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浙江省2020年最低录取分是多少
根据2020年浙江省招生考试院公布的数据整理,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浙江省的2020年最低录取分如下:最低录取分为350分,最低录取位次为241440名。
二、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全国2020年最低录取分数线统计表
招生省份 | 科目 | 年份 | 录取批次 | 分数线 | 录取位次 | 录取数 | 省控线 |
---|---|---|---|---|---|---|---|
浙江 | 不限 | 2020 | 3段 | 350 | 241440 | - | 279 |
浙江 | 不限 | 2020 | 1段 | -- | -- | - | 594 |
浙江 | 不限 | 2020 | 2段 | -- | -- | - | 495 |
安徽 | 文科 | 2020 | 专科 | 382 | 133660 | 1056 | 200 |
安徽 | 理科 | 2020 | 专科 | 230 | 219097 | 446 | 200 |
江西 | 理科 | 2020 | 专科 | 219 | 203799 | 4 | 150 |
四川 | 理科 | 2020 | 专科 | 224 | 256250 | 1 | 150 |
云南 | 文科 | 2020 | 专科 | 353 | 115751 | 3 | 200 |
三、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简介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始建于1935年的安徽私立内思工业职业学校,是全国最早举办职业教育的学校之一,是直属安徽省教育厅的公办全日制高等职业院校。
学校先后历经了芜湖电力学校、芜湖电机制造学校、芜湖电机制造专科学校等,并划归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领导。1972年,改属安徽省机械厅领导,更名为安徽芜湖机械学校。1978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安徽芜湖机械学校基础上成立安徽机电学院,现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1986年安徽机电学院迁出,安徽省人民政府决定在原址恢复安徽芜湖机械学校,归省机械厅领导。2003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由芜湖机械学校独立升格为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学校坚持“地方性、行业类、技能型、特色化”的办学定位,弘扬“修德、练技、立业、报国”校训精神,机电职教品牌逐步彰显。先后获批国家首批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全国教育管理五十强学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全国机械行业骨干高职院校、全国高职专科创新创业先进单位、全国高职专科创新发明教育基地、全国心理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首批示范高职院校、安徽省首批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安徽就业先进单位(标兵),安徽省首批创业学院、安徽省“五四红旗团委”、省级“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安徽省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全省高职院校唯一),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3项、一等奖12项。被安徽省评为“高职发展标杆校”、“技能大赛标杆校”和“高职扩招标杆校”。
学校设有机械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航空与材料学院、汽车与轨道学院、经济与贸易学院、工商管理学院、互联网与通信学院、艺术设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创业学院、公共基础教学部、继续教育学院等教学单位。目前各类在校学生近10000人。
学校主动适应安徽省及长江经济带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坚持机电办学特色,选择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轨道交通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节能和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作为重点对接的产业集群,构建了智能制造类、智能控制类、航空与材料类、汽车与轨道交通类和互联网与信息类等专业集群,对接现代服务业,构建了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和艺术设计等专业集群。目前,开设专业45个,其中国家骨干专业3个、央财支持专业2个、全国职业院校装备制造类示范专业点1个、全国机械行业特色专业2个,省级特色专业1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4个、省级骨干专业11个。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563人,副高级及以上143人,博士(含在读)14人,其中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达90%,全国职业教育先进个人1名,安徽省先进工作者1名,省级优秀教师2名,省师德先进个人2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1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1名,省级教学名师6名,省级专业带头人11名,省级教学团队13个,学校还聘请了一批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专家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
学校办学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将办学经费向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倾斜,逐年加大对教学、实验、实习、科研等仪器设备的投入。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59亿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1.76万元。目前,学校建有设备完善的校内实训基地(室)162个,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拥有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1个,安徽省唯一的教育部-中兴通讯ICT行业创新基地,教育部工业机器人应用人才培养中心1个。安徽省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9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6个、省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38个,其中集瑞联合重工有限公司合作共建的集瑞联合重工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入选安徽省首批校企合作示范基地。与芜湖市弋江区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安徽省首个高职院校大学科技园──弋江机电科技园;与安徽省春谷3D打印智能装备产业技术研究院合作成立“安徽机电—春谷学院”;与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共建“埃夫特机器人学院”;与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共建“松鼠学院”。学院拥有首批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芜湖铁画锻制技艺职业教育基地、芜湖铁画文化传承创新基地。拥有安徽省AA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芜湖市创业富民孵化基地各1个。
学校坚持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之路,持续提升教科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累计承担各级各类教科研课题1200多项,其中省级及以上项目5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30多篇被SCI、SSCI、EI收录;出版、编著、编写各类学术专著、著作、教材近100部;累计授权专利超过100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80余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近900件,外观专利授权60余件,2018年作为唯一高职院校入围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获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立项1项,立项省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MOOC)、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智慧课堂试点项目总计105项;立项《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省级培育的国家级“优质校”建设项目1个,项目和任务总计58个;参与三项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子项目课程资源开发。
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在指标性赛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共摘得奖项63个,其中一等奖11个,二等奖23个,三等奖29个,近三年获一等奖数量位居安徽省高职专科学校第一名。学生屡屡在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高校“创意 创新 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等A类赛事摘金夺银,荣获500余项大奖。
学校多年来招生就业形势两旺,通过与高中(中职)学校共建优质生源基地、制定新生奖励政策等举措吸引广大优秀学子报考我校。报考我校的第一志愿上线率、新生报到率和最低录取分数线一直处于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学校以每个学生成才为办学己任,着力强化对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全国智能装备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每年为区域输送近3500名毕业生,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就业岗位专业对口率达85%以上,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满意度达98%以上,连续六年荣获省级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标兵单位)。在全省及长三角、珠三角大中型制造企业中,我校许多毕业生已成为技术骨干、管理人才和操作能手。近年来,涌现了“全国第五届汽车装调工职业技能竞赛冠军”徐本盛、安徽省“双创之星”杨杰、徐文杰、骆鹏等、“全国技术能手”、“江淮工匠标兵”、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劳动模范”刘飞、“安徽省青年岗位能手”王德伟,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谭言松等一批优秀典型毕业生。
学校利用办学资源广泛开展社会服务,通过全国职工教育示范点、全国机械行业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基地)、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培训中心、安徽省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安徽省公路运输管理局机动车维修从业人员培训考点、安徽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特种作业人员安全操作资格培训机构、芜湖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资格培训点、芜湖市企业员工在岗培训定点培训机构、全国高校ISO人才培训基地等开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年均培训超过一万人次。通过安徽理工大学和江苏科技大学专升本函授站、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自学助考和吉林大学远程教育中心开展专科、本科层次的学历继续教育。
学校与德国、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知名院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师资培养和学术科研交流,与加拿大圣劳伦斯学院开展合作办学,成立“中加班”,联合培养学生,招收了首批25名柬埔寨留学生。
随着学校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学校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办学成果得到社会广泛认可。中央电视台对我校特色办学进行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安徽青年报》、《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杂志等多家中央、省市纸质媒体,《新华网》、《中国新闻社》、《安徽卫视》等电视网络媒体先后对我校进行宣传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社会上的知名度、美誉度,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近年来,学校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坚强领导,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党建和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在“十三五”期间,学校将继续深化综合改革,持续加强内涵建设,坚持“地方性、行业类、技术技能型、特色化”的办学理念,努力把学校建成省内领先、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和国家“双高”计划支持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