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天不间断地参观学习,使我对建设的模式有了一个全景式的了解。可以说,三个村各有特色,各具千秋,在今后的新农村建设中具有许多值得借鉴和学习的地方。具体概括为以下三点:
1、村支书都具有强烈的责任意识。作为党员,作为村的第一责任人,他们的私心杂念很少,他们的模范表率作用很强。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理念:一人富裕不是富,领导富裕不是富,共同富裕才是富。集体富裕是共同富裕的前提和保障。有了集体才有个人,先有集体才有个人。只有在这样的领导带领下,才会形成奋发向上的集体合力。可见在村营集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树立一个什么样的村级带头人显得至关重要。这个带头人不是写在纸上的“带头人”,是扎根于泥土、内心对这个集体充满了感情、力求集全村之力改变村级面貌的带头人。这样的带头人既具有高屋建瓴的理论基础又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一个活得“厚重”的共-产-党人。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能够抛弃一己私利为全村人民谋幸福的共-产-党人是那么的难能可贵,也就更加需要我们这些“第一书记”首先在思想觉悟上向他们靠近,无论我们在农村的时间有多长,我们的外围环境有多么艰苦。只要一心为实现村营集体经济的共同富裕,无论你曾经在这片土地上作出过多少贡献,你的汗水与泪水,或多或少一定会得到村民的肯定。两年并不是一段很长的时间,在忙碌的乡村工作中,可能稍纵即逝。但你的收获,你内心的充实感,你作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能够为更多人带来幸福的成就感一定不言自明。
2、发展村营集体经济是建设的立足点。从三个村的资料片及介绍中我们都强烈地感受到:新农村要发展光靠借等、贷是根本不行的。“借等、贷”也许只能解一时之需,却不是长久之计。要发展只能因地制宜,从土地中“掘金子”。在这一点上湖桥村和蒋巷村虽然地缘相近,却风格迥异。湖桥村可以说是以工促农、反哺农业的典范。他们通过已有村级工业的强化与发展,带动农业的长足进步,并且在基础农业明显制约该村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迅速调整产业结构,向现代农业、特色农业的研发基地转型。客观地说,湖桥村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村格局,湖桥人在科技兴农、以工养农的发展中又向前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所以该村的集体资产总产值连年翻番,民生建设不断递增,村民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蒋巷村又是另外一种以农养农、以农惠农的经营模式。无论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园,还是整齐划一、功能齐全的农家别墅、农家养老院、农民活动中心无一不得益于农村集体经济的蓬勃与壮大。在这里农民是集体土地、高效农业持续发展的最终受益者,它其实更加接近于中国人理念中的现代农村的发展模式,对我们“第一书记”而言,这样的发展模式,也应该更加具有借鉴和可操作性。
3、村营集体经济的发展成果必须普惠于民。在一系列的介绍和实地走访中,三个村功能齐全的惠民设施随处可见。用湖桥村党委书记徐顺兴的话说:城里有的,我们湖桥有;城里没有的,我们湖桥也有。在湖桥村,村民孩子的幼托,村民的娱乐、养老都是免费的。别说在农村,就是在城市这样的高福利都是极为罕见的。除此之外,湖桥村和蒋巷村的村民还能按照村营参股的多少享受年终分红。应该说,这些发展成果的背后凝结着村支书一班人的心血、汗水乃至生命。但他们从未以功臣自居,反倒是将自己获得的报酬又回馈于村。沈浩书记捐出了自己的劳动所得给贫困村民,常德盛书记不拿村里的最高工资,把奖金的一百多万都捐给了村里的建设。有幸见到的常书记平易近人,却依旧是一副朴素的农民模样。其实他们完全有理由拿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奖励,但他们没有。他们把这些奖励全部融入了村营集体经济的共同发展中,他们把自己的胜利果实与众人分享的同时,也获得了村民极大的尊重。正基于此,村民在这样的幸福环境中,才更有动力,才更加懂得珍惜。
给我们当导游的女村民是蒋巷村人,她在说到常书记、说到蒋巷村的发展时,时常露出一种满足和自得的笑容,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绪流露。在湖桥村的文体活动中心,村民们闲适地演奏着乐器,音乐轻松而悠扬。这是一种无需刻意建设却自然存在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只有在人们的物质条件满足以后,才会应运而生。这是一种良性循环的物质链,是和-谐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人文景观。相信在这些村子里随意走一走,你都会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满足感。
通过这次考察活动,我深深体会到:改革与发展这对中国大地上腾飞的两翼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动力;也深刻见证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共同富裕的愿景其实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