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牡丹江的本科大学有哪些
序号 | 学校名称 | 主管部门 | 所在地 | 办学层次 |
1 | 牡丹江医学院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本科 |
2 | 牡丹江师范学院 | 黑龙江省 | 牡丹江市 | 本科 |
二、部分牡丹江本科大学简介
1、牡丹江医学院简介
牡丹江医学院是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唯一一所省属普通本科医药院校。学校创建于1958年,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题写了校名。2010年被列为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单位。2012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卓越医生教育培训计划项目试点高校。2013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15年,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称号,在教育部临床医学专业认证中获得了6年有效期,居地方医学院校领先水平。2016年,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中取得理想结果。
学校占地面积7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5亿元,资产总值8亿元。
学校本科招生面向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本科生11361人。学校开设临床医学、医学影像技术、制药工程、公共事业管理等20个本科专业,涵盖医学、理学、工学和管理学4个学科门类。其中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医学检验是省级重点专业,医学影像学是省级一类特色专业、国家级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专业列为本科一表招生。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生物学、护理学、公共卫生学、药学为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基层实用型临床医学列为黑龙江省“双一流”建设项目——全省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基础医学、生物学、内科学和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为省级重点学科;药学和外科学为省级重点培育学科。人体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医学遗传学、病原生物学、医学影像设备学和诊断学为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学校现有教职工3340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人员723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员762人。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187人,拥有龙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中青年专家和省卫生系统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4人,省领军人才梯队、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省级教学团队等6个。100多名教师担任国家级学会理事、省级学会副理事长等学术职务。
学校建设有先进的教学与科研基地,现有4个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肿瘤疾病防治实验室、脑卒中防治实验室、抗纤维化生物治疗实验室、麻醉与危重病学实验室),2个黑龙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组织损伤与修复实验室、肿瘤疾病防治实验室)、1个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牡丹江医学院慢病与药物研究中心,依托学校建有黑龙江省生物医药技术服务平台、黑龙江省博士后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黑龙江省高校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和牡丹江市北药开发实验基地等科研平台;基础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临床技能实验教学中心和药学实验教学中心为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近年来,学校教师参加教材编写293部,其中主编教材68部;承担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140多项;承担省部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178项;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合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奖6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27项;发表学术论文12836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论文491篇。《牡丹江医学院学报》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学校图书馆馆藏文献150万册,校园网“千兆(1Gbps)为主干,百兆到桌面”,运行1个学校门户网站和43个二级网站,教研室、实验室、教室终端与学校网络中心宽带互连,实现了资源共享。
2、牡丹江师范学院简介
。牡丹江师范学院始建于1958年,历经东北农学院嫩江分院(1958年—1964年)、北安师范专科学校(1964年—1965年)、宁安师范专科学校(1965 年—1970年)和牡丹江师范学院(1970年至今)四个发展阶段,是全国首批学士学位授予单位。1995年9月,学校迁入牡丹江市,结束了近 40 年农村办学的历史。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黑龙江省东南部地区规模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省属本科院校,是黑龙江省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之一。2001年,学校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06 年,学校被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9年,学校被教育部评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单位”。学校现具有学士、硕士两级学位授权体系。
基础扎实,积淀深厚。学校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牡丹江市,占地面积83.12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42.10万平方米,是黑龙江省花园式单位。学校固定资产总值9.18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41亿元。图书馆建筑面积2.03万平方米,建有先进的数字图书馆和国际联机文献查新检索系统,馆藏图书220余万册(含电子图书51.5万册),中外文期刊3000余种。学校建有黑龙江省级科普基地、黑龙江省语言文字馆、黑龙江省有声语言资源研究中心、牡丹江流域历史博物馆、动植物标本馆、基础教育教材陈列馆等多个教育教学场馆,其中基础教育教材陈列馆是全国首家教材研究场馆。学校是国家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
专业合理,师资优良。学校现有教职工1238人,其中专任教师771人,专任教师中教授、副教授401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668人。专任教师中,享受国务院及省政府特殊津贴2人,获国家和省部级优秀教师称号11人。学校现有本科专业56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方向)29个,专业硕士学位类别3个(涵盖18个领域),学科专业覆盖了工学、理学、农学、法学、文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学校面向全国招生,现有硕士研究生、全日制本科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学生16300余人。
特色鲜明,成绩斐然。学校现有国家级特色建设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级重点专业6个、教育部备案的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1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3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省级教学团队3个、省级精品课程14门、省级大学生文学创作基地1个、黑龙江省外语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学校现有省级重点学科2个、省级优势特色学科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个,工程技术研发中心2个,设有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示范基地2个、国家级和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基地各1个。学校近五年承担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及教育部科研课题等各级各类项目900余项,共有70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各级各类奖励,有200余篇论文被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
内涵强校,成果丰硕。学校充分发挥在北大荒文学、渤海文化研究、少数民族语言与地方方言保护、东北抗联精神研究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依托中国抗联研究中心、渤海文化研究中心,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人文社会科学基地;学校围绕区域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发挥对外商贸人才培养、功能材料研发、啮齿动物生态学研究、生物和化工制药、食用菌开发等方面优势,依托超硬材料重点实验室、农林鼠害重点实验室、食用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北方药食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推进校企、校地、校校协同创新;学校全面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开展国培计划、顶岗支教、爱心课堂等项目获得了良好社会反响;学校积极融入地方,全面实施服务牡丹江经济社会发展行动计划,建立“高校联盟”、推动“跨校协作”,“渤海文化艺术团”“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品牌活动的开展,极大彰显了学校文化辐射与服务社会功能。
开放办学,深化交流。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院校,拥有教育部备案的澳大利亚研究中心、中俄大学生交流基地、俄语中心、HSK考试中心等国家级国际交流平台。国际友好合作院校达到75所,与韩国清州大学、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国立师范学院联合举办本科教育项目,学校与俄罗斯多所高校实现了学分互认,是省级对俄经贸人才培养基地。
励精图治,载誉前行。学校多次被教育部、全国总工会、团中央、全国学联、黑龙江省授予“全国教育纪检监察先进集体”“全国职工教育培训示范点”“全国五四红旗团委”“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黑龙江省文明校园标兵”“黑龙江省廉政文化建设示范单位”“黑龙江省高校师德先进集体”“黑龙江省高校学生工作先进集体”“黑龙江省十大杰出志愿服务集体”等荣誉称号。建校以来,学校培养了基础教育师资和行业应用型人才10万余人,他们为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