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大学录取结果查询什么时候出来,附查询时间网址入口
人生中,总有一段路让我们觉得很累,或处于人生的转折点,或处于事业的上升期,或处于人生的低谷。我们站在十字路口徘徊,像一个迷路的孩子,彷徨而又无助,只想得到一个温暖的怀抱可以依靠,慰藉自己脆弱的心灵。可是,不累何来的实现梦想呢?当你得知被温州大学录取的那一刻,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了。本文高考升学网为你介绍关于温州大学录取结果查询时间、温州大学录取结果查询入口和网址的相关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温州大学办学条件和简介
温州大学是浙南闽北赣东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坐落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誉的温州。学校由温州师范学院(创办于1956年)和原温州大学(创办于1984年)于2004年合并组建而成,历经“两校合并、七校融合”的沿革变迁,办学源头可追溯至1933年创建的温州师范学校。在86年的办学历程中,温州大学始终秉承“光大国族、造福人群”的学校精神,自强不息、艰苦创业,成就了今日文脉绵延、奔腾浩荡的发展格局。
温州大学现已形成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继续教育、留学生教育、国际合作教育等多层次、多形式并举的办学格局;学科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教育学、经济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等九个门类。设有15个学院,举办瓯江学院(独立学院)。“教师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办学特色显著,“工程教育”“文理科基础教育”
“文化艺术教育”优势逐步凸显。
学校现有茶山和学院路两个校区,占地总面积1985亩;校舍面积100.3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25亿元;校本部馆藏纸质图书169.7万册,电子图书约182.6万册,各类中外文电子期刊和资料数据库93个。截止3月,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5232人(其中本专科生13032人,各类研究生1537人,留学生663人);各类继续教育学生11848人。有教职工1768人(其中专任教师1097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职称教师203人、副高职称教师380人),有各级各类人才工程入选者322人(545人次),拥有双聘院士、“”特聘教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等一批高层次人才。
二、温州大学录取结果查询入口网址
三、关于温州大学你必须要知道的相关文章推荐
四、温州大学开设专业及特色重点专业名单
1、温州大学专业设置
以下是温州大学招生信息网公布的各学院最新40个专业名单:
序号 | 专业 | 学制 |
1 | 财务管理 | 四年 |
2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四年 |
3 |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生产线应用技术) | 四年 |
4 |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5 | 法律与公共管理类(含法学、行政管理) | 四年 |
6 | 翻译 | 四年 |
7 | 服装设计与工程(卓工超豪示范班) | 四年 |
8 | 工商管理(航空管理方向) | 四年 |
9 | 广告学 | 四年 |
10 | 国际经济与贸易 | 四年 |
11 | 汉语言文学(创意中文实验班) | 四年 |
12 | 汉语言文学(师范) | 四年 |
13 | 化学(师范) | 四年 |
14 | 化学类(含应用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 | 四年 |
15 | 机械工程(光机电应用技术) | 四年 |
16 | 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和制造) | 四年 |
17 | 机械工程(卓工超豪示范班) | 四年 |
18 | 机械类(含工业工程、车辆工程) | 四年 |
19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四年 |
20 | 建筑学 | 五年 |
21 | 教育技术学(师范) | 四年 |
22 | 金融工程 | 四年 |
23 | 历史学(师范) | 四年 |
24 | 美术学(师范) | 四年 |
25 | 生物科学(师范) | 四年 |
26 | 生物与环境类(含生物制药、环境科学) | 四年 |
27 | 市场营销 | 四年 |
28 |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 | 四年 |
29 |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 | 四年 |
30 | 体育教育(师范) | 四年 |
31 | 土木工程 | 四年 |
32 | 网络工程(卓工超豪示范班) | 四年 |
33 | 物理学(师范) | 四年 |
34 | 小学教育(师范) | 四年 |
35 | 信息与计算科学 | 四年 |
36 | 学前教育(师范) | 四年 |
37 | 音乐学(师范) | 四年 |
38 | 英语(师范) | 四年 |
39 | 应用统计学 | 四年 |
40 | 应用心理学(师范) | 四年 |
2、温州大学比较好的专业推荐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化学
五、温州大学办学成就介绍
学校于2003年成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现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2个。2017年被列为浙江省博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单位。化学、中国语言文学为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电气工程、法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应用经济学、机械工程、生态学、土木工程为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根据ESI数据库(3月),学校化学、材料科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ESI国内高校排名第140位、省内高校排名第8位。根据《中国研究生教育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8-2019),学校研究生教育竞争力位居全国研究生培养高校的前35%。
学校坚持“以本为本”,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重实践、强创新、能创业、懂管理、敢担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发展的契合度与支撑度。在招44个本科专业,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5个,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个,省级重点(建设)和优势、特色(国际化)专业37个,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个;国家级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1门、省级精品课程40门,国家级规划教材6部、省级重点教材和新形态教材40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点)4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8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获得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9项(其中浙江省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11项,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1项)。学校在2008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5年首批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学校被确立为国家级创业型人才培养温州模式创新实验区、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首批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国家级首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高校、国家级众创空间、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浙江省教师教育基地。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际级奖项65项、国家级奖项1346项、省级奖项5043项。学校是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发起高校。
学校坚持“佑启乡邦”,深入实施“面向地方、面向一流”工程,坚持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协同发展,坚持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同步推进,科研水平不断提升,服务地方能力持续增强。学校设有141个科研机构,其中实体性校地合作研究院5个;建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浙江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2个、浙江省行业(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2个、浙江省重点实验室6个、浙江省工程实验室4个、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2个、中国轻工业重点实验室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浙江省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基地1个;拥有浙江省重点创新团队4个和浙江省高校创新团队4个。学校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0项、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重点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4项、国家973计划课题3项等国家级科研项目548项、省部级项目933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浙江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15项,浙江省专利优秀奖1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7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38项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15项。
学校聚焦“一带一路”,充分挖掘世界温州人资源,大力实施“留学温大”工程,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学校是中国政府奖学金、孔子学院奖学金委托培养院校,具备招收港澳台侨本科、硕士学生的资格,是国务院侨办首批华文教育基地,是首批“浙江省国际化特色高校建设工程”单位。举办国(境)外合作办学本科教育项目2个,开设全英文授课本科专业11个,全英文授课硕士项目7个。迄今学校已与18个国家和地区的75所院校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与美国肯恩大学合作创办温州肯恩大学,与泰国东方大学合作举办孔子学院,与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锡耶纳大学合作创办温州大学意大利分校;与俄罗斯联邦萨马拉国立研究大学、加拿大北哥伦比亚大学、韩国全南大学、群山大学联合招收博士生。
学校秉承“厚培德本、深?智源”的办学传统,弘扬“求学问是、敢为人先”的校训精神,坚持“顶天立地、自主开放、分类分层、协同创新”的发展理念,扎根温州、服务浙江、辐射全国、面向世界,努力建设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国内知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成为省内外有影响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地、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区域内高端人才集聚与培养中心、科技创新研发服务中心和先进文化培育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