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高考

北京化工大学湖北录取分数线及招生人数 附2022-2020最低位次排名

发布时间:2024-09-28 04:18:00

一、北京化工大学湖北高考录取分数线多少分

1、2021年湖北高考历史(历史+不限)类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学(国家专项)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99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4011名,招生录取人数为2人;

2、2021年湖北高考历史(历史+不限)类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600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3877名,招生录取人数为11人;

3、2022年湖北高考物理(物理+不限)类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80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4853名,招生录取人数为2人;

4、2022年湖北高考物理(物理+不限)类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581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4468名,招生录取人数为2人;

5、2021年湖北高考物理(物理+化学)类考生上北京化工大学的最低录取分数线需要604分,对应的最低录取位次为14812名,招生录取人数为49人;

二、北京化工大学在湖北的近三年的排名多少可以上

1、2022年北京化工大学在湖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招生人数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湖北 2022 历史 历史+不限 本科 11 573 3988 教育部
湖北 2022 物理 物理+不限 本科 4 561 23630 教育部
湖北 2022 物理 物理+化学 本科 9 570 19208 教育部
湖北 2022 物理 物理+化学 本科 49 579 15251 教育部
湖北 2022 物理 物理+不限 本科 2 580 14853 教育部
湖北 2022 物理 物理+不限 本科 2 581 14468 教育部
湖北 2022 物理 物理+不限 本科 29 587 12196 教育部

2、2021年北京化工大学在湖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招生人数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湖北 2021 历史 历史+不限 本科 2 599 4011 教育部
湖北 2021 历史 历史+不限 本科 11 600 3877 教育部
湖北 2021 物理 物理+不限 本科 4 585 22919 教育部
湖北 2021 物理 物理+化学 本科 5 598 17185 教育部
湖北 2021 物理 物理+化学 本科 49 604 14812 教育部
湖北 2021 物理 物理+不限 本科 4 606 14036 教育部
湖北 2021 物理 物理+不限 本科 29 610 12600 教育部

3、2020年北京化工大学在湖北的最低录取分数线和最低位次

招生省份 年份 科目类型 选科要求 所在批次/段 招生人数 最低录取分 最低位次 率属于
湖北 2020 理科 - 本一 - 596 17363 教育部
湖北 2020 理科 - 本一 9 600 15800 教育部
湖北 2020 理科 - 本一 80 607 13309 教育部
湖北 2020 文科 - 本一 - - - 教育部
湖北 2020 文科 - 本一 11 574 4041 教育部
湖北 2020 文科 - 本一 2 574 4041 教育部
北京化工大学的英语专业分数线(附2020-2022最低分排名怎么样)
北京化工大学在浙江录取分数线是多少?2024最低位次排名
北京化工大学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哪个好 2024分数线排名对比
北京化工大学和华中农业大学哪个好 2024分数线排名对比
北京化工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哪个好 2024分数线排名对比
西北政法大学和北京化工大学哪个好 2024分数线排名对比
北京化工大学在海南录取分数线是多少?2024最低位次排名
北京化工大学在安徽高考专业招生计划2024(人数+代码)
北京化工大学在内蒙古高考专业招生计划2024(人数+代码)
北京化工大学在黑龙江高考专业招生计划2024(人数+代码)
北京化工大学在江苏高考专业招生计划2024(人数+代码)
北京化工大学和四川外国语大学哪个好 2024分数线排名对比

三、北京化工大学2023年最新学校简介

北京化工大学创办于1958年,原名北京化工学院,是新中国为“培养尖端科学发展所需的高级化工技术人才”而创建的一所高水平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北京化工大学肩负着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和基础性、前瞻性科学研究以及原创性高新技术开发的使命。北京化工大学经过60余年的建设,已经发展成为理科基础坚实,工科实力雄厚,管理学、经济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哲学、医学等学科富有特色的多科性重点大学,形成了从本科生教育到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流动站以及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人才培养格局。目前,学校共设有15个学院,在校全日制本科生约15300人,研究生约8100人(其中博士约1100人),函授、夜大等继续教育学生约2700人,留学生约460人。学校师资队伍实力雄厚。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两院院士11人(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1名、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1名、双聘院士4人),其他国家院士6人,教育部“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4人、青年学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4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奖者24人,“973”首席科学家8人次,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0人、教学名师3人、青年拔尖人才5人,“国家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5人,全国优秀教师9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30人(其中在岗30人),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得者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8人,“首都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者5人,“北京市级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2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教学管理人员1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1个,教育部跨(新)世纪优秀人才69人。学校学科实力稳步增强。化学、材料科学2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工程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2个学科位列ESI排名前1%。“绿色化学化工及材料”学科群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现有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10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涵盖5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3个一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涵盖14个二级重点学科),2个北京市交叉重点学科,3个二级学科北京市重点学科;51个本科专业,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4个北京市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3个北京市一流专业建设点,13个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8个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社科类省部级基地。8个博士后流动站。学校教学改革成果不断涌现。现有2个国家级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素质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实验中心,12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5个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7个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北京市级示范性校内创新实践基地,1个北京市级素质教育基地;1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国家级虚拟仿真“金课”,4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6门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2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37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8门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1门北京市级虚拟仿真“金课”,5门教育部双语示范课程;1部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14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10部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4部北京高等教育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9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37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二等奖47项;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1个。学校科研工作发展迅速。承担重大项目、解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的能力进一步增强。2001年以来,学校有32个科研项目获得国家科技三大奖,拥有3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6个教育部创新团队,位居全国高校前列。一大批科研成果在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各类科研成果应用于国家尖端科技领域。2020年学校科技经费到款8.6亿元,获国内专利授权757项,国外专利11项。学校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断加强。学校把产学融合等作为重要发展战略机遇,不断增强“四个服务”能力,引领企业转型升级,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首都“四个中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