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以“广州”二字命名的中学应该是一所了不起的学校。继“广州大学”后,去年“广州中学”也破土而出。其实历史上,广州就有过一个“广州中学”,越华路因它得名,广中路也因它得名,甚至城隍庙曾是它的校产。这一次就说说历史上的“广州中学”。
中学前身是越华书院
清朝年间,广东各家族宗族、各派势力团体纷纷在广州城建立书院,逐步在今北京路、教育路、西湖路一带形成了广东最有名的书院群落。1755年(乾隆二十年),很多商人子弟没有求学深造的地方,盐运司范时纪及诸商提倡建筑书院,于是在当时的布政司后街(即今广中路)附近捐建书院,这就是越华书院。
各路富商们捐款兴办这间书院,所以入学的多为富商子弟。由于越华书院的建立,当年在开建马路的时候,附近的这条路也就叫作“越华路”。光绪年间,聘请丁仁长任院长,改革书院学程,课程除《四书》外,增设经史诸学。一时声名日著,学子日增。
初始校址在吉祥路
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5月,《清帝谕各省府厅州县改书院设学校》的通令颁布,规定地方上的学院一律改为学堂。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越华书院停办。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羊城书院停办(地址在现在的西湖路龙藏街)。广州府知府龚心湛筹办广州府立中学堂,以羊城书院学田租息作为广州府立中学堂基金。
最初,学校是在城北天官里湛家园马庄一带购地,把池塘和菜地全部划入范围。湛家园即湛甘泉(湛若水)别墅旧址,后因款项不够,建筑久未开工。
龚心湛的继任者沈传义借卫边街(现在吉祥路南段)广府义学为校舍。沈传义还发动商人捐资兴学,例如周东生、张榕轩、张弼士等都为广州府立中学堂的创立捐献巨资。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聘请陆尔奎为监督(即相当于现在的校长)。当年3月,招考80名学生,备取40名,3月18日,举行开学礼。
广州府立中学堂改名广州中学
1904年(光绪三十年),官方拨越华书院为广州府立中学堂校址。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将学堂改称学校,监督改校长。不久,广州府立中学堂改为广州中学。
辛亥革命后,广州中学仍然是一所很有影响的学校,青年时代的澎湃曾在广州中学求学。由于广州中学知名度大,所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辟马路的时候,这里就出现了一条路,叫作“广中路”。
城隍庙是广州中学校产
1903年是广州府三年一度的城隍庙的司祝(庙宇中管香火的人)投标的时间,竞投者除每年缴纳额饷外,还有报效费,从知府至差役都有份。知府龚心湛把城隍庙的报效费全部捐出,作为广州府立中学堂的经费,并指定城隍庙每年的额饷划为广州府立中学堂的学费。
1920年,因市政扩建马路的需要,城隍庙的建筑大部分被拆除,只留下现在的拜亭和大殿,由广州中学管理征收租金,作为学校学费的补充。1923年,官方收管庙产以充公库。广州中学经过争取,市财政局同意将正殿金座及殿前天井部分,仍由广州中学管理收租,作为学校学费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