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改革

2019年松原市黄标车淘汰报废补贴政策,松原市黄标车限行区域

发布时间:2023-09-14 20:20:15

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关于建设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的战略部署,进一步突出新一轮振兴发展主题,突出转型升级主线,适应新常态、抢抓新机遇、打造新优势,努力开创以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支撑的振兴发展新路,现制定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中央、省委决策部署,深入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吉林时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省委“三个五”、“三大板块”决策部署为引领,立足松原经济增速筑底企稳、结构深度调整、动力转换接续“三个关键期”的实际,进一步聚焦绿色生态方向、突出产业项目支撑、再造转型升级优势、打造城市特色名片,努力建设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核心区,倾力创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在吉林省新一轮振兴发展中率先突围、赢得主动,开创新常态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崭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顺应大势,务实重行。牢牢把握“十三五”时期松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切实突出振兴发展主题,抓住转型升级主线,充分考虑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趋势和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效益为导向建设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

  二是坚持因势而谋,因遇而动。紧紧盯住宏观政策导向,切实抓住中央新一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省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的决定》和建设吉林省西部生态经济区系列决策部署等重大政策机遇,主动争取、用足用好全面深化改革“制度红利”助推发展。

  三是坚持找准症结,精准发力。针对松原经济发展结构性矛盾,聚焦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寻求突破。进一步突出绿色发展理念,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发展导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坚决打赢稳增长保卫战、调结构攻坚战和促发展持久战。

  四是坚持求新求进,变中突破。发挥科技、教育、人才等优势,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绿色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开创“美丽家园”建设新局面,谱写幸福松原建设的美丽新篇章。

  五是坚持统筹把握,协调推进。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引导作用,形成一个同市场完全对接、充满内在活力的体制机制,整合资金、政策、资源要素,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各项事业振兴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利用3年时间,把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打造成松原的城市名片,绿色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成为新一轮振兴发展的主导力量,城市综合承载力、影响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产业集聚、生态安全、城乡协调的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绿色产业城市主要目标:到2018年,绿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绿色农业成为引领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主导产业,占GDP比重达到10%以上,建成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34个,打造国家级谷子经济区1个,打造绿色农产品知名品牌30个,将松原市建设成为国家绿色农产品原料生产和销售基地;新型生态工业得到长足发展,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生态改造工业园区2个,培育省级循环工业示范区1个,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耗比重提高至20%;生态服务业得到提升,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打造休闲养生基地10个,培育健康养生品牌20个、特色品牌文化龙头企业5个,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作品40个,全面建成以生态绿色为主要标志、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绿色产业城市。

  生态宜居城市主要目标:到2018年,城市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指标,单位GDP能耗降低率达到15%,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340天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保持100%,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90%以上。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生活舒适度得到较大提升,自然生态和现代城市紧密结合,全面建成城乡生态环境优美、公共服务完善、功能配套齐全、管理高效便捷、设施绿色低碳、生活和谐幸福的生态宜居城市。

  二、项目支撑及实现路径为实现上述目标,围绕建设“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实施37个工程,建设135个项目。其中,围绕建设“绿色产业城市”实施21个工程,建设71个项目;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实施16个工程,建设64个项目。

  (一)建设绿色产业城市

  一是围绕发展绿色农业,实施12个工程,建设37个项目。着力开发建设34个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基地,2018年种植面积达到375万亩,打造绿色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把松原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

  1.实施绿色种植业工程

  (1)绿色有机粮食种植基地项目。规划建设三江口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建设前郭灌区绿色水稻生产基地、长岭乾安有机谷子杂粮基地、农高新开发区糯玉米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等18个绿色有机粮食种植基地。到2018年,种植面积达到260万亩,产量达到156万吨。

  (2)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基地项目。重点建设扶余绿色花生生产基地、乾安绿色辣椒生产基地等5个特色经济作物绿色有机种植基地。到2018年,种植面积达到105万亩,产量达到21万吨,打造3个以上特色经济作物全国知名品牌。

  (3)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项目。壮大棚菜生产规模,依托长白公路、松花江沿岸的基础优势,发展节能型日光温室。到2018年,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9个,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达到33万吨。

  (4)特色牧草种植基地项目。组织推广“粮经草三元结构”种植模式,利用盐碱荒地、风沙荒地和低产农田种植牧草,扩大出口。到2018年,牧草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

  2.实施现代畜牧业工程

  (5)特色养殖项目。围绕绿色精品肉羊、肉牛、生猪、奶牛、肉禽5大系列品种,发展绿色规模化养殖。到2018年,全市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和牧业小区(园区)2000个。

  (6)畜禽疫病防疫体系项目。建立完善的县、乡、村三级防疫体系,探索建立防疫补偿机制。

  3.实施生态渔业发展工程

  (7)有机鱼养殖基地项目。依托查干湖、哈达山水库和花敖泡三大水面,构建大水面淡水鱼养殖体系,形成水产加工产业群,建设中国草原湿地等2个有机鱼产业基地。到2018年,实现商品鱼产量4万吨以上。

  4.实施绿色食品加工工程(8)绿色有机水稻加工基地项目。打造全国绿色有机水稻生产加工基地,提高大米加工水平和产品档次,培育方便米饭生产基地,加强稻壳、米糠等副产品综合利用,建设稻谷高值化利用系列健康产品项目。

  到2018年,绿色稻米年加工量达到200万吨以上。

  (9)玉米深加工项目。利用生物技术推进淀粉生物质产业发展,延伸玉米深加工产业链条,带动下游产业发展。推动替代进口食品级和医药级氨基酸及其衍生物、高附加值酶制剂、有机酸等产品开发。到2018年,打造具有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玉米食品产业园。

  (10)大豆深加工产业集群项目。发展传统大豆制品和新型大豆制品,建设以大豆蛋白粉为主的精深加工项目,开发大豆多肽、大豆低聚糖等功能性食品基料。到2018年,大豆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以上。

  (11)杂粮杂豆特色加工产业集群项目。开发杂粮营养粉、营养糊、杂粮早餐、配方杂粮速熟等深加工产品,建设绿豆全籽粒高值化综合利用项目。到2018年,杂粮杂豆特色加工能力达到60万吨以上。

  (12)盼盼食品产业园项目。依托盼盼食品集团开发休闲即食食品,建设食品和饮料生产线。到2018年,年产食品和饮料各10万吨。

  5.实施畜牧产品精深加工工程

  (13)肉制品深加工项目。以开发建设肉制品加工产业园为载体,着力发展冷鲜分割肉、调理肉制品、熟肉制品等三大类主导产品,建设肉制品生产基地。到2018年,肉制品加工能力达到30万吨。

  (14)猪牛羊副产物生化项目。推进猪牛羊副产物综合开发,研发引进动物血液、动物骨骼和动物脏器生化产品科研成果,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到2018年,猪牛羊副产物加工能力达到10万吨。

  (15)乳制品加工产业集群项目。加快中西部优质奶源基地建设,突出发展巴氏杀菌乳、超高温灭菌乳、酸乳等液态乳制品,加强干酪、奶油、乳糖等产品研发生产。到2018年,乳制品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

  6.实施农业废弃物集中收储工程

  (16)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项目。推进发展专业化农作物秸秆收储项目,建立秸秆收储市场化运行机制,完善收储网络系统。到2018年,农作物秸秆收储能力达到500万吨。

  7.实施绿色农业示范区工程

  (17)国家农业高新科技开发园区项目。依托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展绿色农业科技服务、规模生产、有机肥料加工应用、市场营销等试点示范。到2018年,绿色种植达到9万亩,绿色养殖达到4.5万头,建立完善的绿色农业现代监管体系,实现现代化营销手段全覆盖。

  (18)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探索推行“畜禽-沼或肥-农田”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实现沼液、沼渣、沼气综合利用。每个县(市、区)建设一个试点,并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8.实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19)松原灌区项目。建设灌溉干渠15条,新增耕地面积100万亩,灌溉面积达到285万亩。加强扶余灌区、塔虎城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实施灌区二期延伸工程,新增灌渠100公里。

  (20)河湖连通项目。推进哈达山总干渠拓展辐射,实施河道治理、引水灌溉、生态修复等工程,构建以查干湖的引、蓄、灌、排相结合的河湖连通工程体系。项目建成后,年均引水量2.9亿立方米,增加水域和湿地面积45万亩。

  (21)防洪防涝减灾项目。实施松花江流域(松原段)综合治理工程,开展城区左右岸堤防达标工程,提高嫩江、拉林河防洪能力。完善重点城镇防洪体系建设,加强中小水库(闸)除险加固。抓好望海、安昌、深重等7处重涝区治理工程。

  (22)抗旱水源建设项目。建立节水灌溉工程和技术体系,扩大高效作物膜下滴灌和喷灌面积,建设农田灌溉支渠道防渗、排涝沟渠工程。强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田抗旱水源井建设管理。

  9.实施绿色农业综合能力提升工程

  (23)标准化农田建设项目。实施小田改大田,推进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和大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建成集中连片、田块平整、耕地质量和地力等级提高、生态修复能力提升的高标准农田。对乾安和长岭县荒漠化草场进行集中改造,发展为标准化水田。到2018年,完成小田改大田200万亩,草场改造200万亩。

  (24)农业机械化建设项目。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玉米和水稻全程机械化工程建设,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完善农机化社会服务体系。到2018年,农机总动力达到680万千瓦,粮食作物机收率达到70%,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90%。

  (25)绿色肥料项目。支持建设土壤调节剂项目,发展绿色有机无机复合肥、缓控释肥、水溶性肥料、增值肥料等新型肥料,打造东北地区最大的绿色肥料生产基地。到2018年,绿色肥料生产能力达到80万吨。

  (26)绿色农药项目。加快引进开发建设超低用量、高选择性、利用绿色工艺生产绿色农药项目,引领东北地区绿色农药产业化发展。到2018年,绿色农药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

  (27)种子产业化项目。加快培育集育、繁、推和产、加、销于一体的现代化种业企业,实现种子生产全程机械化、自动化、现代化。到2018年,种子基地达到5万亩,培育5个以上全国知名品牌。

  10.实施绿色农业现代监管体系工程

  (28)绿色食品认证项目。落实相关基地政策,加快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到2018年,“三品”认证数量达到300个以上。

  (29)绿色农业标准体系项目。落实国家相关绿色农业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30)绿色农业生产监管体系项目。建立健全绿色农业相关规章制度,加快推进松原市食品检(监)测能力建设项目,充实和完善监管机构,强化监督管理。

  (31)绿色农产品公共检测体系项目。加快市、县两级农产品检验检测项目建设,加大农产品检测范围,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1.实施绿色农产品现代化营销工程

  (32)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项目。建设集交易大厅、贮藏保鲜、加工分选、市场信息收集发布、质量安全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绿色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抓好集贸市场改造工程,推进“农改超”。

  (33)绿色农产品品牌培育项目。围绕优势产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质量稳定、信誉良好、市场占有率高的松原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到2018年,打造十大系列30个农产品知名品牌。

  (34)绿色农产品经纪人培育项目。壮大绿色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开展经纪人培训,提高经纪人素质,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35)“互联网+”销售基地项目。以互联网+绿色农畜产品营销为手段,实现信息化与农业生产经营全程深度融合。到2018年,全市“互联网+绿色农业”在主要农作物和养殖业生产中应用率达50%以上。

  12.实施绿色农业科技服务工程

  (36)绿色农业科技提升项目。加快推进省农科院和隆平高科在松原建设现代农业工程学院,抓好科研人才培养和引进,研究绿色农产品生物防治、生物有机肥料、食品安全生产等绿色环保型农业技术。支持建设“酵之谷”项目,推动生物酵素技术产业化。

  (37)绿色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加强基层农业科技人才培育,推广抗病、抗虫、高产品种和轻简化集成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二是围绕发展新型生态工业,实施3个工程,建设12个项目。坚持传统工业生态化改造与新型生态工业再造并重,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培育绿色和环保产业,建立以低消耗、低(无)污染、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工业发展新模式,把新型生态工业打造成松原经济重要增长极。

  13.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工程

  (38)绿色油气开采项目。支持吉林油田研发

  高效绿色环保的钻采技术,构建完备可靠的环保勘探开发体系。拓展新技术推广应用,增加后备可采储量,推进老区块挖潜和新区块快速建产,实现绿色开发。到2018年,绿色开采应用率达到30%以上。

  (39)绿色化工项目。推动现有炼化企业改造升级,提高炼化规模,按照“绿色化”要求,发展高附加值油气加工产业,开展绿色化工产品设计,统筹上下游物料平衡和产业延伸关联,加快推进油气化工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绿色化工产业链条。

  (40页岩油气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加快推进地下原位开采页岩油气项目建设,打造油页岩综合开发利用示范基地。推进石化园区现有装置升级改造,开发页岩油下游综合利用产品,推动页岩气综合利用。到2018年,页岩油气开采及炼化能力达到50万吨油气当量。

  (41)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项目。加强技术引进和自主开发,提高关键零部件配套水平和高新技术产品配套能力,构建以石油配套、农机装备、生物质能源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为主的多元化、高端化和集群化装备制造产业格局。到2018年,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5亿元。

  (42)化肥产业集群项目。优化传统化肥产品结构,发展新型肥料,推动化肥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高端化迈进,打造东北最大的化肥生产基地。到2018年,化肥产量达到370万吨,实现增加值28亿元。

  (43)新型建材产业集群项目。推进现有企业自主创新,引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推动建材工业向产品特色化、工艺绿色化和产业集群化转变。到2018年,建材工业实现增加值16亿元。

  14.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程

  (44)新能源项目。扩大风电建设规模,推广风电供暖技术,提高本地消纳能力。推进光伏发电产业化,加快建设光伏发电站。到2018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50万千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万千瓦,打造全省清洁电力生产基地。

  (45)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项目。规划建设生物质能源产业园,推进纤维素乙醇、木塑复合材料、生物天然气、生物肥料、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开发,开展生物质替代煤炭供热。到2018年,形成年生产纤维素乙醇20万吨、木塑材料40万吨、生物天然气2亿立方米、生物有机肥100万吨的能力。

  (46)生物医药产业项目。规划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全国动物疫苗研发生产基地,研发创新类药物,改造传统化学原料药合成工艺技术。加强对生物农药关键技术研发,引进优势菌种资源和先进技术。到2018年,生物疫苗年生产能力达到80亿头份,发展四类生物农药产品,所有医药企业通过新版GMP认证。

  (47)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加快大数据量子通讯产业园建设,发展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高端服务器等核心基础产业。开展云计算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转化,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加快重要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

  15.实施循环经济壮大工程

  (48)工业园区改造项目。建设循环经济项目,推进园区内工业废弃物和副产物循环综合利用、能量和水梯级利用、基础设施共享,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和废物排放最小化。到2018年,生态化改造2个工业园区,培育1个省级循环工业示范园区。

  (49)“绿色企业”创建项目。实施重点行业企业节能减排改造计划,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技术、设备、工艺和材料,建设工业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到2018年,创建绿色工业企业50个。

  三是围绕发展生态服务业,实施6个工程,建设22个项目。落实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行动,以商贸物流、生态旅游两大产业,以健康养生、文化提升、金融保险、临空产业等4大产业为配套支撑,建成具有松原生态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将生态服务业打造成全市绿色产业发展的新引擎。

  16.实施商贸物流业提升工程

  (50)特色专业市场项目。围绕粮食、农副产品、畜禽、服装、建材等领域,建设小商品批发城、农畜产品交易中心等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城镇和农村中小型消费市场发展,形成大批发、大集散格局。到2018年,力争建成5个有重要影响力的特色专业市场。

  (51)商业网点项目。加快构建中心城区消费服务体系,突出建设提升金钻、东镇国际城、哈萨尔等重点商圈,建设站前商贸综合体、松原万达广场等城市商业综合体,建设县级区域性商业中心。培育一批特色明显、品位突出的批零兼营网点和一批连锁龙头企业。到2018年,人均商业设施面积达到1.2平方米。

  (52)物流枢纽基地项目。依托区位优势,建设一批具备加工、配送、分拣、包装、仓储、运输、信息等多功能的专业和综合物流园区,发展为工业和大型商业组织提供相关服务的第三方物流,发展“生产基地+配送中心+超市”等冷链物流模式,建设城乡一体化及服务周边的配送网络,建设物流信息平台,全面构建多种运输方式的物流平台。

  (53)内陆港项目。依托三江港集团,进一步扩大仓储、物流等综合配套能力,打造集报关、报验、订舱、集疏港、储运、包装分送、电子数据交换以及电子商务平台等综合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内陆港。

  (54)会展中心项目。谋划建设大型综合会展中心,引进和联合举办全国性专业会议和大型展会活动。加快发展中小型专业展、消费展和巡回展,构建“展、会、节”多元化会展业发展格局。

  (55)电子商务平台项目。加强与阿里巴巴、

  京东等电商集团合作设立松原馆,加快推进松原地区农村淘宝项目发展。推进守望乡村-东北电商园项目,加快培育电子商务企业。

  17.实施特色旅游业壮大工程

  (56)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以松花江两岸为重点的湿地生态游,以查干湖等为重点的湖泊生态游,以查干花等地为中心的草原生态游,以哈达山等为重点的农业休闲生态游,以沙洲森林公园等为重点的森林生态游,以中心城区沿江旅游带为重点的滨江公园生态游,以泥林地质地貌资源为重点的地质观光生态游。

  (57)冰雪旅游项目。充分利用查干湖、哈达山等地冰雪资源,大力开发冰雪文化旅游产品、冬捕渔猎文化旅游产品,推进冰上越野场、冰上休闲中心和冰上服务区建设,开发雪趣娱乐、冰上运动项目,延伸周边地区开办冰雪项目。

  (58)文化旅游项目。挖掘民族多元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特色游,依托赛罕塔拉蒙古部落、王爷府、前郭蒙古风情街,重点开发草原蒙古族文化旅游产品。依靠塔虎城、大金碑、春捺钵等文化和古迹资源,开发辽金历史文化旅游产品。

  (59)休闲度假项目。打造温泉度假、泥疗养生、草原游猎、文化夏宫等特色项目。加快推进华西希望“花舞松原”生态小镇项目、天河谷温泉小镇项目,建设湿地花卉公园、水上乐园、避暑养生度假区、高档生活体验区等,把哈达山示范区打造成东北生态养生基地。

  18.实施健康养生产业突破工程

  (60)康体养生项目。依托域外医疗技术和前沿科研成果,围绕预防、诊治、康复等医疗环节,努力打造医疗健康服务业体系。

  (61)休闲养生项目。挖掘资源优势,培育休闲养生服务产业,重点发展温泉疗养、森林负氧离子健身运动、生态休闲养生居住、草原康体养生运动、河岸休闲健身与水上体育活动。

  (62)产业融合项目。推进健康、养生产业与保健品产业融合发展,推进绿色食品、保健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与健康养生融合发展,推进健康、养生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

  19.实施文化产业提速工程

  (63)特色文化项目。培育壮大满族新城戏、蒙古族歌舞等特色品牌,建设非遗活态传承展览馆。加快推进辽金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及特色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创作推出地域特色文艺精品。

  (64)文化创意项目。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特色农业、旅游、体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研发生产创意文化产品,抓好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

  (65)新兴文化产业项目。以现代科技为支撑,培育和发展影视创作、动漫游戏、演艺会展、艺术设计、网络文化、广告传媒等新兴文化产业项目。

  20.实施现代金融业拓展工程

  (66)金融服务体系项目。支持成立农业金融资产管理、小额贷款等金融企业,完善传统金融服务体系,抓好新型金融服务组织培育,拓展与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推进地方商业银行建设。

  (67)资本市场培育项目。发挥松原市城市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作用,破解融资瓶颈。引进开办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担保公司、创投公司等融资服务机构,规范发展民间融资,拓宽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积极推动各县(市、区)政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成立产业投资、产业并购等基金,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对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持作用。

  (68)金融产品拓展项目。扩大保险业务,增强保险业的经济补偿、社会管理和资金融通功能。加强企业上市后备资源培育,推进松粮集团、松原市城市发展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上市。依托信息技术服务,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发展互联网金融。

  21.实施临空产业推进工程

  (69)临空现代产业集群项目。以松原机场建设,着力打造配套服务区、航空物流园区、航空机载设备高端制造与维修园区、进出口工贸园区等载体功能区,构建临空指向明显、航空相关产业服务的临空现代产业集群。规划建设松原空港综合保税区。

  (70)航空培训与体验项目。构建飞行员培训基地,提供飞行人员私用驾驶执照、商用驾驶执照和机组服务人员的培训和考核服务。打造松原航空运动城,建设航空飞行营地、航空运动主题公园和航空城,开展滑翔机、直升机、自动旋翼机、无人驾驶航空器、滑翔伞、飞艇、热气球等项目。

  (71)通用航空服务项目。开展固定翼农化通用机和无人机作业服务,依托新建机场发展低空飞行,开展农业、林业、医疗卫生、抢险救灾、气象探测等方面的通用航空活动。

  (二)建设生态宜居城市一是围绕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施4个工程,建设15个项目。全面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和综合环境治理力度,建立江河、湿地、草原、碱地、耕地全覆盖的环境保护机制,构建良好生态体系,建设碧水蓝天的美丽松原。

  22.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72)造林绿化项目。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进环城绿化带工程、“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防沙治沙、农田防护林等生态工程建设。到2018年,森林覆盖率达到9.4%以上。

  (73)湿地保护项目。完善湿地保护体系,加强湿地生态恢复与建设,重点推进查干湖湿地保护区、陶赖昭、大布苏、十三泡和三江口等湿地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国家级重要湿地保护群落和国家级水产资源保护区和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与繁育中心。

  (74)草原综合治理项目。采取围栏封育、补播改良等综合治理措施,对沙化、荒漠化、严重退化的草原进行改良。规范草原经营权流转制度,建立草原生态保护奖补政策。到2018年,完成草场治理面积100万亩,禁牧休牧面积达到220万亩。

  (75)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落实“水改”和“旱改”措施,结合运用生物措施,开展盐碱地综合治理,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到2018年,完成治理盐碱地面积200万亩。

  (76)沙地综合治理项目。对向-乌大沙带、

  第二松花江右岸,以及白沙尖、灵丙山等沙化较重区域划定生态红线,全面加大人工造林、种草治沙力度,打造吉林省沙化综合治理示范区。

  23.实施碧水工程

  (77)水源供水项目。实施引松入扶工程和长岭县城市引松供水工程。形成区域江库联通、相互补给、灵活调度的多层次供水网络。

  (78)水源地保护项目。推进松花江、嫩江流域综合治理,加强查干湖、哈达山、龙坑等供水水源地保护,利用湿地的生态系统净化、调蓄水资源。到2018年,城镇(乡)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

  (79)备用水源地建设项目。开辟松花江水源以外新水源地,选择地下水或者湖库型备用水源,划定保护区、开展水质常规监测、加强保护区上游的风险控制和预警,确保饮用水安全。

  24.实施蓝天工程

  (80)燃煤污染控制项目。发展热电联产、区域集中供热,推进“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建设。增加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利用,严格控制新增煤烟型污染。对建成区现存的供热小锅炉实施撤并改造,加强燃煤电厂和供热锅炉的脱硫、脱硝和除尘改造。

  (81)生产型污染源管控项目。开展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颗粒物等污染物集中治理,加强排污许可证发放管理,发展排污权交易市场,加强重点区域重金属污染防治,控制低矮面源污染。

  (82)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控项目。建立机动车排气污染定期检查与维护制度,淘汰高污染机动车,对达到报废标准的“黄标车”等车辆强制报废。推广使用国Ⅳ标准车用燃油,在公交、环卫、出租等领域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支持物流企业建立绿色车队。

  (83)加强扬尘污染治理项目。制定施工扬尘污染排放标准,严控施工工地和城市道路扬尘污染。建立道路遗撒监控系统,开展裸露农田治理,杜绝秸秆、草木露天焚烧。

  25.生态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84)城乡污水集中处理项目。支持松原三零生物产业园项目建设,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完善配套管网建设、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建设。建设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在距城镇较近的农村建设污水管网,实现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到2018年,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

  (85)垃圾集中处理项目。加快垃圾转运设施和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实施垃圾全过程控制。健全“户投、村收、镇运、区(县、市)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体系。到2018年,城镇垃圾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70%以上。

  (86)天然气设施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城际间天然气管网贯通,实现市区、县城及重点镇管网贯通,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推进燃气分布式能源和加气站建设,推进城市应急储气调峰设施建设。

  二是围绕完善城市交通服务体系,实施2个工,建设7个项目。全面打造集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于一体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建设城市绿色交通体系,优化交通管理手段,倡导绿色低碳出行,建设四通八达的快捷松原。

  26.实施现代综合交通运输工程

  (87)公路项目。加快五右高速公路松原段等5条高速公路建设改造,加快国道G203线松肇交界至善友段等5条干线公路建设改造,加快农村公路、旅游公路建设,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连接周边城镇、与中心城区快速交通走廊衔接良好的公路干线网,形成普通干线网与骨架公路网紧密衔接配合、农村公路网络化的公路网体系。

  (88)铁路项目。推进长白铁路建设,加快长春(开安)至西巴彦花松原段铁路、松原至乾安铁路、松原至哈尔滨(肇东)铁路建设,构建快捷、智能的现代化铁路网络。

  (89)轻轨项目。布局建设松原查干湖机场-查干湖-哈达山旅游轻轨线路,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和外围旅游景点、各交通枢纽间的交通联系,满足旅游观光和居民快速出行需求。

  (90)机场项目。加快松原查干湖机场建设,构建空中走廊,打通对外往来的空中通道。

  (91)水运项目。加快航道建设和港口建设,形成干支联动、畅通高效、安全生态、过货能力较强的内河运输体系。

  27.实施绿色交通体系建设工程

  (92)公交便民项目。加强公交站点、换乘中心、公交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布局,提高线网覆盖率和站点密度。鼓励城市公共交通向城市近郊乡镇延伸。到2018年,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达到12标台,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达到30%以上,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80%以上,平均通勤时间在30分钟左右。

  (93)便民公益停车场项目。在学校、医院、商场等停车困难区域,建设便民公益停车场。到2018年,新建便民公益停车场2处。

  三是围绕提升城市品位,实施5个工程,建设18个项目。科学规划功能定位,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完善城市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突出打。造特色精品工程,建设独具特色的魅力松原。

  28.实施城市生态体系建设工程

  (94)圣湖补水项目。由哈达山总干渠渠首,引第二松花江水源,为松原市城区圣湖(苏力德湿地公园)、镜湖(含天鹅湖)、九曲湖(成吉思汗公园)补水,并通过粮窝泄支和五泄干两条退水排入第二松花江,形成动态循环的补水排涝水系。

  (95)滨江中央公园项目。以松花江滨江大道为主轴,参照国际花园城市建设标准,全力打造城市沿江中央高标准公园。

  (96)社区公园项目。利用街道社区闲置空间,规划建设社区绿地、体育休闲公园。到2018年,社区公园覆盖率70%以上,200米范围内有开放绿地空间,500米范围内有开放式康体休闲公园。

  (97“绿道网”项目。规划建设林荫休闲步道,实现与城市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有效衔接,形成贯穿城市的“绿道网”,完善旅游休闲、体育运动服务功能。到2018年,城市林荫路覆盖率达到70%以上。

  (98)城市立体绿化项目。开展墙面、天桥、停车场等城市立体绿化,先行在政府公共建筑和保障性住房进行示范。到2018年,全市立体绿化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

  29.实施城市更新改造工程

  (99)工业企业退城入园项目。鼓励引导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推进松原石化技术改造工程。

  (100)特色街区打造项目。挖掘街区特色,融入民族特点,打造一批以现代商业、休闲娱乐、风味美食、民俗风情、历史文化等为主多功能开发式的特色街区。

  (101)地下综合管廊改造项目。构建“江南两横两纵、江北8字贯穿”干线综合管廊,建设地下综合管廊36.2公里,形成干线、直线及缆线沟三级“纵横互通、分散布局”的综合管廊系统。推进建设市区段松花江过江隧道及过江管廊,有效联接江南、江北地下管廊。

  (102)海绵城市试点项目。开展无名泄支及引干河道综合整治、松原站站前广场低影响开发、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可渗透地面铺装等示范工程,强化城市蓄水功能。到2018年,全面启动试点建设工作。

  (103)松花江沿江两岸基础设施项目。深度

  规划开发哈达山至三江口之间的第二松花江沿岸2公里范围的城市空间,多角度定位打造城市发展核心区。

  30.实施智慧城市管理工程

  (104)“爱松原工程”项目。加大新一代信息网络设施等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打造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新型民生服务形式。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服务水平,打造智慧型政府。加快培育教育、培训、咨询、软件、动漫、影视、新闻、出版等松原本土的智慧产业快速发展,全面打造公共管理信息化应用体系、公共服务信息化应用体系、信息资源交换共享体系、城市高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体系、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等“五位一体”的智慧城市体系。

  31.实施信息网络全覆盖工程

  (105)光网覆盖项目。推进城区光纤入户,加快信息网络覆盖农村。到2018年,城区宽带骨干网入口覆盖率达到100%,郊区大于95%;宽带入户普及率达到40%以上,行政村通宽带比例达到100%。

  (106)无线网络项目。开发无线数据业务,推进公共无线网络建设,提高热点区域大流量移动数据业务承载能力和数据传输速度。提高网络运行速度,加快4G网络普及应用。

  (107)广电网络项目。推进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和双向化改造,加强县域和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升级。加强信息采集感知网络、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108)多网融合项目。创新信息网络发展,

  推进广电与电信业务双向切入,物联网与通信网融合,下一代广电网与物联网融合,互联网、IP-TV(网络电视)和有线电视网络并轨。

  32.实施“德润松原”工程

  (109)“以德润目”项目。推进报、台、网、机四媒深度融合,做优道德宣传媒体平台。按照每年新增公益广告1000平方米目标,完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建立多元投入渠道,做大工艺广告社会传播平台。丰富“德润松原”建设理论体系,完善“草根宣讲员”等基层宣讲队伍建设,做强理论阐述系统化平台。

  (110)“以德润心”项目。抓好百所道德讲堂建设,开展道德模范、松原好人等先进典型评选,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创建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开展友善、孝敬、诚信等中华传统美德教育。鼓励文艺创作,开展“我们的节日”、中华经典诵读等主题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11)“以德润行”项目。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常态化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全面推动“诚信松原”建设,完善“红黑榜”发布制度,开展“诚敬做产品”等创建活动,以“做谦恭有礼松原人”教育活动为载体,开展文明餐桌、文明旅游、文明交通、网络文明行动,引导人们在实践中深化对的理解和认同。

  四是围绕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实施3个工程,建设17个项目。进一步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优化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等公共资源的均衡分配,完善社区配套设施,提高居民居住品质,建设功能齐全的宜居松原。

  33.实施公共服务提升工程

  (112)供热设施改造项目。建设城区2×3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满足城区集中供热的需求。实施老旧供热管网改造,探索建设电供暖、生物质供暖试点项目,实现城市集中供热率达到90%以上。

  (113)电网设施完善项目。加强电力通道建设,完善市区内主干网架建设。启动新能源微电网示范工程建设、电动汽车充电桩设施建设。对居民楼的老旧供电设施改造。

  (114)背街小巷改造项目。对城区内破损背街小巷路面、上下水、路灯等配套设施进行全面改造。

  (115)治安防控设施项目。建设125个警务室,监控点位2100个,高清治安卡口210个,实现治安防控网络全覆盖。

  (116)消防设施项目。新增消防站22座,设置市政消火栓1744个,实现接警起5分钟内到达事故现场。

  (117)教育资源覆盖提升项目。科学规划各级各类学校布局,加大新建、改扩建幼儿园力度,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争取实现各社区(乡镇)2000米范围内可到达小学、3000米范围内可到达中学,放宽有通勤校车的范围。基

  本实现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促进职普教育协调发展。探索与知名高校联合创办石油应用技术学院、现代农业工程学院、高级护理学院、旅游学院等高等职业院校。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工程,全市学校实现教育信息化。

  (118)文化惠民项目。加强城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建设综合体育馆、科技文化中心、大型游泳馆、速滑馆、室外足球场,建设市本级图书馆分馆5个,完善行政村文化小广场、书屋建设。引进创办大型文化活动、音乐节、体育赛事。

  (119)城乡医疗水平提升项目。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保障体系,加快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健全市、县、乡三级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建立全市医疗紧急救援指挥中心。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疗条件,提升全面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能力。开展特色疾病预防和治疗项目,建设癌症、牛皮癣和糖尿病预防、治疗、康复中心及优生优育中心。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加强合作。到2018年,全市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5人,万人拥有医疗床位数30张。

  34.实施宜居社区工程

  (120)住宅区物业管理全覆盖项目。对老旧住宅小区采取多种模式引入物业管理,整合优化社区资源管理。到2018年,实现全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全覆盖。

  (121)物业管理制度化建设项目。出台《松原市物业管理暂行办法》、《社区物业管理机制建设的实施意见》,建立社区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社区物业服务和账务公开制度。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小区治理。

  (122)社区服务功能提升项目。建立健全社区商业就业救助卫生疾控等服务体系,组织开展公益活动。到2018年,社区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千米范围内拥有超市居住区比例达到100%。

  (123)康体设施社区全覆盖项目。老旧小区依托社区绿地公园建设配置标准化康体设施,新建小区把康体设施纳入规划建设。到2018年,千米范围内拥有免费开放体育娱乐设施的社区比例达到100%。

  (124)公共厕所街道全覆盖项目。推动公共厕所建设运营的社会化、市场化模式,推动沿街企业单位内部厕所对外开放和标准化改造试点。实施旱厕改造升级工程。到2018年,环保型公共厕所街道覆盖率达到90%。

  35.实施宜居乡村工程

  (125)乡村公共设施完善项目。鼓励各地加快推进村镇水、电、气、路、广播电视、视频监控、文化教育和公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共服务政策、项目、资金等向农村倾斜。

  (126)旱厕改造项目。通过政策引导和项目推进,加快改造农村露天户外厕所,逐步使用室内水冲厕所,推进粪便无害化处理,在村内公共活动场所推广建设无害化水冲公共厕所。

  (127天然气入户项目。引进新能源企业利用农林废弃物、牲畜粪便等生产生物天然气,做好秸秆气化布点,加快农村天然气管网铺设及入户安装工作。到2018年,农村天然气用户覆盖率力争达到50%以上。

  (128)农村环境整治提升项目。防治土壤、农药、化肥、农膜、规模化养殖等面源污染。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开展生态乡村创建活动,推进“村村绿”和绿色家园示范建设,打造一批特色生态文明村休闲区和特色农业采摘区。到2018年,村庄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

  五是围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2个工程,建设7个项目。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养老、医疗住房、社保等方面的水平,提升城市居民低收入群体幸福感,提高城市防洪排涝等设施及应急管理水平,建设平安和谐的幸福松原。

  36.实施社保民生改善工程

  (129)就业能力提升项目。完善三级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实施创业担保贷款扶持创业,促进民营企业岗位批量开发和规模就业。到2018年,中小企业创业孵化基地达10户,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亿元以上,实现85%以上的社区充分就业,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达到15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50万人次。

  (130)实施城乡养老服务网络覆盖项目。发展公办、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推进养老福利社区整体建设。完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推广“一键通”信息服务。到2018年,新增养老机构50个、床位4000张,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老年人床位拥有率达到30‰。

  (131)住房保障覆盖项目。加快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构建公共租赁房、安居型商品房和货币补贴相结合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到2018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积达到35平方米,普通商品住房、保障性住房占住宅总量的比例超过70%,城市低保、住房困难家庭住房保障率达到100%。

  (132)社会保障覆盖提升项目。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城镇医疗保险的保障力度,将更多药物和疾病纳入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进一步完善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对弱势群体基本生活进行全方位保障,提高城市低保补助标准。到2018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7%以上,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水平达到435元/人/月。

  (133)城乡弱势群体帮扶救助项目。做好残疾人、流浪乞讨老人等特殊群体的服务救济,建设完善法律援助基层站,提高便民服务接待窗口的法律援助服务能力。开展城乡贫困妇女就业培训工程、春蕾职业技术教育助学工程、贫困妇女“两癌”筛查救助工程。到2018年,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率达100%,20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37.实施城市安全保障工程

  (134)城市应急体系建设项目。建立完善环境安全、城市治安、网络安全、疫情防控和消防安全等应急机制。加强公共安全应急指挥平台和管理体制建设,加强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到2018年,年均命案破案率达90%以上。

  (135)防灾减灾能力提升项目。推进松原市规划区震害预测项目建设,分析应急救灾能力和需求,有针对性的实施工程加固改造措施和地震应急与救灾管理措施。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推进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到2018年,国家、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发展到33个,城乡新建社区避难场所300个、容纳160万人,人均避难场所面积大于2平方米。完成市、县、乡、点四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检验检测和技术服务,确保农产品批发市场和连锁超市鲜活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5%,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获证率达100%,药品安全信息监测覆盖面达到90%以上,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处理率达到100%。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工作合力。要成立建设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办公室,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统筹推进产业和项目建设,研究解决重要事项。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密切沟通衔接,加强对县(市、区)指导。要制定具体的推进方案,把每个项目分解细化到位,全力组织推进实施。各县(市、区)、开发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分别研究制定本地实施方案,确保绿色产业城市、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创新机制,强化政策引导创新激励机制,重点在财政、融资、金融、产业、环境、科技等领域强化政策扶持。财政部门要制定年度资金筹措方案,采取以奖代补、贷款贴息、融资担保、政策性保险等形式,探索设立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投资基金。创新筹资模式,以财政资金做引导,扩大市场化融资规模,采取PPP等方式建设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基础设施,支持建立创业投资、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等。扩大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领域的信贷投放规模,加大政策性金融对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支持力度。创新扶持导向,对绿色产业生产的产品、项目获得国家级有机、绿色、生态认定的给予奖励支持,从市级科技经费中支持绿色产业和生态宜居城市重点领域和重点项目开展科技研发,落实奖励激励制度。

  (三)深化改革,激活发展动力推动重点领域改革,建立有利于部门联动、区域协调的建设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管理体制,以改革创新为推动建设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改革传统的生产生活消费方式,推进产业发展与“互联网+”融合,促进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工业与智能化改造相结合,财政资金

  与社会资本相结合,城乡建设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积极推进相关改革试点,加快推进水、电、油、气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探索建立新型能源开发利用和管理制度。切实抓住“长吉图战略”西进契机,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推进与东北亚及国际经济的对接与融合。加快发展外贸产业,大力扶持高值高效绿色农产品和精品畜产品出口,努力创建高端安全食品出口创新基地。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积极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和外国政府优惠贷款支持生态建设和发展低碳循环产业,积极引进跨国公司设立区域性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鼓励外资参与企业改组改造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四)严格督导,完善考核体系建立建设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工作目标责任制,按照确定的工作目标、建设重点和时间节点,细化考核方案、分解考核指标。把建设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与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一并进行。加强对任务完成情况和建设效果的跟踪评估,每季一调度、半年一通报、一年一总结,做到目标到人、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对工作成绩突出的部门和县(市、区)给予表彰,对存在问题的督促整改,对落实不力、不作为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问责。

  (五)加强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加强舆论宣传,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解读建设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措施要求,及时向社会公布重点项目建设、主要指标完成等情况。拓展应用微博、微信等宣传平台,在全社会形成参与、关心、支持绿色产业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建设的浓厚氛围。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