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华南师范大学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科室 | 岗位职责 | 办公地点 | 办公电话 |
处长 | 教务处全面工作管理 | 石牌校区校部办公楼202房 | 85216860 |
副处长 | 教学运行、实验实践、大学城教学办 | 石牌校区校部办公楼203房 | 85212321 |
教师教育、师范专业实习、基础教育服务 | 石牌校区校部办公楼204房 | 85212100 | |
教学研究与改革、质量保障 | 石牌校区校部办公楼205房 | 85211978 | |
综合管理科 | 印章管理;协助处长做好人事人员考核管理和经费管理 | 石牌校区校部办公楼211房 | 85211091 |
教务处办公设备、资产管理;协助处长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 85211091 | ||
大学城教学办办公室事务 | 大学城校区行政楼A306房 | 39310022 | |
教学研究科 | 研究制定我校专业设置、调整管理办法;组织教材建设、改革与管理;文化素质大讲坛的建设与管理;教学成果奖的组织申报与评审;组织推荐免试研究生工作等 | 石牌校区校部办公楼201房 | 85217673 |
开展我校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和应用工作;质量工程项目的管理;本科招生计划编制工作;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含教改项目)的建设与管理等 | 85211096 | ||
教务学籍科 | 期末考试组织管理工作;制定学校教学校历;试卷保密室管理工作等 | 石牌校区校部办公楼207房 | 85216109 |
石牌校区课程安排、教室调度安排;学生证的发放、补办;学生乘火车优惠卡的办理、充值等 | 85216109 | ||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教务处主页的运行管理与维护工作;协助单位同事及院系教务员完成各项教学管理活动等 | 85212116 | ||
全日制学生学籍管理工作;学籍异动管理;毕业审核与学位授予各项相关工作;毕业证明书、学位证明书补办等 | 85211092 | ||
负责四六级考试考务工作 | 85216109 | ||
公共选修课程管理;大学城互选课程管理;全校辅修、双专业、双学位管理等 | 大学城校区行政楼A302房 | 39310016 | |
教务管理信息系统维护、技术改造与数据交换、管理人员培训;协助完成教务科教学管理流程的数据管理,并提供技术支撑等 | 大学城校区行政楼A302房 | 39310019 | |
成绩管理;大学城校区课程安排;调停课审核备案;大学城校区课室调度等 | 39310193 | ||
教师教育科 | 教师教育改革与实施;“4+2”模式人才培养;钢笔字测试及东芝杯竞赛组织;高考评卷组织 | 石牌校区校部办公楼209房 | 85211335 |
师范生教育教学技能训练与竞赛组织管理;顶岗实习组织管理;常规实习前期报名组织 | 85211335 | ||
师范生教师资格认定;普通话测试;常规实习中期检查、后期总结等组织管理;基础教育服务 | 石牌校区校部办公楼311房 | 85211095 | |
实践教学科 | 实验教学建设与管理;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的建设与管理;实践教学改革与研究;实验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协助做好实验教学各项经费的计划与管理 | 石牌校区校部办公楼208房 | 85216830 |
教学实验室的建设规划及各项规章制度的管理;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计划及经费管理;基础实验室项目的建设与管理;教学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申报、建设与管理;实验教学基本信息统计与管理 | 85216830 | ||
专业实习工作协调与管理,实习工作检查与总结;实习经费预算及开支管理;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学生暑期实践组织与管理;本科毕业论文协调与管理 | 石牌校区校部办公楼311房 | 85211478 | |
教学质量科 |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本科教学状态评估、教学激励与约束;本科教学质量年报等 | 石牌校区校部办公楼201房 | 85216107 |
人才培养科 | 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组织制、修订培养方案;统筹通识教育改革、拔尖人才培养、国际化培养等事务。 | 大学城校区行政楼A308房 | 39310023 |
南海校区教学办 | 南海校区日常教学运行,排课管理 | 南海校区行政楼306房 | 86687828 |
南海校区辅助选修管理、教材管理和办公室资产管理 | 86687828 | ||
南海校区学籍管理、教学计划及系统维护 | 南海校区行政楼310房 | 86687168 | |
南海校区成绩管理和缓考安排 | 86687168 | ||
南海校区各类考试管理 | 86687168 | ||
注:石牌校区、大学城校区电话区号为020;南海校区电话区号0757 |
二、华南师范大学简介
华南师范大学始建于1933年,前身是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师范学院。1996年进入国家“211 工程”重点建设大学行列,2015年成为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高校,同年进入广东省高水平大学整体建设高校行列,2017年学校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学校现有广州石牌、广州大学城和佛山南海3个校区,占地面积 3025亩,校舍面积134万平方米,图书374万册。
学校物理学列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目标,有教育技术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光学、体育人文社会学(重点培育)4个国家重点学科,9个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23个广东省重点学科(含6个攀峰重点学科,14个优势重点学科和3个特色重点学科,共19个一级重点学科和4个二级重点学科)。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心理学、体育学、教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4个学科进入A类学科,其中心理学获评A+学科;化学、植物与动物学、工程学、数学和材料科学5个学科进入ESI 全球前 1%。学校拥有87个本科专业,3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8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9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多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流动站。学科布局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艺术学12个门类。
学校教师队伍结构良好、水平较高,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学者。现有专任教师2030人,其中副高级以上1152人,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1227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1812人。现有院士(含双聘和外籍)12人,“”14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7人,“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25人,“”入选者5人,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5人,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广东省领军人才5人,广东省创新科研团队2个,珠江学者26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国家级培养对象7名,并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名,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13名。
学校自建国之初就开始面向全国招生,现招生范围覆盖全国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本科生24835人,硕士研究生8212人,博士研究生909人,博士后在站131人,留学生1181人,形成了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
学校拥有一批实力较强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有国家级绿色光电子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激光生命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环境理论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电化学储能材料与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光信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教育部互联网应用创新开发平台示范基地、教育部部省共建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国家体育总局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有7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广东省工程实验室、29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1个广东省国际合作基地、6个广东省高校科研型重点实验室、3个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广东省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广东省普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实验室等。学校还拥有1个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4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9个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7个广东省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此外,广东省网络图书馆、广东高校建筑规划设计院等机构均设在学校。
学校积极广泛开展对外交流。已与国(境)外16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引进智力与优质教育资源、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合作办学、举办国际会议、出版学术成果、对外汉语教学等方面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其中,与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荷兰特文特大学与瑞典隆德大学等联合组建的“光信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标志着学校国际化科技进程迈进了新的阶段。学校与加拿大卑诗省高贵林市、法国留尼旺大学、拉脱维亚共和国拉脱维亚大学共建了三所孔子学院。
学校充分发挥地处改革开放前沿、毗邻港澳的优势,努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教师培养与培训基地、教育研究与政策咨询智库、教师终身学习与资源共享平台。作为广东各阶段教育的“工作母机”,学校一直承担着全国高校中最大规模的教师培养与继续教育任务;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教育部“国培计划”教师远程培训机构;教育部 “国培计划”海外培训项目执行办公室、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广东省高等学校师资培训中心、广东省中小学教师发展中心等先后落户我校。教育服务范围辐射全国,并率先持续开展中英、中美中小学校长双向交流培训,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职后培训体系。学校依托教育心理等学科优势,强化教育研究,全力打造南方教育高端智库,在珠三角、粤东西北努力建立若干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心)。学校服务广东教育综合改革,与多个地方政府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优质附校资源辐射各地。学校在服务港澳台教育发展方面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和先发优势,是最早在香港澳门合作办学的内地高校,被誉为澳门师资三大力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