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六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现拥有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17项、国家级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质量工程建设项目93项、省级教改项目20项、云南省省级科研项目及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119项,教师发表论文971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5部,已形成了以语言与专业相结合的语言类专业集群、以汽车服务工程的交通汽车类专业集群、以校企深度融合、订单式培养为模式的经济管理类优势专业集群和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的电气信息类重点专业集群、以装配式建筑、建筑信息化技术(BIM技术)的建筑工程类优势专业集群。
学校广泛开展与海外、省外、校企、校政、校研和校校多元化合作。现设有“云南省国资委干部培训中心”、“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EMBA联合办学点”、“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教育联盟”、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云南省未来研究会挂靠单位”、“云南省泛亚物流研究中心”和面向东盟的“GMS中外合作法律研究咨询中心”;有36个校企、校政、校校合作产学研联合单位、35个校内实践基地和121个校外实习实训及联合培养基地;与2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知名民企等建立了协同培养合作关系;与欧美、东盟、澳洲等国家和台湾地区的100余所大学建立了学生互访交流和联合培养合作关系。每年开展国际交流项目90余项;累计派出近3000名师生到国外学习、交流,构建了产教融合、校企、校校联合的多元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
学校立足云南省经济建设,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积极拓展与东南亚的合作与交流,开展留学生、交换生教育和对泰国、老挝“汉语300句”推广等项目。截止到2016年,与那黎萱大学合作开展“3.5+1.5”本硕连读项目;与清迈大学合作开展中泰工商管理及经济学专业双向双联培养“2+2”合作项目;与泰国兰实大学合作开展泰语专业联合培养、“3.5+1.5”本硕连读及“4+2”工科本硕直通车等项目;与英国高地与群岛大学、泰国曼谷先皇科技大学合作开展“4+2”工科本硕直通车项目等。累计培养了12000余名来自泰国、老挝、缅甸的多批长、短期留学生,先后在泰国曼谷、清迈,老挝万象等地建立了5个“汉语300句”教学点,培训人数超过1900人。
学校以学生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团学工作,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坚持每月举办 “津桥讲坛”,每年开展“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暑期学生“三下乡”活动,“三大文化月”,“四大双语课堂”,“五大体育赛事”,“六大文艺演出”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社团数达48个,涵盖科技类、语言类、时尚休闲类、体育类、表演艺术类和公益实践类6个类型,覆盖学生3000余人。学校团委连续两年获得“云南省五四红旗团委”称号。
学校积极为学生搭建各类创新创业平台,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大学生竞赛,荣获国际奖2项、国家奖200余项和省级奖300项,其中创新创业大赛累计荣获一等奖和金奖6项,二等奖和银奖11项,三等奖和铜奖19项及优秀奖共计73项。学校创业园被共青团中央和国际劳工组织评为“全国大学生KAB教育示范基地”,获“云南省大学生创业示范园”、“云南省众创空间”、“云南省校园创业平台”等称号。学校近五年学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均在98.9%以上,连续五年荣获“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被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先进单位”,培养了考取哈佛大学商学院研究生的王卉,荣获第一届“云南省创业省长奖”的刘尧,荣获“云南民办教育十大人物”、创办了云南长水教育投资集团的张韶维,荣获“云南省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被墨尔本大学录取的吴思思,荣获“云南省创业之星”的侯易非,创办M60文化创意园、荣获第七届“云南青年创业省长奖”提名奖的方彬,荣获第十二届“云南省大学生十大年度人物”的戚盛楠等优秀学生。学生出国深造、考研升学、公务员考试、司法考试、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及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通过人数也不断攀升。
为使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切实做好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困、助学和育人工作,学校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完善的学生资助体系,各项政策全面落实。随着政府财政投入的不断加大和资助政策的不断完善,学校资助水平快速提升,实现了不让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辍学的诺言,构建了学校学生资助工作体系,确保了资助工作,形成了学校特有的资助工作新亮点。
津桥—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的金色之桥。为实现学校的发展目标,投资方新征空港经济区一千余亩土地作为新校区办学用地,现一期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学校力争在规模、质量、特色和品牌四个方面做大、做高、做精和做强,并按“十三五”规划加快建设步伐,为把我校建设成为西部一流、全国知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