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广东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平行志愿填报技巧有哪些?
合理组合院校志愿。考生可以根据自己高考成绩、个人兴趣爱好、身体条件等因素,在有可能被录取的院校范围中,合理、有序组合院校志愿。
志愿之间也要有梯度。若志愿之间没有梯度,可能出现高分落榜。如果B志愿院校录取分数高于A志愿院校,当A志愿院校不能录取时,那么B志愿也不可能录取。为增加录取机会,提高志愿的有效性,平行志愿中的院校之间要有梯度。
倒数最后的2所院校一定要作为保底学校。实行平行志愿的批次基本都只有一个志愿顺序,按照那个顺序来,不再设置后续的志愿。假如在这个平行志愿的志愿的顺序上考生保不住最后的学校,在这个批次就只剩下征求志愿的机会了。
服从调剂的意义
服从”栏报考两层意思:
一是“学校服从”,当所填的各个志愿学校都未录取你时,是否同意调配到其他院校;
二是“专业服从”,当你的档案被某所大学调入后,所填的各个专业均未录取时,你是否同意调配到其他系科学习。
考生如果确认“服从分配”,则一方面自己增加了被录取的机会,另一方面接受了必须按调配入学的义务,极可能调剂录取的学校或专业与报考初衷相差甚远,要有心理准备。填了服从就会按服从在缺额的招生计划中优先调配比较好的学校或专业。
服从调配者一旦被录取,就必须到录取你的院校就读,否则,会影响国家招生计划的完成。因此,对于这一栏目,考生既要充分重视,又要慎重对待,表态具体明确。
二、高考志愿填报技巧
高考志愿填报有门道,分数、学校、批次、专业一个也不能忽略!
一、理清志愿填报的思路
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既要从现实依据出发,又要参考历史数据。现实依据主要包括:高考总分、考生位次和选考科目一分一段表等;历史数据主要包括:近三年的院校投档分数线及相应名次、各专业录取最低分、平均分及相应名次等。在现实依据和历史数据的共同框架下,考生基本可以厘清志愿填报的总体思路。
首先,从院校平行到专业平行。
传统高考实行“院校平行志愿”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学校+专业”志愿考生可填报不超过5个院校志愿,每个院校志愿可填报不超过6个专业志愿和专业服从志愿。考生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专业调剂”,也就是投档后将可能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志愿。
其次,从考生名次到考生位次。
新高考实行“专业平行志愿”,也就是所谓的“专业+学校”志愿,以一所学校的一个专业(类)作为一个志愿单位。更大的变化体现在志愿数量上,80个志愿既赋予考生更大选择权,也给考生和家长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传统高考对所有考生分科类、分批次按照总分进行排序,每个考生都取得一个“名次号”。新高考实施后,普通类考生不分文理、不分批次、按照必考+选考的总分进行排序,每个考生取得一个“位次号”。考生的总分相同时,按文化总分、语文数学总分、语文或数学单科成绩等高低依次排序,全部相同者为同位次。
需要考生特别注意的是,位次号是在不分文理、不分批次、分段填报志愿、分段投档录取等规则基础上形成的,位次号不能等同于名次号,使用时一定要注意区分和对比。当然,高校历年录取最低分、平均分所对应的名次号,仍可为考生填报志愿提供大致的定位参考,特别是2017年新高考首年的录取结果具有举足轻重的参考价值。
再次,从分数导向到兴趣导向。
填报志愿时,考生应从自身特质出发,结合自己的职业目标进行专业选择。但在实际操作中,考生与家长大多抱着“一分都不能浪费”的想法,更多地以分数为导向选择院校和专业。家长往往基于生怕分数被浪费的心理,严重忽略甚至无视考生的自身特质,扎堆报考热门院校的热门专业,做出看似没毛病、实则非理性的志愿决策。
新高考背景下,在填报志愿之前,考生有必要全面地认识影响个人发展的所有要素,包括身心状况、性格特点、综合能力、家庭条件和发展机遇等。其中,与专业选择高度相关的决定性因素应该是考生的自身特质,包括特长、优势、兴趣、能力、潜力等,可以借助相对权威的职业测评软件,对自身的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等进行评估,再给自己划定目标专业的范围
二、确定专业选择的导向
要结合院校特色筛选专业类别。选择院校时,要重点关注办学实力、办学特色、社会评价、录取分数、所在城市等因素,依次选定目标学校。同时,要注意区分不同院校的同一专业在培养理念、专业特色、培养模式、专业实力等方面的差异。
要透过专业名称辨析专业内涵。选择专业时,要重点关注专业名称、课程设置、师资力量、专业特色及就业前景等,大体判断目标专业学什么、怎么学、是否适合学、学完干什么。根据历年录取情况,剔除录取可能性小的专业和不喜欢的专业,根据个人专业偏好和录取概率,划定目标专业的大致范围。
要根据个人偏好锁定目标志愿。根据院校偏好优先、专业偏好优先、院校偏好和专业偏好并重等类型,沿用“冲一冲、稳一稳、保一保”的策略,最终确定志愿顺序。具体来说,考生可以把前20左右的志愿作为冲击志愿,填报录取有希望、优势并不大的志愿;把中间20至30个志愿作为稳妥志愿,填报个人最喜欢、录取有优势的志愿;把最后20个左右的志愿作为保底志愿,填报自己不排斥、录取有把握的志愿。
三、把握志愿决策的重点
志愿填报是考生人生中最为重要的选择之一,它不仅关系到考生在大学阶段的学习体验,更会对考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考生应从分数和位次出发,坚持兴趣与爱好导向,实现学校与专业的最优化组合。在这个过程中,考生和家长普遍纠结的问题有以下几个:
选学校VS选专业?
这是一个始终存在的两难选择。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平台,学校是专业发展的平台,好的专业不可能脱离学校而存在,考生要在选学校、选专业二者之间找到一个最佳平衡点。
省内院校VS省外院校?
相比之下,省内院校招生计划更多、分数预估更准、录取机会更大、求学成本更低、职业发展更优。因此,考生应兼顾内外、省内优先,在“稳、保”梯队中更多地配置省内院校。
兴趣导向VS分数导向?
适合的学校和专业是更高的起点,考生应兴趣优先、兼顾分数,可借助于测评软件,根据身心状况、兴趣特长、性格特点、综合能力、家庭条件等,缩小目标专业的范围。
志愿梯度VS志愿顺序?
考生可沿用“冲、稳、保”策略,自主调节志愿梯度的比例,比如80=30+30+20。同时,参考喜好程度由高到低、投档分数由高到低、专业实力由高到低、录取机会由低到高等因素,合理确定志愿顺序。
提前了解院校
这算是个特别提醒,直接合并了本科一批、二批,这就意味着一大堆本科院校在同一个批次招生,而很多院校的名字特别容易误导人,在报考时就一定要充分了解院校的办学性质。
比如在2019年浙江新高考,就有考生的高考分数只比浙江大学低4分,结果被属于三本批次的独立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录取!只因该同学在填报志愿时误以为同济大学浙江学院是上海同济大学在浙江的分校区,酿成大错。
“不服从调剂”的风险大
因为原来一二本为两个批次时,等于有两次服从调剂的机会。如果在一本没有服从调剂,因为分数、专业、身体条件不符被退档后,还可以等补录;补录不上,还可以等二本的录取。但一二本合并后,只有一个志愿组的录取,就等于只有一次“服从调剂”的机会了,一旦不服从,从某个志愿院校中被退档,会直接掉到本科的补录,这个的风险相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