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生涯规划

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必要性

发布时间:2023-09-17 20:51:57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各级政府和高等院校为促进毕业生就业,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就业指导工作。然而,对大学生就业工作发挥着重要作用的高校,目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主要还集中在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宣讲、就业信息提供、求职技巧培训和就业手续的办理上,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为此,很多高校正在逐步将工作对象从应届毕业生扩展到全体在校学生,努力做到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而就业指导工作全程化的重点就是切实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因此,高度重视和加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总体计划和总轮廓的勾画,具有粗略性、目标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它为一生的职业发展指明了途径和方向。要想在一生有限的时间里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有所作为,必须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正处在职业生涯的初级探索阶段,这一阶段对于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已不能很好地解决毕业生就业难、职业发展错位等问题,所以,需要从大学生刚入校时就针对职业方向作出多方面的调整。这同时涉及个人对所选专业的学习动力和自我激励、制订适合自己理想的学习计划、进行专业与兴趣不符的调整等。对大学生而言,让他们从大一开始就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给自己的职业生涯一个清晰的定位,并在4~5年内为目标而努力,为将来就业做好准备,是其求职就业乃至将来职业升级成功的关键一环。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促成大学生成功实现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著名的“人生需求”理论,指出人的需求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层次推进,人生最高层次的需求是自我实现的需求。人生的成功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特定的职业中去谋求。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决定了不同的人生,因此,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大学生最终必将走向社会,他们只有在社会中寻求和争取到最能发挥自己才华的职业,才能充分获得相对竞争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体现自我价值。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竞争力、创造力

  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已成为评价高等院校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还是以专业学科为体系,注重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尚未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个人发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以职业生涯规划为突破口,在现有教育体系中注重把专业能力和成功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更具有竞争力和创造力。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在于寻找适合学生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合理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它是个体对自己未来职业方向、未来发展道路的设计和实现职业目标的实施步骤,事关学生的一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回答“我是什么样的人”“我想干什么”“我适合干什么”“打算成为哪方面的人才”“打算在哪个领域成才”等方面的问题。这样就使得职业生涯规划建立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有利于大学生明确人生使命,确定自我的人生奋斗目标,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大学生成为学习型个人,自觉进行终身学习。这对于学生、学校和社会都是一件有益的事。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理性地认识、评价自己

  高等学校重视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有效地控制人才在市场上的流动状况,减少流动的无序性,使学生理性地评价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给自己一个理性、正确及相对准确的定位。这样不仅可以使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上的“抢业”“盲目择业”“高违约率”“高就业成本”等现象得到有效的控制,而且可以克服用人单位缺少“想聘之才”,学生“无业可就”的现象,让大学生能充分就业,使社会更加稳定和有序。

  二、高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自身职业生涯规划模糊

  由新浪网、北森测评网与《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共同实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卷调查显示,有近四成的大学生对自己目前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还是满意的。但是,当把这种规划分解后,他们的选择就没有这么乐观了:仅有12%的人了解自己的个性、兴趣和能力;18% 的人清楚自己职业发展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清楚地知道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职业是什么的人只占16%。这种现象说明,大学生对自己及环境缺乏客观的分析及评价,造成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判断上前后矛盾,表明大学生对什么是职业生涯规划还不十分清楚,对自身的职业生涯发展潜力的认识比较模糊。

  (二)学校教育为学生提供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节还比较薄弱,学校缺乏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和健全的教育组织,专业化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队伍还没有建立。从学生的内在需求看,他们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出决策,而对于职业生涯路径选择、人生设计和规划,单凭他们自己的经验和能力是很难把握的,需要学校专门机构的帮助,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指导,需要有专业教师的辅导。而目前,授课老师仍停留在一般的就业指导方面,许多学校没有提供完善的人才培养措施及职业发展服务,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前景很茫然。有专家指出,在大学生一遍一遍地上演“错位就业”时,学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我国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服务还不完善

  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在我国还是一个新兴的行业,随着职业生涯规划需求市场的增长,在国内,为个人职业进行规划的专业职业规划师逐渐产生。据了解,美国1999年就有16万名职业规划师,平均一个职业规划师面对3000人,而我国已经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的仅有1万多人,高级职业指导师不足400人。这个数字说明我国的职业指导师严重缺乏,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面对就业的压力,大多数学生表示需要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在实际生活中得到专业化职业指导的学生寥寥无几。这说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服务环节还很薄弱,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还不到位,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还需进一步完善。

  三、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步骤及措施

  目前,许多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虽然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仍比较模糊。因此,各高校应及时全面地展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步骤及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入学阶段——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综合管理

  1.大学一年级的试探期。大学一年级学生首先要初步了解自己与社会,做好规划。要了解近几年的就业情况,特别是了解自己未来想从事的行业或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业的有关情况。有时间就要多和学长们进行交流,尤其是与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交流,向他们询问就业情况。同时,要培养好自己的技能,挖掘自己的潜力。如增强与人沟通的能力;打好英语基础,为英语过级做准备;积累计算机知识,争取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辅助自己的学习;为以后继续深造做好课程准备和资料收集工作。这不仅对提高今后几年的校园学习生活质量有直接影响,而且可能影响其未来乃至一生的职业发展和生活,同时对社会、国家长久发展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

  2.开设相关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课程或讲座,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职业生涯后,才能确定合适的职业生涯领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可以被激发出来。在美国的中学里,职业兴趣分析十分流行,心理学家通过对中学生的性格、潜能等进行测试,分析出他们将来适合从事的工作类型,帮助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步设想。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形式和手段,让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正规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接受职业潜能测评、职业目标的设计等一整套体系的学习,使其对影响职业生涯的个人、社会、组织因素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再科学、有效地确定适合个人特点的专业方向和职业生涯领域。

  (二)学习期间——提高大学生对多种职业的适应能力

  1.大学二、三年级的定向期。大学二、三年级的学生处在自我认知、职业心理准备时期,要通过具体的、有针对性的职业心理测评,进一步调整职业生涯规划模式和自己的学习目标,作出对自己、对社会有利的职业决策。这个时候应考虑未来是深造还是就业,并以提高自身素质为主,通过参加学生会或社团组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可以开始尝试兼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责任感、主动性和受挫能力,增强英语口语能力,增强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英语和计算机的相关证书考试;同时,要积极参与学术讨论和教师的科研项目,检验自己的知识技能;要开始有选择性地辅修其他专业的知识,多读人物传记、纪实报告来充实自己,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2.增添心理健康课程,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大学生中患各种生理疾病的并不多,而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却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心理健康知识的系统传授,只在少数医学院和师范院校得到重视,大多高校的相关投入严重不足,并且存在着把健康教育任务交给体育教师来完成,用德育方法解决心理问题的现象。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多种渠道,引发社会各界对高校健康教育的关注,减少形成心理障碍的不利因素;要把健康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保证教师、教材、课时等的安排和落实;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编写教材,扫清健康教育工作障碍。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心态和较强的心理承受力,才能正确处理好职业选择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与困难,为长期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毕业前准备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理性思考

  1.大学四年级为冲刺期。大学四年级学生要加强职业适应,落实职业规划,通过具体的职业心理测试,深化对自我的认识,认真评估自己的中期学习目标,进一步加深对职业的思考。临近毕业了,必须确定自己是否要考研留学。如果不考研,也没打算留学,就应该锁定目标,收集就业信息,提高求职技巧,学习写简历和求职信,加入校友网和从已经毕业的校友那里了解往年的就业情况。这一阶段的学生还要注意和社会接轨,提高对今后将要从事的职业的认识,主动锻炼自己,为求职择业做好准备。

  2.加强校内实验室和校内外试验基地建设,重视利用校外非实习基地的社会资源。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首先要求学生有两年以上的实践经验,这实际上就是要求大学生对多种职业、岗位、人文环境都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具备实践活动中的多种能力。为此,高校应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校内实验基地建设,一是以实验教学为主;二是以科学研究为主;三是以生产经营、推广示范为主。校内实验室或校内试验基地应统筹规划,尽可能优化配置,使一个实验室能够承担不同专业、多种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逐步试行开放管理制度,提高利用率。校内实习基地即使条件再好,也代替不了广阔的社会环境。因此,高校要加强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由各系代表学校与基地所在单位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与义务,体现“双赢”原则。美国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从一年级开始就要用一个学期在校学习,另一个学期在公司做CO—OP(辅助性)的工作。几个学年下来,学生会积累很多工作经验,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道路也有了更清晰的打算。

  社会是一个大课堂,高校应要求大学生有一定的时间真正走向社会,让学生感受和体验社会大环境中的酸、甜、苦、辣,对自己的能力、薪资期望、心理承受度等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这样,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这种校外非实习基地的实践活动需要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帮助,学校需要对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前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