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铜仁是几线城市
铜仁是四线城市,位于贵州省东北部,武陵山区腹地,东邻湖南省怀化市,北与重庆市接壤,西北高,东南低,全境以山地为主,大多数地域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总面积18003平方千米,辖2个市辖区、4个县、4个自治县,2018年常住人口316.88万人。
二、铜仁相关简介
铜仁市地处黔湘渝三省市结合部、武陵山区腹地,是西南地区连接中部和东部的桥头堡,素有“黔东门户”之称。全市辖碧江区、万山区、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江口县、石阡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大龙开发区、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土面积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27万,聚居着土家、汉、苗、侗、仡佬等29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0.45%。城区面积40平方公里,常驻人口35万人,辖碧江区、万山区和贵州铜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锦江穿城而过,直下洞庭。铜仁正围绕“厚德铸铜·仁义致远”的城市品牌,致力打造“武陵之都·仁义之城”。铜仁是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发源地,是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市,是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示范区,是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自然环境润物宜人。铜仁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介于东经107°45'—109°30'、北纬27°07'—29°05'之间。以梵净山为主峰的武陵山脉成为本市东西部的分水岭,全市最高海拔2572米,最低海拔205米,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是喀斯特地学的天然百科全书。全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年日照时数1044.7—1266.2小时,年平均气温13.5-17.6℃,年平均降水量1110-1410毫米,无霜期275—317天,热量丰富、光照适宜、降水丰沛。大部分地区温和湿润,山间、河谷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全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润物宜人。
历史沿革源远流长。秦代为黔中郡腹部地区,汉时改隶武陵郡,蜀汉时始有县治;唐代分属思州、锦州、黔州。宋末元初设思州、思南两宣慰司,元代设置“铜人大小江蛮夷军民长官司”。明永乐十一年撤思州、思南宣慰司,于今境设铜仁、思南、石阡、乌罗4府,并划归新建的贵州省管辖。清代铜仁建置无变化。民国建立后,曾经过7次变化,直到民国32年(1943年)2月,全省改设6个行政督察区,其中第六督察专员公署驻铜仁,辖铜仁、江口、玉屏等9县。至此,建置基本固定。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月12日铜仁全境解放,设铜仁专区,专员公署驻铜仁县,辖铜仁、江口、玉屏等9县。1979年1月正式设立铜仁地区行政公署,行署驻铜仁县,下辖铜仁、江口、印江、石阡、思南、德江、沿河、玉屏、松桃、万山9县1特区。1987年国务院批准撤销铜仁县,设立县级铜仁市,原行政区域不变,铜仁地区建制变为8县1市1特区。2011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铜仁地区设立地级铜仁市,开启了铜仁发展新篇章。
人文历史绵长厚重。湘楚文化、巴蜀文化在这里相互浸润融合,29个民族长期和睦相处,造就了绵长厚重的人文历史。曾涌现出了明朝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田仰、贵州开科取士第一人田秋、清朝太子太傅果勇侯杨芳等古代名士。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现铜仁境内原铜仁府、思南府、石阡府的举人在京参加会试多达40余人,其中有11人参加了康有为、梁启超发动的“公车上书”,投入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时期,涌现了陈天星、徐龙骧、席正铭等军政要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孕育了周逸群、旷继勋等革命先烈。养育了特等功臣、上甘岭战斗英雄龙世昌等。铜仁是书法之乡,明清之际涌现了周冕、周以湘、王道行、潘登云、严寅亮、鄢师竹六位书法大家,严寅亮题书的“颐和园”三字享誉中外。
自然资源丰腴富饶。境内有沅江、乌江两大水系,长10公里以上的河流171条,集雨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21条,年径流总量127.42亿立方米,地下水总储量29亿立方米。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326.15万千瓦。已发现40多种矿种,主要有锰、汞、煤、钾、磷、铅、金、大理石、重晶石、紫袍玉带石、国画石等。锰矿储量2.5亿吨,远景储量可望达到3.5亿吨,是全国三大锰矿富集区之一;含钾页岩预测储量50亿吨;页岩气预测储量1.2万亿立方米。丰富的矿产资源为新材料、冶金化工等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全市已形成以锰矿、煤矿开发和金属锰、铁合金、工业硅生产为主的原材料工业体系。辖区内有野生动物400余种,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的有黔金丝猴等6种,二级保护动物有大鲵、黑熊、黑叶猴等29种。有以植物“活化石”珙桐、珍稀的贵州紫薇以及梵净山冷杉等为代表的木本野生植物资源600余种。有以天麻、杜仲、银杏、金银花等为代表的药用植物2000多种。油茶、梵净山绿茶、石阡苔茶、德江天麻和思南黄牛、沿河山羊等土特产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
旅游资源独特多姿。独特的地理地貌、优美纯净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族风情,铸就了“梵天净土·桃源铜仁”的品牌形象。其生态文化、佛教文化、民族文化、红色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与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和穿境而过的乌江、锦江合称“一山两江四文化”。全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省级风景名胜区9个,国家矿山公园1个,国家级喀斯特地质公园1个。梵净山有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成员、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国佛教名山·弥勒道场、中国傩文化发源地、中国十大避暑名山、国家4A级景区六大桂冠,森林覆盖率在95%以上,负氧离子每立方厘米高达6-12万个,大鲵、珙桐等众多珍稀濒危动植物在这里繁衍生息,有“动植物基因库”之称。乌江穿越石阡、思南、德江、沿河四县,形成“百里乌江画廊”。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戏,古朴神韵的苗家四面鼓、土家摆手舞、侗族大歌,惊险绝伦的苗族绝技绝活,是民族文化瑰宝。铜仁是著名的革命老区。1934年,贺龙、关向应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铜仁创立了黔东革命根据地,是红军长征前全国8大红色根据地之一,有周逸群故居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旧址、枫香溪会议会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投资环境日益优化。交通便捷高效。沪昆铁路、沪昆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铜大高速公路、思剑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全市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经渝怀铁路北上可直达重庆,南下可直达广州。铜仁凤凰机场开通有贵阳、长沙、广州、北京、上海、深圳等航线,今年上半年改扩建工程完工后可起降波音737—800型飞机。随着铜松、沿德、江瓮等高速公路的逐步建成,到2015年可实现县县通高速。随着渝怀铁路复线、沪昆高铁、玉铜城际铁路等相继开工建设,遵义经铜仁至吉首、昭通经德江至黔江等铁路的规划建设,快速铁路网正在逐步形成。500吨级航船可经乌江入长江达东海,乌江航道疏浚等工程正在加快推进。高效便捷的水陆空立体交通网络,使铜仁的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彰显。政策优惠叠加。铜仁是享有西部大开发、国发2号文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等政策多重叠加覆盖地区,有先行先试的发展环境。大龙经济开发区被纳入全省“511”百亿元级园区培育计划并被省政府列入首批国家级开发区申报单位,开发区总规划面积548.5平方公里,已开发85平方公里,园区核心区实现“七通一平”,全市开发区累计建成标准厂房356.3万平方米,建成职工保障性住房5463套、约30万平方米。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市有100余万富余劳动力曾长期在沿海发达地区务工,许多返乡人员已成长为小老板、企业骨干。水、电价格比较优势明显,工业用地充足,对重点招商引资企业建立绿色通道,全程跟进服务。始终坚持像对待科学家一样对待企业家,像尊重老师一样尊重企业老总,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最优质的服务环境,全力打造成为全国信誉最好、成本最低、服务最优、回报最快的投资热土之一。
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关怀下,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抢抓贯彻国发2号文件和实施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的历史性机遇,紧扣全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主基调和“工业强省、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立足“一山两江四文化”的资源禀赋和交通环境的改善,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一业振兴”战略,着力打造黔东工业聚集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和“乌江经济走廊”,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香港百丽集团、浙江农夫山泉等知名企业落户铜仁,中国淘宝网·铜仁馆已上线运营。2013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35.22亿元,增长15.4%;实现财政总收入77.41亿元,增长2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2.10亿元,增长42.6%;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96.4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6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97元。
当前,全市上下正紧密同志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全面深化改革。全市上下正围绕市委一届五次全会先行启动的36项重点改革,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一业振兴”战略,全力打造黔东工业聚集区、环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和乌江经济走廊,奋力推进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确保到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