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宝鸡是几线城市
宝鸡是四线城市,古称陈仓、雍城,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是关中平原城市群重要节点城市、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是宝学所在地,有2700余年建城史,出土了晚清四大国宝及石鼓、何尊等文物,存有西府社火、凤翔木版年画、泥塑等中华工艺。
二、宝鸡相关简介
宝鸡古称陈仓,典故“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发源地,嘉陵江源,建城于公元前762年,公元757年因“石鸡啼鸣”之祥瑞改称宝鸡,是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陕西省第二大城市。宝鸡是中华文化重要支脉——宝学(宝鸡之学)所在地,有八千年文明及2770余年建城史。誉称“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社火之乡,周秦文明发祥地、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远古姜水育炎帝,商末周原兴周、凤雏宫奠定四合院庭落模型,春秋雍城兴秦,镇国之宝石鼓、何尊、毛公鼎等出自于此,法门寺藏佛骨,西府社火、凤翔木版年画、泥塑等彰显中华工艺。宝鸡是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十大生态宜居城市之一,中华环境奖、中国人居环境奖获得城市。宝鸡也是我国西部工业重镇、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新材料研发生产基地、中国钛谷。宝鸡位于陇海、宝成、宝中铁路交汇处,是我国重要的铁路交通枢纽。
地理环境
【位置、面积】宝鸡市地处陕西省关中西部,东经106°18′~108°03′和北纬33°35′~35°06′之间。东连咸阳和杨凌示范区,南接汉中,西北与甘肃省的天水和平凉毗邻。秦岭南屏,渭水中流,关陇西阻北横,渭北沃野平原。东西长156.6公里,南北宽160.6公里,总面积18117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宝鸡市位于秦岭纬向构造体系与其他构造体系的复合交接部位,具南北衔接、东西过渡的特点,可分为南部的秦岭褶皱带、中部的渭河断陷带和北部的鄂尔多斯台向斜区3个地质构造单元。中生代(末期)的燕山运动奠定了现代秦岭山脉的基础。渭河断陷盆地处于鄂尔多斯台向斜和秦岭褶皱系之间,为第四纪沉积物所覆盖,形成渭河平原及其两侧不对称的黄土台原。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其间。渭河北部的岐山是以奥陶纪灰岩为主的低山,而渭河南部则是由古老变质岩和不同时代的花岗岩组成的中高山。宝鸡市地貌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山、川、原兼备(山地占总面积56%;丘陵占26.5%;川原占17.5%),呈“六山一水三分田”之势,巍峨峻峭的秦岭群峰与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互为映衬,构成了宝鸡市的地貌主体。位于宝鸡市太白县境内的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11.2米,是中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山峰。
地貌与气候
宝鸡南屏秦岭,西横关陇,渭水中流。具有南、西、北三面环山,以渭河为中轴向东拓展,呈尖角开口槽形的特点。山、川、原兼备(山地总面积占56%;丘陵占26.5%;川原占17.5%),呈“六山一水三分田”之势,巍峨峻峭的秦岭群峰与平畴沃野的渭河平原互为映衬,构成了宝鸡市的地貌主体。境内的秦岭主峰太白山海拔3767米,是中国大陆东部的最高山峰。宝鸡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全年的气候变化受制于季风环流,冷暖干湿四季分明。冬季干冷少雪,夏季炎热干燥和温热多雨交替出现,春季升温迅速而气候多变,秋季降温快多连阴雨。光、热、水资源较丰,年日照1860~2250小时,年平均气温7.6℃~12.9℃。宝鸡市年平均降水量在590~900毫米之间,是关中地区降水量最多的地区。
宝鸡之名始自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当时正是安史之乱紧要关头,玄宗避乱四川,太子李亨在灵州提前登基,史称肃宗,挂帅平叛。陈仓山复闻神鸡啼鸣,声传十余里。闻神鸡鸣叫,唐军节节胜利,叛军一蹶不振。肃宗认为神鸡为国之宝,鸡鸣乃是吉祥之兆,随改陈仓为宝鸡,沿用至今。早在新石器时代,宝鸡就是先民们活动生息的地区之一。宝鸡共发现新石器文化遗址数百处,其中最著名的北首岭遗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记载,早期遗存为公元前5150~5020年的母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7150多年,是早于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的一种文化遗存。宝鸡为炎帝故里,5000多年前炎帝生于姜水之岸常羊山蒙峪沟;宝鸡是周秦王朝的发祥地,公元前11世纪,周先祖之一的古公亶父率族人迁徙到岐山下的周原(今宝鸡市岐山县与扶风县交界地带),建立了周王朝早期的国家组织。周在季历和文王时期,国势发展很快,为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奠定了基础。周平王元年(前770年),以秦襄公攘夷,护送平王东迁之功,封襄公为诸侯,赐之岐以西之地,从此,建立了秦国。宝鸡是秦王朝前期政治、军事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地区,是秦始皇能够“续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一举统一全中国的前期奠基地。
作为炎帝故里孕育华夏文明的宝鸡,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拥有以自己城市名命名的学问“宝学”(即宝鸡之学)。炎帝在此开启农耕文明、姜太公在此钓鱼、周公在此著《周礼》、燕伋在此尊师重道、刘邦纳韩信之计在此暗度陈仓、张载在此创“关学”。“宝学”是中华文化中宝贵的一个分支,由两部分组成:以北首岭为代表的“炎帝祖先学”和以炎帝、姜炎文化闻名的“炎帝学”,上承炎黄之学、周秦之学、关学延续至今,包含姜炎文化、太公文化、周公文化、诸葛文化、燕伋文化、张载文化等,具有特殊的文化及历史双重意义。
宝鸡是享誉世界的青铜器之乡,中华第一古物石鼓出土于此,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国”之名最早见于宝鸡,国宝重器何尊1963年出土于宝鸡,其造型雄奇,铜尊内胆底部发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铭文,而其中“宅兹中国”(指天下之中)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记载。中国晚清四大西周青铜器毛公鼎(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大盂鼎(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散氏盘(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虢季子白盘(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均出土于此。另出土有大克鼎(上海博物馆镇馆之宝)以及逨盘、折觥、厉王胡簋、墙盘、秦公镈(另有秦公钟)、卫鼎等藏于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国宝重器。宝鸡市馆藏文物5万余件(组),等级以上珍贵文物10719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74件,二级文物1303件,三级文物9042件。宝鸡是佛骨圣地,法门寺供奉着佛骨舍利。宝鸡也是民间工艺美术之乡,西府社火脸谱、凤翔木版年画、剪纸、泥塑、草编等展示着独特的中国民间工艺艺术。
【河流、水资源】宝鸡市河流网排列以秦岭为界,分属黄河、长江两大水系。黄河水系河流主要是以渭河为干流的渭河水系,其主要支流有通关河、小水河、清姜河、石头河、汤峪河、金陵河、千河、漆水河等,渭河横贯宝鸡市境内206.1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5.51亿立方米。长江水系以嘉陵江上游河段为主干,其主要支流有将龙沟、北星沟、安河、石家沟、小峪河、旺峪河等,宝鸡市境内流长72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为56.27亿立方米。秦岭主脊南侧还分布着汉江水系的支流湑水河、红崖河等。宝鸡市地下水储量估算,可供开采水量约7.56亿立方米。可控制利用水资源量为11亿立方米,宝鸡市有较理想的地表水源基地。1999年建成的引嘉济清工程,每年可向宝鸡供水912.5万立方米;2006年又建成冯家山引水二期工程,市区自来水供水能力达到20.9万立方米/日,冯家山引水工程,每年可向宝鸡供水2920万立方米,满足了宝鸡市区的用水需求。
【土壤、动植物】宝鸡土壤分布由于地质地貌结构复杂,海拔高度差异悬殊,形成十分复杂且多种多样的成土环境,主要分为秦岭、关山山地和渭北黄土台塬、渭河谷地等不同区域。据普查,全市共有15个土类,34个土壤亚类,83个土属,286个土种。多样化的土壤类型,为区内种植栽培多品种农作物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宝鸡境内植物类型很多。植物区系以华北区系成分为主,华中、中国喜马拉雅区系成分也占重要地位。森林植物主要集中在秦岭和关山,秦岭山地随海拔递升,依次有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和高山丛草甸等植被类型。植物资源丰富,宝鸡境内有资源植物2100多种,仅秦岭主峰太白山就有种子植物1550多种。特别是宝鸡有极其丰富的经济植物,据统计共有经济植物1000余种,太白山已发现的药用植物就有510多种,有广阔的综合利用前途。渭北台原、渭河平原主要为大田农作物、蔬菜、果园和城市绿化等栽培植物类型。野生动物资源主要分布在秦岭、关山山地,市境内有国家一级保护珍贵动物10种,即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秦岭虎、云豹、豹、朱鹮、大鸨、黑鹳、白肩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18种。全市森林覆盖率55.26%。
【矿产资源】宝鸡市自元古代至第四纪地层发育齐全,经历多旋回构造变动和岩浆活动以及复杂的变质作用,形成多种内生矿床和沉积矿床,矿产资源丰富。境内已发现矿产地190处,发现各类矿种资源45种,有铁、铜、铅锌、镍、金、银、钨、钼、汞、黄铁等金属矿产,石灰石、电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硅石、耐火黏土、萤石、磷块岩、石英岩等非金属矿产。其中列入陕西省矿产资源储量表的矿种29种,矿区94处。已探明矿产储备资源/储量潜在价值在全市前三位的矿种有:水泥用灰岩、磷、煤。全年投入勘查资金109亿元,勘查项目82个,勘查面积2592.27平方公里。宝鸡地区煤矿主要集中在凤县有草滩沟、罗钵庵、扈家窑等煤矿,陇县娘娘庙、麟游北马坊也有分布。境内地热资源比较丰富,主要分布在渭河谷地、渭河北岸断裂带和秦岭山前断裂带上,眉县汤峪是陕西省内著名的温泉疗养地。
【交通地位】宝鸡市位于陕、甘、宁、川四省的结合部,处在西安、成都、兰州、银川四个省会城市的交通中心。陇海、宝成、宝中铁路交会于此,宝鸡是新欧亚大陆桥上东西贯通陇海,北连包兰,南接成昆诸线的全方位铁路交通枢纽。宝鸡市公路交通四通八达,以宝鸡市区为中心,以定汉高速、西宝高速为十字的高速公路网络全面建成。形成了以G30为主轴,以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公路为脉络、以关中公路环线为连接的“三横五纵一环”公路网络形成(三横:G30、西宝南北线,五纵:乾县—法门寺—汤峪,麟游—益店—常兴—斜峪关—太白,麟游—凤翔—潘家湾—太白—浑水沟,周公庙—蔡家坡—五丈原,陇县—千阳—宝鸡—凤县,关中环线宝鸡段)。
【铁路交通网络】宝鸡的铁路交通始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1月,时陇海铁路通至宝鸡。民国三十四年(1945),宝鸡至甘肃天水段通车。1958年,宝成铁路建成通车。1970年6月,西安至宝鸡复线建成。1975年,宝成线全线实现电气化,这是中国建设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1995年6月,宝(鸡)中(卫)电气化铁路建成通车。形成以宝鸡为枢纽,陇海线横贯市区,宝成线向南伸展,宝中线往北延伸,辐射西南、西北、华北和中原地区的铁路运输网络。2007年4月18日,动车组旅客列车“和谐号”在宝鸡—西安段开通运行。2013年12月28日,宝鸡—西安高铁开通运行。
【公路交通网络】 宝鸡的现代公路交通始于民国二十年(1931),宝鸡境内第一条公路西安至凤翔段正式通车。此后凤陇路、凤汉路、凤虢路、长益路、西眉路、宝平路、麟凤路等都于民国年间陆续通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公路建设飞速发展,1995年12月5日,被称为“西北第一路”的西宝高速公路全线通车。2000年11月28日,国家主干线公路310国道宝鸡至天水牛背段正式建成通车。2009年9月26日,宝鸡至天水高速公路建成通车。2011年11月8日,宝鸡至陇县火烧寨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截至 2017年底,宝鸡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6821.8千米,公路网密度92.9千米⁄百平方千米,其中农村公路路网密度达到84.5千米⁄百平方千米。高速公路284.9千米、占路网总里程的1.7%;一级公路132千米,占路网总里程的0.8%;二级公路1046.5千米,占路网总里程的6.2%;三级公路1585.5千米,占路网总里程的9.4%;四级公路1.23万千米,占路网总里程的72.9%。等级公路占路网总里程的91%。全市12个县区全部通上二级公路,1729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晴雨通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