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亚是几线城市
三亚是三线城市,简称崖,古称崖州,别称鹿城。是海南省下辖地级市,位于海南岛的最南端。三亚东邻陵水县,西接乐东县,北毗保亭县,南临南海。三亚市陆地总面积1919.58平方千米,海域总面积6000平方千米。东西长91.6千米,南北宽51公里,下辖四个区。
二、三亚相关简介
三亚又称“鹿城”,位于海南岛南端,东邻陵水县,西接乐东县,北毗保亭县,南临南海。1984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崖县设立县级三亚市,1987年三亚升格为地级市。2014年2月,国务院批复三亚市撤六镇新设四区,2015年1月,三亚市新设立的四个区正式挂牌成立。
(一)行政区划。全市辖海棠、吉阳、天涯、崖州4个行政区,陆地总面积1921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共有居委会57个,村委会92个,自然村491个。海岸线长259公里,有19个港湾、10个主要岛屿、11条独流入海的河流。城区建成区面积53.67平方公里。2018年,全市年末户籍人口614647人,聚居了汉族、黎族、苗族等20多个民族。其中,男性311919人,女性302728人。按民族分,汉族358091人,占总人口的58.2%;黎族236497人,占总人口的38.5%;回族10176人,占总人口的1.6%;苗族4145人,占总人口的0.7%;壮族2205人,占总人口的0.4%;其他民族3533人,占总人口的0.6%。
(二)历史人文。三亚古称崖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人杰地灵。1992年10月及次年11月,在三亚境内的落笔洞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一万年前的三亚人遗址,是目前已知海南岛最早的人类居住遗址,也是迄今为止我国旧石器文化分布最南的一处遗址,它把海南人类历史提前了二至三千年。早在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三亚就序列于中国版图。因其远离帝京、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三亚又被称为“天涯海角”,但溯自隋、唐以来1400年间,它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联系从未中断。它曾是隋朝谯国冼太夫人的“汤沐邑”;唐朝大和尚鉴真漂流登岸和传道讲经之地;唐、宋两代曾有7位名相、名臣被贬到三亚。中原衣冠人物之南来,客观上在当地起了敷扬教化的作用,留下了诸多历史悠久的人文胜迹,沉淀了三亚灿烂的历史文化基础。据历史考究,延及宋、元、明朝时期,三亚的经济得于初步发展,棉纺业在全国居于领先地位,黄道婆早年向本地黎族妇女学纺织技术的故事就是历史的见证。明朝时期,还涌现出了“琼州三星”之一的岭南巨儒钟芳。三亚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黎族打柴舞和崖城民歌于2006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记录,黎族原始制陶等7项目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钻木取火等11项入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记录。
(三)生态环境。2018年全年空气质量达标(AQI≤100)355天,空气质量达标率97.3%。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15微克每立方米,可吸入颗粒物(PM10)平均浓度29微克每立方米。全市自然保护区7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1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9294公顷,其中国家级保护区8500公顷,省级保护区1716公顷。造林面积93.86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9.42公顷;更新造林64.44公顷。森林面积132533公顷,森林覆盖率69%,去年持平。城市建成区绿地面积2086公顷,绿地率37.9%。建成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6.25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1.4%。地表水达标率91.7%,与上年持平。曾经荣获“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美丽山水城市”等多项殊荣。
(四)自然风光。三亚地理环境极为独特,是国内唯一一个可以同时领略热带雨林和海洋风光的城市。三亚三面环山,形成怀抱之势,山、海、河三种美景自然融合,众多山头也提供了眺望大海、河湾和城市景观的制高点。海水清澈、能见度高,水温适中,全年适合游泳;三亚市区有三亚东、西两条河流穿过而过,两岸自然生长的红树林绿影婆娑,四季常青,生机盎然,是著名的白鹭栖息之地。美丽的自然风光,优良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三亚人居、旅游、度假的美丽天堂。
(五)革命传统。在1927年至1937年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仲田岭作为崖县第一个革命根据地,为建立红色革命武装队伍,加强苏维埃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极其残酷的斗争环境下,根据琼崖特委的指示,中共崖县县委迁到梅山,建立起抗日游击根据地,发动组织人民群众与敌人进行殊死搏斗,成为一座众志成城的坚强抗日堡垒。仲田岭革命烈士纪念碑、梅山革命史馆等都是三亚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