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引进指因工作需要,当地的单位录用一个外省、市的在职的,且就业至少达到一定年限的人员,学历高于当地人才引进的最低要求的人才来当地就业!以下是人才引进政策及租房购房补贴新规定,仅供参考!
该市提出实施“新余双百人才工程”、“万名大学生来余留余就业创业工程”、“新余柔性引进千名人才工程”、“新余千名高技能人才引进培养工程”、“新余千名乡村实用人才振兴工程”、“新余三名工作室建设工程”、“新余青蓝人才培养工程”、“新余百名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工程”等八大重点人才工程,主要内容体现为8个突出,8个重点。突出高端引领,重点集聚产业人才。瞄准钢铁、锂电新能源、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发展,面向海内外重点支持引进100名左右高端产业发展人才,支持培养100名左右本土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对入选的人才和团队给予最高2000万元创新创业资金扶持及相关优待政策。
突出储备青年人才,重点吸引高校大学毕业生。瞄准吸引市外高校大学毕业生和留住该市各高职院校的大学毕业生,实施“万名大学生来余留余就业创业工程”,5年内吸引留住5万名大学毕业生。该市提出全日制大专及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给予硕士研究生安家和生活补贴5万元;提供大学生创业补贴5000元等系列配套支持政策。
突出以用为本,重点柔性引进高精尖缺人才。该市作为欠发达地区,高端人才引进难的状况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为补齐这个短板,提出“柔性引进千名人才工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鼓励用人单位柔性用好发达地区高精尖缺人才。
突出“新宜吉六县跨行政区合作”,重点吸引周边人才。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新宜吉六县跨行政区转型合作试验区。下一步,该市将从人才流动互促互融、人才信息共建共享、人才评价互认互准、人才平台共用共赢等方面着手,推动新余、宜春、吉安三地人才合作。组织专门面向新宜吉六县(市、区)、在外新余籍或配偶一方在新余工作的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岗人员公开选调。
突出服务质量,重点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对比周边地市,结合新余实际,设身处地为人才着想,把能给的政策全部给足到位。全面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安家补助和生活补贴。给予安家补助10万元—200万元,生活补贴2.88万元—108万元。比如,一个全日制博士来新余工作,获得的安家补贴和生活补贴由11.6万元提高至32.2万元。个人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先征收,后按此标准全额奖励。安排子女入学方面。对前三类人才子女就读公立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校不受户籍限制,自主择校;四类、五类人才子女享受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中考加10分政策。家属就业方面。高层次人才的配偶或子女有编制的对口对应、随调随迁;没有编制的,可参加专门面向高层次人才配偶和子女的事业编制考试。在就医方面,开辟医疗保健绿色通道,公立医院就诊提供一站式诊疗服务,为高端人才配备家庭医生等等。
突出改革创新,重点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在高层次人才认定方面,将“在钢铁、新能源、锂电、光电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企业从业五年以上且年薪50万元以上或对企业贡献较大的人才。”列入市高级人才,改变了以往单纯依据职称、学历、荣誉等硬框框来评定人才,更加注重人才的实绩和贡献。在人才引进方式方面,提出在市驻外办事机构、一些高校、在外新余籍人才中设立一批“招才工作站”,聘请“招才大使”,为该市招才引智提供信息,牵线搭桥,市里将给予经费支持和奖励。在科研平台资助方面,除适度提高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的建站资金支持外,更加注重平台作用发挥,对项目完成较好,作用发挥明显的平台,给予3万—50万元奖励。给予每名博士后进站科研资助5万元,其项目获得省级(含省级)以上科研资助的,给予10万元配套支持。在用好留住本土人才方面,重点提升本土培养人才待遇。为弥补本土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没有安家补贴和生活补助的问题,提出新认定的本土培养的高层次人才给予1.2万元特殊津贴;在解决高层次人才家属就业、个人所得税奖励等方面,本土培养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享受同等待遇、“一视同仁。”
突出宣传造势,重点打造尊才爱才城市形象。建立“新余人才日”制度。每年7月27日前后两星期,在全市上下广泛开展系列人才活动,大力营造尊重人才的浓厚氛围。2014年起至今该市已举办了4届。设立“人才驿站”,博士来新余考察观光,公办旅游景点免门票,每年在市内定点宾馆(比如北湖宾馆),3天免费食宿。来新余面试的一些硕士研究生提供3天免费住宿,等等。突出考核激励,重点确保人才政策落地见效。从两个方面着力,确保三十条人才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一是制度建设,完善人才工作专项述职制度,将人才工作纳入每年党(工)委书记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完善人才工作督查制度,对各地各部门落实人才政策情况,推进人才工作情况,定期或联合市绩效考核办进行督查和调度;完善人才工作考核制度,在绩效考核中,对从市外全职引进1名国内外顶尖人才或国内领军人才(A类)的,一票肯定为招商引资先进。将人才工作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领导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二是经费保障,由市财政统筹资金,大幅增加人才发展专项资金预算,保障人才政策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