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接连印发《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中有关招生政策的变化令人关注:在中小学,压缩体育等特长生招生规模,2020年前取消特长生招生;高考,从今年起,全面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迹等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
不再提及前些年的作假丑闻,说明“切割”这些加分项目的必要性;也不再论述上述举措对实现教育公平的意义,这已是多数人共识。我想说的,是部分人因此产生的“不公平”感受。篮球评论员杨毅在其微信公众号发了一位粉丝写给他的信,表达了对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的不解:“一刀砍了这些从小练体育指着体育生活孩子的希望,不公平!他们也是每天起早贪黑地训练才能出这一点成绩,获得一点加分啊。”
本指望利用体育特长上个好中学、好大学,也为此付出很多,结果落了空,学生、家长感到有些失望,可以理解。也许有人会说,“即便没加分,锻炼了身体、磨练了意志、培养了团队意识,这些年体育也算没白练”。这么说不算错,但在部分学生、家长看来,凡是无助于上好大学的努力,都是做的“无用功”。“如果把练体育的时间用在学习上,成绩可能会比现在高不少,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学习、特长都指不上”,这是一些人感到“不公平”的原因。
少数人感到“不公平”,并不动摇政策的正当性,但他们的“不公平”感受是如何产生的、又该如何避免,却值得审视。既然有加分的“门”,有这方面特长的孩子,希望通过努力走进这扇门,就是一种合理预期。特长水平要达到能加分的程度,临时抱佛脚不行,多数人从小就开练,眼看要用上了,这扇门却被关上了,有些失望,感到“不公平”,情有可原。
出现这样的结果,学生、家长有一定责任。早在,教育部即发文要求取消上述加分,绝大多数省份也早已落实到位。如今感到“不公平”的,应该来自尚未落实的省份。取消加分是大势所趋,即使当时不能马上取消,也拖不了很久,所以,之后仍选择走这条路,本身就是在“押宝”,有一定“冒险”成分。但一日不取消,有人心里就有幻想,当“刀”突然落下来,感觉难以接受,认为“不公平”。
消除这种心理上的“不公平”,其实也不难。孩子走哪条路,事到临头再决定就晚了,需要及早规划。而有关部门的政策,即是家长、学生作出规划的依据。如果当地之前有个时间表,让他们明确知晓加分何时取消,以此决定练还是不练,真到取消那天,他们应不会感到“不公平”。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政策应是长期、稳定的。遗憾的是,现实中,政策本身的不明确、执行中的“打折”等,有时让人无所适从,不得不“骑墙”观望。3月26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写到一个希望靠足球特长上好中学、好大学的孩子。他的母亲表示,会继续观察取消体育特长生加分政策在未来的实施情况,不会贸然改变孩子已经踏上的这条足球特长生道路。
目前的政策能落实到位吗?能延续多久?会不会哪天又变回来?或许正是这些不确定性,让家长选择“继续观察”。几年后,如果足球特长并没有帮助孩子上了好中学、好大学,母亲会感到“不公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