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

榆林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

发布时间:2024-02-27 03:14:01

临近春节,外出人员即使再远都尽可能赶回家与家人过年。现在很多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总觉得过年并不怎么热闹,毕竟现在不少城市为了安全和保护环境,都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了。而一些比较传统的习俗也都逐渐被人遗忘了。但其实在各个地方的乡村里依然还保留着那些传统的年俗。那么榆林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榆林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

一、榆林过年的风俗

新年的开始

榆林的新年在腊月二十三其实就已经开始,甚至更早,被人们称为“过小年”。腊月之初,年货的置办就已经开始,同时也开始准备“年茶饭”,但这可不是一两天就能完成的!而在腊月二十三,是打扫房屋的时间,房前屋后,里里外外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意味着新的一年的开始。至于闲暇时间?那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不过,想着新年的到来,再忙碌和疲惫的心情都会一扫而空。

腊月二十三到除夕之前的时间是年茶饭的准备时间,除夕夜品尝到的美味佳肴正是来源于这样长久和繁琐的准备。除夕,很快就来到了。

除夕的快乐

白天家家户户就挂上了灯笼,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贴上了春联,或是毛笔书写,或是印制的春联对仗工整、简洁精巧,让节日的喜庆氛围更加浓郁;贴福字祈福纳祥,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在榆林的有些地方,除夕的清晨人们上坟祭祖,然后这一整天可谓是吃货的“天堂”。早上是祝福“年年高”的油糕,中午的细长面条寓意“幸福绵长”,丰盛可口的美味佳肴完全是味蕾的终极享受,到了晚上,还有号称“元宝”的扁食(饺子)……

而到了大年夜,家家户户点起了“长明灯”,将漆黑的夜空照射得亮如白昼,灯火辉煌间,正如虹披霞霓,紫气东来映长空的璀璨之景。午夜入眠前,父母会在儿女枕头下放“压岁钱”,寓意辟邪驱鬼,保佑平安。还有一些人家彻夜不眠,围坐叙谈,饮酒玩乐“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正月的热闹

除夕之后的正月才是最能显示陕北风情民俗的时间。热闹的秧歌表演在正月是最耀眼的“明星队伍”,每个县区风格不同的秧歌表演使得榆林的新年变得格外富有有趣和富有活力。

秧歌表演

榆林剪纸

铁水打花

唢呐

榆林当地的民俗除了热闹红火的秧歌,还有久负盛名的剪纸、高亢嘹亮的唢呐、璀璨耀眼的铁水打花……在年味渐淡的现代生活中,榆林的这些原生态年俗习惯,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角度给了每个黄土地上人们一种别样的体验,看着最喜闻乐见的民俗文化,度过阖家团圆的新年时光,这样的新年,不仅充满独特的陕北风情,也成为脑海中最深刻的回忆。

美食的吸引

在欣赏民俗表演之余,榆林的美食也是让人垂涎欲滴。黑粉、羊肉面、油旋、黄酒、黄馍馍等名小吃散发着香气,擀杖舞动,杂面渐渐成型,将擀得薄如纸张的面折叠、切成如丝如缕的细面条放入开水锅,煮好的杂面配上羊肉臊子,撒上葱花等各种佐料,色香味俱佳。

二、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正月初一拜年

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大年初一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儿那祝贺新春。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正月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回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习俗,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却反映了人们普遍希望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三禁忌多

传说中,正月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不许摔坏东西,若是不小心摔破了东西,赶紧说:“碎(岁)碎(岁)平安。”这是提醒人们过年别得意忘形,也应小心翼翼、以求吉利。忌打扫,忌将垃圾扫出门外。忌跟还在睡梦中人拜年,须等到对方起床后再拜年。

正月初四迎灶神

按照传统习俗,这是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要供上三牲、水果、酒茶,拜诸神。若是经商之人的话,应该闭门歇业,民间认为若不这样做的话,会导致亏待诸神,引起诸神不满。

正月初五“破五”吃饺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

正月初六马日送穷

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中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七人类的生日

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天公生

在中国民俗信俗中,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

正月初十石头节

正月初十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正月初十亦称老鼠娶亲日,俗称十指。

正月十一请紫姑,请子婿

正月十一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

正月十二搭灯棚

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

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即正月十三上灯之日吃圆子,正月十八落灯之日吃面条。

正月十四试花灯

在古代,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中国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称为“试灯”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称为“灯市”。

正月十五吃元宵赏花灯

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三、榆林过年吃什么

八宝饭

八宝饭各地的配方大同小异,基本上是把糯米蒸熟,拌以糖、油、桂花、倒入装有红枣、薏米、莲子、桂圆等果料的器具内,蒸熟后再浇上糖卤汁即成。味道甜 美,是春节待客佳品。

酥鸡

酥鸡是陕北的一大特色,家家户户都会走,把腌制好的鸡腿粘上面粉,然后把鸡块炸至金黄,炸到八成熟以后,上锅蒸半小时左右就可以出锅了。味道简直棒极了!

丸子

丸子一般是用面团里面包上肉末、香菜等作料(也有用鱼肉、牛羊肉),然后将油烧开,将包好的丸子放入油锅里炸一段时间,用笊篱捞出放在干燥的地方待冷却后即可食用。丸子饱满多汁,肉香嫩滑,是陕北人粉汤里必备的搭配。

油馍馍

油馍馍由土豆、白面、荞面、糖等杂粮和在一起炸制而成,圆形,环状,炸熟后,金黄似铜钱,味道甘甜、可口,是陕北人最喜爱的食品之一。

油糕

油糕又叫炸糕、年糕,由糜子而成,经油炸之后,色泽金黄、细腻柔软,清香细腻、香甜可口。陕北人最爱吃炸糕蘸羊肉。

黄馍馍

由糜子面发酵,包裹蒸煮好的红枣、豆类挤压掺合成的豆枣泥馅蒸制而成,口感松软带甜,营养丰富易消化。因其颜色呈黄色,所以名为“黄馍馍”。

碗托

碗托是用荞面同水揉到一块儿,加热熬成粥糊状,晾凉以后即成。食用时,浇上醋、蒜、猪肝蘸料,即可食用。晶莹光亮,质地精细、清香利口,风味独特,百吃不厌。

蒸枣山

枣山用面捏一个基座,基坐长方形,两端搓成条状后弯曲盘成圈。另外用条状面团盘几个圆圈,以塔形安放在基坐上,每个圆圈中间点一个枣,这就是用生面团揉成的枣山,放到锅里像蒸馒头那样蒸熟了,出锅后趁热点上红绿,枣山就成了。等到年三十晚上,就把枣山献在灶马爷和财神爷的前面。

粉条

在榆林农村大都是自家手工漏粉,好吃又健康,主要是以红薯、土豆等为原料制作,按形状可分为圆粉条、细粉条和宽粉条等,口感爽滑极富弹性,是羊杂碎不可缺少的材料之一。

枣糕

枣糕吃起来既甜又软绵,由糜子、大枣精制而成,热气腾腾的枣糕,大人小孩都爱吃。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