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高考加分政策项目有●边疆、山区、牧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考生●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和台湾省籍考生●烈士子女●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
一、2023年吉林高考加分政策有哪些(加分内容调整)
一、加分项目和分值
1.烈士子女,加20分。
2.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及以上或被战区(原大军区〉及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加20分。
3.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加 10 分。
4.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三侨一台”),加5分。
5.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即延边朝鲜族自治州、长白朝鲜族自治县的朝鲜族考生,伊通满族自治县的满族考生,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考生),加5分。
6.公安烈士子女,加 20分。
7.按照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应急〔20193 37号)要求,“消防救援人员及其子女报考普通高考,参照教育部关于军人相关优待政策执行。”
二、其他
1.取消少数民族考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答卷加10分项
2019年9月30日前在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已取得我省高中学籍的应届少数民族考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答卷的,继续保留加分资格,加分分值统―调整为5分,并只面向吉林省所属高校投档使用。2023年全部取消该加分项目。
2.其他申报少数民族照顾政策的考生可以享受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等专项政策,不加分。
二、高考加分的社会评价
家长
观点之一
加分政策本身就体现不公平
1.加分政策是在又一次强化起点的不公。
2.加分政策不看家庭背景不表示就公平。
3.不要在考试之外制造不公平的加分,使许多靠自己的学生考不上理想的学校。
观点之二
加分过程就埋下特权的种子
高考是“一分定生死”,在这种近乎残酷的竞争中,能穿上一件“加分”的马甲,意味着什么乃是不言而喻。而对于每一分都要靠自已去搏的“裸考”学生而言,则如同在枪林弹雨中光着膀子与穿着铠甲的对手角逐,要想胜出又有多么艰难。虽然加分的理由冠冕堂皇,但是却无法改变最基本的事实:加分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赋予一些人“特权”,人为制造个人命运的巨大落差。而事实也一次次证明,有些高考加分,在一些地方已完全异化为权势家庭的“寻租”。
观点之三
取消高考加分政策应当缓行
任何政策都是有一定惯性的,过去的政策影响的是,而政策影响的是将来,所以取消高考奥赛加分,最好不要骤然行事,而必须顾及政策的惯性。这也是家长们反对取消奥赛加分政策的关键所在,所以,取消奥赛加分,请给学生和家长们预留一定的缓冲时间。
观点之四
调整加分政策应该从长计议
高考分数就是一根坚不可摧的硬杠杠。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公平的,是有说服力的,是让人口服心服的。作为高考加分政策制定者的教育管理部门,既然高考加分政策在执行中出现了这么多的不正常现象,就要与时俱进,深入调查,汇总各省的做法,看看能不能从完善政策上下功夫解决问题。
媒体
2014年9月3日,牵动万千家庭的高考改革实施意见出台了。纵观此次改革方案,不仅涉及理念、方向,而且涵盖了教学内容、招生政策、录取方式等具体方面。不分文理科、取消特长加分、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等,成为此次改革的最大亮点。
此次高考改革方案,值得期待的亮点不少。方案提出,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并明确指出,“部属高校要公开招生名额分配原则和办法,合理确定分省招生计划,严格控制属地招生比例。”这对于像吉林、吉林这样的高考大省而言,无疑是利好。每年高考,吉林、吉林、河南等地的考生都需要削尖脑袋,考出奇高无比的分数,才能上一所像样的大学,甚至不乏高分掉档的现象。而在某些地区,上线率、录取率就高出很多。这种考生人数和录取比例上的矛盾如果不能得到解决,分数竞争上的残酷只会再次推高应试教育。保证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考验着一些高校招生能否突破属地观念,一些地方能否摒弃地方保护主义,实施起来并不简单。
此外,“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写入改革方案,恰恰是从制度层面来缩小因地区差异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公,一定程度上缓解“寒门难出贵子”,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的担忧。在特长加分上,方案提出,“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2015年起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这无疑是击中加分乱象的软肋,让花钱买分、找关系加分失去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