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育

重庆市第七十一中学校无边际课程改革纪实(二)

发布时间:2023-09-18 10:14:44

从活动到课程,拒绝碎片化的育人方式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而课程“产品”的开发,被视为这场课程改革的关键,要实现课程的无边际,首先要对学校教育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于是,学校的一系列活动成为了重点开发的对象。

七十一中属于沙坪坝区礼仪培训基地,学校历来重视学生的礼仪教育。以前,学校每年都会组织全体初一新生,开展为期两天的礼仪培训活动,给同学们讲解文明礼仪,对同学们的站姿、坐姿、手势等姿势语言进行规范。“活动不具有延续性,训练以后就结束了,同学们还是没有真正掌握。”学生处的蒋学军老师说。

去年,学校决定将礼仪活动升级为礼仪课程。目前,每周两节的礼仪课,成为七十一中新生第一学期的必修课。

除了每周一节的礼仪理论课,在周四下午的第三节课,初一的同学们都会来到操场,对每个动作进行实际练习。在讲台上,礼仪老师李惠对每个动作进行演示讲解,同学们在操场上参照规范动作进行练习,操场上则有两名老师协助,进行规范指导。

“坐,只能坐凳子的三分之二,背要立起来,双脚并拢成90°。”李惠说,从哪个方向入座,都是很有讲究的。将活动升级为课程以后,对活动内容进行分解,在实际训练时,老师们还会邀请动作规范与不规范的同学上台展示,让同学们进行辨别,纠正不正确的行为习惯。

“现在同学们遇见长辈,都会先停下来,再微笑着挥手打招呼。”李惠说,经过课程的系统学习,同学们的变化很大,不仅文明有礼貌,还掌握了正确的文明礼仪。

此外,学校还将学期内国旗下讲话活动、学生课间操上台展示活动、每年大型活动进行系统的设计,通过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活动来达到课程目标。

除了将活动升级为课程,学校还整合家庭资源,建立家庭教育学院,面向全社会开发家庭教育课程;在校内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整合社会资源,去磁器口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来学校当老师,开设蜀绣课等等。

在七十一中看来,由于课程是无边际的,开发主体和课程资源也是无边际的。张克运还提出大课程体系公式:全面+全程+全域=180天学校+180天社会家庭=课前+课中+课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条件引进学校的都是课程,课程的无边际性可以满足学生选择的有限性。”张克运说。

从教书到育人,实现从教师到教育人的角色转变

张克运认为:“课程开发能力是未来教师必备的技能。”为此,学校发动大量老师,投入到课程开发和设计中,重新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英语老师廖怡,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接触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她发现很多同学,对传统节日了解不深,于是萌生了开发一门关于中国传统节日课的想法。廖怡说:“想让同学们系统地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理解传统节日的美好寓意,更想让他们正确看待中西方文化,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生活。”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廖怡将课程说明、课程目标、教材、课时计划、教案上报到学校科信处,很快通过了专家的评价审核。

今年2月27日,廖怡站上讲台,第一次给同学们上中国传统节日课,那天恰好是农历二月初二,正是春农节。于是,廖怡就以春农节作为开始,不仅让同学们了解基础的知识,更让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节日故事及意义。

在此后的教学中,廖怡的课堂形式更加多样化,根据各个节日设计相应的体验活动。春节,同学们在欢快的音乐背景下,体验剪纸;元宵节,同学们分小组进行猜谜语竞赛;端午节,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如何包粽子。

“无边际课程”最大的特点就在于流动性和创新性。廖怡表示,这门课不会一层不变,每个学期,她都会根据不同的时间和背景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来保证课堂的新鲜与活跃。接下来她还准备将中国二十四节气融入课堂。

无边际课程的流动性,让学生具有新鲜感,课堂参与度更高,跳出“分数”模式,汲取他们真正需要的内容,老师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也实现了从教书到育人的转变。

和廖怡一样,同为英语老师的孙颖也选择了自己的第二课程,她选择了自己喜欢的插花艺术课。刚开始对花艺一窍不通的孙颖,跟着学校有经验的老师边学边教,从最开始机械地教学,到后来不断创新,孙颖将小组合作、情商培养等引入课堂,她的课堂一直人气爆满。

“我很享受插花的过程,在课堂上也能够释放自己的压力。”孙颖说,更重要的是,得到同学的认可和喜欢,自己的价值也得以实现,不仅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还解决了她的职业倦怠,工作也更有激情了。

在学校老师的积极创新下,中国传统节日课、插花艺术课、咖啡与调酒课等27门无边际课程之特色课程逐渐成形落地。“课程是不断更新的,是流动的。”张克运说,每学期都要保证有三分之一的教师在开发新课程。

从无限到有限,给学生一个私人订制的未来

“无边际课程”体系不断完善,教师资源和社会资源积极整合,无边际课程在保持新鲜性和流动性的同时,也给了学生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而选择的过程本身也在育人。

,学校新开了川剧课和蜀绣课;,新增设古筝课;,开设咖啡与调酒、数学魔术等;今年下半年,学校计划开设面塑和木工课。 “每学期要尽量做到五门以内的课程有变动。”科信处主任任建平说,特色课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主,但作为学生的课程体系,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何在课程开设过程中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一套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选课之前,学校会根据“无边际课程”制作宣传资料,用展板的形式对课程进行图文说明,学生可以通过观看展板了解课程;每学期的第一周,是学生的选课时间,班主任老师会在期间进行宣讲引导。

此外,学校还开发微信平台和浏览器选课软件,把本学期要开的课程像“菜单”一样的罗列展示出来,同学们可以进行选择报名;开学第二周,同学们正式上课,开课后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班额情况进行微调,避免了学生用“脚”选课的局面。

上课期间,学校还注重过程管理的精细化。通过查课、巡课,清点上课人数、了解课堂动态,通过听课感受老师的课堂质量,对课程进行把关评价;了解学生选课情况,不足5人报名的课程,将考虑不再开设这门课。

在实施“无边际课程”过程中,学生打破原有班级编制,组成许多临时性班级或团队进行学习。因此,学校对学生实施双层管理:一方面以临时班级或团队为对象,对学生进行考评;另一方面每个学生仍然是原有班级中的一员,他的考评将纳入原有班级考核。

学期结束,学校会给每位学生一张《特色课程调研表》,搜集学生意见、对本期学的课程进行评价,以及下学期希望学校开设什么课程,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对于单个学生而言,他所能选择的课程数量是有限的。”张克运说,由于学校开发的无边际课程有多个大类,每个大类也有多种课程,对于一个学生的各个学期选课而言,肯定只能选择其中最适合自己或是最感兴趣的少数课程,这也是“学海无涯,而吾生有涯”的现实。

教育观察

  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如今,学生成长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课程改革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个学生成长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的指向。”张克运在其著的《最美的教育姿态》一书中这样说到。七十一中在和美教育理念下,打造的无边际课程体系,恰好能够适应学生需求的多样性、成长的多元化。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