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习俗

汉中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

发布时间:2024-02-27 03:12:15

临近春节,外出人员即使再远都尽可能赶回家与家人过年。现在很多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总觉得过年并不怎么热闹,毕竟现在不少城市为了安全和保护环境,都不允许燃放烟花爆竹了。而一些比较传统的习俗也都逐渐被人遗忘了。但其实在各个地方的乡村里依然还保留着那些传统的年俗。那么汉中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汉中过年有什么风俗传统活动和习俗

一、汉中过年的风俗

办年事(货)  春节前户户拆洗被褥,准备新装;杀猪杀鸡或买肉,腌制腊肉;清洁卫生,洗涤灶具;准备米面、糯米粉做醪糟、酿黄酒、蒸馍等,置办过春节物品。

祭灶祭灶之俗,旷日已久,农村尤甚。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家家户户都在灶台上摆满糖果、瓜子等。到晚间燃起香烟、点起红烛,由当家人跪拜。然后将贴了一年的灶神像取掉,换贴崭新的一张。据传这一天灶王爷要升天庭向玉皇大帝报告这一家的善恶,所以祭灶时总要念几句“好话多说”的祈祷词。为讨好灶爷,有些人家特意为他备一匹红鬃快马(以红公鸡代替),希望“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

扫尘“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之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朔、正旦之称。人们把这一天视为过春节的开始。欢度春节的主要内容是全家一道,穿戴一新,吃好喝好,玩得痛快。因为早在年关之前就杀猪宰羊、酿酒(现在多是购置)操办,做好充分准备。

除夕春节前夕称为“除夕”,意思是旧岁从此夕而除。农历以每天子时为头一个时辰,亥时为末一个时辰。旧岁最后一天的亥时是除夕21时至23时。到了23时就是旧岁即将结束,新年即将来临之时。除夕日须上坟祭奠亡故亲人,不忘祖先。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守岁必吃一顿“年饭”,又叫“年夜饭”“团圆饭”。经过一年的奔波,受尽风霜艰辛之苦,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顿随心的团圆饭,共享骨肉亲情的团圆、温暖。这顿饭不比平常,一定要做得可口,吃得满意。有吃臊子面的,有吃馄饨的(城固老乡称“疙瘩”),也有吃元宵的,不管吃什么,往往都佐以其他副食,图个“吉祥之兆”,如吃豆腐、鲤鱼,取其“富”“余”之意;吃糕、枣、柿饼、杏仁之类,借其谐音以表达“高”“早”“事事如意”和“幸福”的美好愿望。南郑、勉县等平川县,除夕之夜要张灯结彩,直到正月十五,象征光明永驻。山区还喜欢在室内贴上“麒麟送子”和“胖娃娃骑大鲤鱼”的年画。门上更少不了贴“秦琼、敬德”门神,以表示“人丁兴旺”“吉庆有余”和“驱鬼祛邪”。

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仍有吃年夜饭、守岁之习俗。年夜饭更丰盛,或在家中做,或去饭店聚餐。吃完年夜饭全家人聚在一起看“春晚”,直到午夜。

贴春联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盛于明代,至今不衰。

春联的种类比较多,依其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批”贴于门楣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方”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具、影壁中。

倒贴“福”字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穿上心仪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后来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发帖相互祝贺,由此发展为后来的“贺年片”。现在通信发达,人们互相打电话、发短信(微信)互道祝福拜年。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发给晚辈,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悄悄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大人为孩子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现在新春拜年,一般从初二日起,开始走亲访友,互拜新年,往来中须互相馈赠礼品,以示新的一年加强联络,互相祈福。

元宵节正月十五为“元宵”,又称灯节、过大年,实指正月十四到十六这三日,民间吃元宵或油煎元宵。城、乡庆贺活动丰富多彩,举行挂灯、耍灯等民间文艺活动,通夜演戏,称“天明戏”;表演彩船、地驴、水兽、社火、龙灯、狮子等民间舞蹈,小孩子提着各种灯笼上街玩耍;文化部门举办灯展、猜灯谜活动。到处锣鼓喧天,一派热闹景象。

二、大年初一到初七都有哪些传统习俗

正月初一拜年

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大年初一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拜年是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亲朋好友家和邻里儿那祝贺新春。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

正月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回娘家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习俗,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女儿回娘家,必备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如果家中有多个女儿的,而这些女儿又不在同一天归来,那么,就要来一个分一次,礼物颇薄,四块饼干而已。然而,却反映了人们普遍希望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三禁忌多

传说中,正月初三是“老鼠娶亲”的日子,入夜后必须早早熄灯就寝,以让老鼠家族举行婚礼;并在家中各处撒盐与米,称为“老鼠分钱”,表示和老鼠共享一年的丰收。不许摔坏东西,若是不小心摔破了东西,赶紧说:“碎(岁)碎(岁)平安。”这是提醒人们过年别得意忘形,也应小心翼翼、以求吉利。忌打扫,忌将垃圾扫出门外。忌跟还在睡梦中人拜年,须等到对方起床后再拜年。

正月初四迎灶神

按照传统习俗,这是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要供上三牲、水果、酒茶,拜诸神。若是经商之人的话,应该闭门歇业,民间认为若不这样做的话,会导致亏待诸神,引起诸神不满。

正月初五“破五”吃饺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

正月初六马日送穷

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中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七人类的生日

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正月初八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天公生

在中国民俗信俗中,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

正月初十石头节

正月初十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这一天不准搬动石头和碾、磨、石臼等石器,俗信否则会伤了庄稼。正月初十亦称老鼠娶亲日,俗称十指。

正月十一请紫姑,请子婿

正月十一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

正月十二搭灯棚

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灶下点灯

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即正月十三上灯之日吃圆子,正月十八落灯之日吃面条。

正月十四试花灯

在古代,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中国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称为“试灯”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至于市面上卖灯笼的小贩,早就准备了各式各样的花灯,准备贩卖,称为“灯市”。

正月十五吃元宵赏花灯

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三、汉中过年吃什么

有一种汉中年味叫面皮

说到最能代表汉中年味的美食,面皮当仁不让。

无论是隆重的年夜饭桌上,还是寻常日食三餐中,我们都可以发现面皮的身影。

面皮大多是米做的,因为柔嫩、劲道恰似皮条而得名。将大米浸泡、磨浆,加水稀稠相宜,蒸成薄片,待冷却后切成细条,具有色白、薄、光、嫩、细、柔、韧、香等特点,再辅以豆芽、菠菜、胡萝卜丝,芝麻酱、辣椒油、大蒜汁或生姜汁,芥茉、五香粉、精盐等调料。凉拌后红绿相映、黄白互衬、色泽鲜亮,食之爽口,气味芳香,风味独特。面皮除凉食外,还可切片晒干油炸,雪白透亮,香酥迷人,在宴席可与虾片媲美;还有炒、烩等吃法。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