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规范特长生招生,更强调重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减少机械性训练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所长汤林春认为,教育部下发的《通知》,是将一系列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公平措施,从原来的局部试点经验变为全面覆盖,并出台了配套政策,尤其是高中招生、考试制度改革,不只是规范特长生招生,更强调中考命题严格依照课程标准,重视学生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作用等,减少机械性训练,都是“做减法”,代表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教育部针对特长生的政策一直在收缩,包括特长生的范畴、类型、分值及规模都在逐渐缩小,全部取消是必然结果。”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授张男星进一步分析,虽然作为政策含义的“特长生”消失了,但是作为教育含义的“特长生”复活了。过去那种以高考为标杆的“特长”教育将被特色教育、个性化教育所替代,每个学生不再局限于特长生招生制度的那些特长,所有学生都可以突显出不同方面的兴趣与特长。可以说,以后人人都可以是“特长生”了。
张男星认为,特长生与非特长生的政策及认知框架被打破后,社会教育培训机构将会迎来一个去劣存优的过程,那些拔苗助长、功利性的培训做法将失去土壤,为特长而特长的培训、为考试而考试的教育将越来越没有市场。
“政策不会对我们产生很大影响。”在南京一家主打美术绘画等的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相关负责人员坦言,虽然也会有少数怀有功利性目的的家长,但来参加培训的孩子中,绝大部分都是出于自身兴趣和爱好,为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发展空间,而不是为了一定要考到某个级别、为以后在中考和高考中加分。
但一位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家长则认为,虽然不能为了考试而忽视对爱好的培养,但课外兴趣班的学习确实会占用一定时间精力。取消了特长加分以后,也要认真考虑一下投入产出比,在升入高年级时可能会酌情给孩子减少部分培训内容。
在云南西部某市,早在前几年就取消了特长生中考加分政策。“当时确实出现了乱象,部分足球、篮球运动员虽然取得了相应名次,可是并未上场参赛,水平并不高;而艺术特长生往往都是城区孩子获得,对偏远山区孩子不公平。”该市教育局相关负责同志说。不过,全市特长生加分政策取消后,部分高中却反映,无法招到合适的艺术、体育特长生人才,导致学校相关活动及高考受到影响。“目前高考还有特长生加分,在中考中获得特长加分的学生往往高考时也能取得相应加分或者录取资格,对高中提高升学率来说也有不小的作用。”
为了招收到理想的体育特长生,当地一所高中经市教育局批准2017年起招收篮球、足球、乒乓球、网球项目不超过15名体育特长生,不过对特长生资格进行了严格限定:“必须是参加省教育厅或体育局组织的比赛,获得前六名(含)者,集体项目只认定篮球和足球两项。初中阶段就读期间,至少两次参加省级比赛,取得相应比赛成绩。若取得国家一级运动员资格或者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个人获得金牌的,不受以上限制。”除了资格规定,该校还将组织体育专项测试, 且文化成绩不得低于该市考生报名生源地统招最低录取控制线的80%。
能否开设出面向所有学生的多样化课程,是“后特长生时代”对教育的挑战
在张男星看来,高中必须结合自身办学特色,针对不同孩子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特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又具有一定特长和兴趣的人才。兴趣班和特色班将不再是针对少数学生的“专利”,而是面向所有学生的不同选择机会。能否开设出这些面向所有学生的多样化课程,是“后特长生时代”学校教育的巨大挑战。
上海是国家教育改革综合试验试点省市,在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化等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记者了解到,上海目前正在大力探索高中教育的特色多样发展模式,招生由原来惟分数论的分层选拔转变为分类选择。未来清理和规范特长生招生后,如何落实与特色高中建设相应的中考和招生形式,正在讨论制定过程中。
汤林春认为,虽然面临诚信体系缺失的社会环境,但信息化技术、大数据等发展,都为学校招生、人才选拔的公开公平公正提供了良好的操作基础。只要能精心设计适应素质教育、发展导向的新型人才选拔和培养评价体系,做到程序规范、信息公开,落实责任,接受监督,老百姓就不会有意见。
“特长生选拔和奥数竞赛都不是坏事,坏在低龄化、大众化、功利化的取向。教育必须关注人的成长规律,不能只重结果不看过程。”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校长张人利说,上海已对中小学实行新的绿色指标评价体系,评价学校不只看学生整体的学习成绩,更重视投入产出比、教学过程和方法、看进步;对学生不只看学科知识和成绩,更强调跨学科、实践活动、团队合作和创新等能力,注重整个在校期间学生的兴趣特长等信息的伴随性积累,形成更客观全面的综合素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