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指因工作需要,当地的单位录用一个外省、市的在职的,且就业至少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学历高于当地人才引进的最低要求的人才来当地就业!以下是人才引进政策及租房购房补贴新规定,仅供参考!
近年来,在市委的领导和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指导下,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市人社局以及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以深入落实全市人才发展规划为主线,不断完善党管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大力推进人才政策创新和人才工程实施,助力绿色发展,为我市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在粤东西北地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我市实施了“六大人才培养工程”,成为具有阳江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今后我市将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发展成长和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载体,建立“一中心一驿站一公寓一奖励”的“四个一”人才工作平台。
大力实施“六大人才培养工程”
我市先后制定实施了《阳江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阳江市市管拔尖人才选拔管理办法》《阳江市引进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切实管用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有利于人才发展成长和创新创业的体制机制。
我市实施了“海洋产业人才培养工程”“‘蓝色旅游’紧缺人才培养工程”“海洋食品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十百千’培养工程”“阳江市农业龙头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工程”和“阳江市五金刀剪产业转型升级人才培养工程”等“六大人才培养工程”,已成为具有阳江特色的人才工作品牌,得到省委组织部的充分肯定。
点面示范人才扶持助力创新
坚持点面示范带动,探索人才工作示范点工程。我市选定广东永光刀剪集团等13个单位及企业作为市人才工作示范点,强化对示范点的工作指导、改革探索和经费支持,通过以点带面,破解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难题。
坚持加快人才引领,助力创新驱动战略。借力省委组织部实施的“扬帆计划”人才项目扶持政策,积极统筹协调,认真组织各县(市、区)、市直单位和高新技术企业围绕各地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开展项目申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多渠道招才优化发展环境
坚持突出需求导向,扎实推进招才引智工作。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多渠道开展人才招聘工作。2011年以来,共组织外出招才引智12批次,引进各类人才531人,其中博士学历6人,研究生学历160人,本科365人,副高以上职称33人。
坚持强化服务保障,优化人才发展环境。近年来,我市市管拔尖人才被提拔或重用共9人,荣获国家级奖励13人次,荣获省级奖励26人次。坚持营造舆论氛围,扩大人才工作对外影响。在2016年4月份深圳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我市“六大人才培养工程”被主办方以海报形式在首版刊登宣传,列为省内实施聚集高层次人才计划的推介项目。
创新载体建立人才工作平台
指出: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今后,我市将进一步加强领导,创新载体,建立“一中心一驿站一公寓一奖励”的“四个一”人才工作平台,即建立一个高层次人才活动中心、创建一个人才工作驿站、建设一批人才公寓和奖励一批突出贡献人才。
继续巩固和加强 “六大人才培养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传、帮、带”作用,形成“比、赶、超”的人才工作格局。加强和规范招才引智工作,重点借力省委组织部实施的“扬帆计划”人才项目扶持政策,做好柔性引才工作。接下来,还将着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江城区外引内育双向发力促人才发展
近年来,江城区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资源摆上更加突出位置,确立人才优先发展布局,推进人才发展机制改革,不断健全完善人才队伍管理,营造了让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引领人才科学发展。坚持老、中、青相结合,形成重能力、重业绩而不拘泥于学历、资格、年龄的用人取向,在班子配备上注重老、中、青搭配,努力做到人尽其才。
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引领行业快速发展。积极探索评聘分开、职务聘任与岗位聘任相统一等多种形式的专业技术任职资格与职务的评聘办法,实现对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科学管理。
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引领技艺创新发展。发掘、整合现有资源,统筹社会培训资源,充分发挥企业培养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促进岗位成才,政府引导参与支持技能人才创新创业。
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区政府有关部门牵头,引进企业所需的管理、技术和技能人才,对引进的拔尖人才给予一定的政策奖励。
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统筹引领基层人才创业发展。充分利用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协会以及各类培训、教育基地的带动作用,建立健全农村实用技能人才发展的长效机制,为广大农村劳动者成长成才、创业兴业创造条件。
江城区积极开展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被列为阳江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试点单位。积极打造科技创新平台,建立区党政领导班子挂点扶持重点企业制度。到目前止全区共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8家,市级工程研究中心13家,高新技术企业6家,开展“产学研”工作,助力企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