元、农村低保金4.93亿元、五保户供养费4639万元、城乡医疗救助金9755.6万元、困难群众临时救助金5948万元,下拨各类救灾资金1.21亿元。
2014年,全市民生支出164.07亿元,占财政支出的81.49%。“双联”行动实施帮扶项目842项,落实资金3.7亿元,发放“双联”惠农贷款和妇女小额担保贷款2.33亿元。争取扶贫专项资金3.27亿元,实施整乡推进项目7个、整村推进项目142个,异地扶贫搬迁3852户1.97万人,减少贫困人口27万,233个村、13个乡镇实现整体脱贫。发放大学生创业贷款7800万元,新增城镇就业6.66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7.6%、新农合参合率97.8%,安排城乡低保和“五保”供养资金8.47亿元,医疗救助困难群众56.7万人次、5721万元,临时救助困难群众1.8万人,发放救灾资金1443万元。争取棚户区改造贷款额度40.6亿元,新开工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住房6606套,建成5257套,3934户群众入住保障房,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4492万元;实施农村危旧房改造1.28万户。
2015年,全市发放精准扶贫贷款44亿元,争取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6亿元,整合项目资金48亿元,投入各类精准扶贫资金114亿元。建成贫困村通畅工程244个、794.3公里,标准化村卫生室634个,提前实现所有贫困村通沥青(水泥)路、标准化村卫生室全覆盖的目标。全年脱贫20万人,贫困人口减少到47.78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为2%。“五险合一”社会保险信息系统上线运行。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4万套104.34万平方米,主体竣工7341套,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1.99万户。发放廉租住房补贴1.37万户2678.6万元、社会救助资金11.9亿元。
2010-2015年,全市减贫85.3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43.3%下降到15.6%。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86处,解决了167.2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累计新增就业33.62万人。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健全,退休职工养老金平均待遇、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逐年提高,城市低保、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标准分别比2010年提高85.6%、186.4%和120.5%。累计建设保障性住房7.22万套664.9万平方米,实施农村危房改造8.66万户,发放廉租住房补贴9.8万户16.3亿元。
文化体育
2013年,天水市张家川马家塬、麦积牧马滩等遗址晋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麦积山石窟丝绸之路申遗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考察评估,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完成,《麦积圣歌》获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麦积山山地自行车邀请赛被评为全国体育旅游精品赛事,举办了市四运会。
2014年,天水市承办了第13届环青海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天水赛段比赛,举办了公祭伏羲大典暨第25届伏羲文化旅游节,并实现了两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文化旅游节荣获“最具国际影响力节庆”奖。新建村文化室125个、乡村舞台963个,建成体育惠民项目8个、村级农民健身项目180个。麦积山石窟“申遗”成功,清水李崖遗址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秦文公》、《轩辕大帝》分别获第七届中国秦腔艺术节“优秀剧目奖”、“优秀剧目特别奖”。《天水通史》出版发行。
2015年,全市建设乡村舞台821个、县级城市数字影院6座,完成农村电影放映3万多场次。人口自增率6.93‰。上榜“全国最具体育活力城市”。
2010-2015年,全市完成乡镇社区体育惠民工程41个,村级农民健身工程1031个。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13个、村文化室375个、乡村舞台1784个、农家书屋(社区书屋)2557个、城市数字影院7个。
截至2015年年末,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7个,文化馆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113个,农家书屋2540家,公共图书馆8个,各类藏书80.8万册,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99.35%和99.06%,有线数字电视用户11万户。全市共有全民健身点406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约139万人,在省级以上各类比赛中共获得金牌86枚、银牌92枚、铜牌35枚。
邮电
2015年,天水市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28亿元,比2014年增长63.1%。年末本地固定电话用户33.6万户,比2014年增长10.4%;移动电话(包含移动、联通、电信部门)用户261.3万户,增长1.2%。
宗教
截至2006年,天水市共有信教群众32.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9.1%,分布在两区五县的109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1028个村委会(居委会)。经县级以上(包括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开放的宗教活动场(处)所739处,其中固定宗教活动处所38处。有正式登记成立的市、县区宗教团体32个,其中市级5个,县级27个,有宗教职业人员2402人。
【交通】
天水地处陕、甘、川交界地带和西安至兰州的中点,陇海铁路穿越全境,G30连霍高速2011年在天水地区全线通车,G310国道、G316国道横贯东西,境内有五条省道,是西陇海线经济带甘肃段的东部起点。2003年,全市货运量占全省总量的25%,客运量占全省总量的30%。
2015年,航空旅客吞吐量突破6万人次,是2010年的11倍。全年公路通车总里程1.05万公里。全社会公路客运量2840.05万人,比2014年增长26%;客运周转量18.97亿人公里,增长26%。货运量2896.39万吨,比2014年增长26%;货运周转量50.53亿吨公里,增长26%。
【旅游】
截止2015年12月31日,天水共有国家3A级及以上景区11个,其中5A级1个(天水麦积山风景名胜区),4A级7个(伏羲庙、南郭寺、玉泉观、甘谷大象山、武山水帘洞景区、秦安县凤山景区、张家川回乡风情园景区),3A级3个(清水温泉度假村、武山木梯寺景区、武山卧牛山景区)。
【荣誉】
2013年10月18日,在武汉召开的第四届中国民族节庆峰会暨2013中国优秀民族节庆颁奖仪式上,天水市以成功举办甘肃省公祭伏羲大典暨中国天水伏羲文化旅游节获“最具魅力节庆城市”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