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州民族大学重点专业名单一览表
贵州民族大学重点专业有旅游管理、法学、统计学、社会学,其中统计学专业培养能熟练地运用数理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分析数据,在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的经济、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等开发、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专门人才。
国家特色专业 | 旅游管理 法学 统计学 社会学 |
二、贵州民族大学开设完整专业汇总
类别 | 专业名称 |
---|---|
经济学类(本) | 经济学 |
金融学类(本) | 金融学 |
法学类(本) | 法学 |
社会学类(本) | 社会工作 社会学 |
民族学类(本) | 民族学 |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本) | 思想政治教育 |
教育学类(本) | 学前教育 教育技术学 认知科学与技术 |
体育学类(本) | 体育教育 |
中国语言文学类(本) |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学 |
外国语言文学类(本) | 商务英语 日语 英语 老挝语 泰语 |
新闻传播学类(本) | 传播学 广播电视学 广告学 |
历史学类(本) | 文物与博物馆学 历史学 |
数学类(本) | 数学与应用数学 |
化学类(本) | 应用化学 |
心理学类(本) | 应用心理学 |
统计学类(本) | 统计学 |
机械类(本) | 机械电子工程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
仪器类(本) | 测控技术与仪器 |
材料类(本) | 复合材料与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
自动化类(本) | 自动化 |
计算机类(本)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软件工程 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
土木类(本) | 土木工程 |
化工与制药类(本) | 化学工程与工艺 制药工程 |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 | 环境生态工程 环境工程 资源环境科学 |
建筑类(本) | 建筑学 城乡规划 |
药学类(本) | 药学 |
中药学类(本) | 中药资源与开发 |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本) | 工程管理 |
工商管理类(本) | 工商管理 会计学 人力资源管理 文化产业管理 |
公共管理类(本) | 行政管理 劳动与社会保障 公共事业管理 |
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本) | 图书馆学 |
旅游管理类(本) | 旅游管理 会展经济与管理 |
音乐与舞蹈学类(本) | 音乐表演 音乐学 舞蹈表演 舞蹈学 航空服务艺术与管理 |
戏剧与影视学类(本) | 广播电视编导 播音与主持艺术 动画 戏剧影视文学 |
美术学类(本) | 美术学 书法学 |
设计学类(本) | 服装与服饰设计 视觉传达设计 环境设计 产品设计 |
其他(本) | 少数民族预科班 |
三、贵州民族大学介绍
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培养高校。学校现有两个校区,花溪校区坐落于山清水秀、被誉为“高原明珠”的风景名胜区贵阳市花溪区,大学城校区坐落在产城融合创新、生态文明示范的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占地面积共2009.8亩、校舍面积共79.6万平方米。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全日制在校生19069人,另有合作办学独立学院本科生16171人。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输送了10余万名各级各类人才,为贵州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支撑。
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196人,其中正高职称人员 177 人,副高职称人员554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519人,硕士学位人员822人,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545人。其中,有国家“”领军人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科技人才、贵州省核心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黔灵学者”、贵州省省管专家、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带头人、贵州省高校教学名师等近百人。
学校现有74个普通本科专业,10个一级学科学术型硕士学位授权点,9个类别17个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 1个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项目。有4个区域一流学科,2个国家民委重点学科,12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5个省级特色重点学科);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3个区域一流专业,1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8个省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点,3个区域一流课程群。有1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1个全国普通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2个国家民委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民族教育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部级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3个省级人文社科示范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个贵州省教育厅特色重点实验室,2个2011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个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1个省级产学研基地,1个贵州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基地,6个研究生工作站,2个省级人才培养基地;有2个区域一流师资团队,5个省级教学创新团队,1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3个省级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3个贵州省教育厅优秀科研创新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