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

民心深处有丰碑演讲稿范文

发布时间:2023-09-14 07:43:04

民心深处有丰碑演讲稿

  苹果花开的季节,李保国走了,走得让人牵肠挂肚!

  当了20多年的记者,采访了无数的党员与先进人物,李保国留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

  4月12日,李保国教授遗体告别仪式在保定市殡仪馆举行。那天清晨,天公落泪,古城含悲,殡仪馆大厅内外聚满了人群;他曾帮扶过的邢台县浆水村的农民都要来参加告别仪式,村干部给大家做工作,最后选了近70名村民代表。他带过的60多位博士生、硕士生从各地赶来,跪倒在告别大厅,哭送这位情重如山的恩师……

  采访中,一个细节让我的泪水夺眶而出。

  李保国去世后,他的手机还不时地传出老乡们的声音:“李老师啥时来村里作指导啊?”

  山区百姓盼李保国,是因为在他们眼里,李保国没有架子,是个“农民教授”,能和他们打成一片,手把手地教他们,从没有嫌麻烦。

  内丘县岗底村有个农民叫杨会春,干活实在,就是脑子转得有点慢。教苹果套袋技术时,李保国教了一天多,他才学会。以后,再传授技术,李保国都会专门给他开“小灶”,为他重点讲解示范;李保国说一他不二,道道工序都能落实到位,后来,他成了行家,十里八乡的果农都请他当师傅。种苹果再加上技术服务,他一年收入十几万元。

  多年来,李保国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创新推广了36项农业实用技术,帮助山区农民实现增收28.5亿元。

  翻看李保国教授生前照片,背景大多是村庄和乡亲,而不是书斋、讲台。

  在李保国的心里,农民的事儿比什么都重要!去年12月初,李保国在邢台市作课题研究,一天晚上,前南峪村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果树冬季剪枝问题,听说他在市里,就邀请他去村里做指导。本来时间安排得很紧,而且从市里到村里,打个来回儿得半天工夫,但面对邀请,他应了下来,说第二天上午挤时间去看看。可第二天一早,起了雾,高速路封了。随行人员都劝说:“高速路不知道啥时候开,别去了吧?”李保国说:“村里知道我今天上午过去,肯定都等着呢,还是绕道走吧!”

  在他的指引下,三拐两拐,车子驶上一条窄窄的路,到村里的时候,比约定的时间晚了近一个小时。一下车,李保国就冲着果农大声说:“今天雾大,高速路封着,国道堵车,来晚了,实在对不起啊!”诚恳地道歉后,他才拿起工具,教大家怎么操作。

  一个知名教授,对山里的农民这么谦逊和气,让我十分震撼!

  在他的手机通讯录里,有很多这样奇怪的名字:“井陉核桃”“曲阳核桃”“平山苹果”等等。原来,这些都是全国各地的农民给他打电话咨询事情,又没说清他们叫什么,所以李保国就先这么存了起来,方便随时指导。

  35年来,李保国带领他的团队,打造了前南峪模式、岗底模式、绿岭模式、葫芦峪模式,探索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山区发展之路。

  这两年,河北省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举全省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李保国更忙了。很多地方慕名找到他,给他们的乡镇、村庄作规划。他能多去一个地方,绝不少去一个。

  有一回在石家庄,他一天之内转了4000亩苹果园。我劝他说:“你这样干太辛苦了!”他说:“通过我的技术,早一年进入盛果期,一亩地可以增收4000斤苹果,按一斤苹果卖两块钱算,一亩地就能增收8000元,4000亩地是多少啊?3200万啊。我一个人辛苦一天的事儿,多值啊!”

  为了百姓早一天脱贫,他像个“拼命三郎”。采访时见到他的遗物,十几本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记载着他奔波忙碌的行程。仅从1月到他去世的101天里,外出的时间就达62天,行程7860公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里,他依然忙碌着……

  是什么支撑他心系太行、立志扶贫、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操碎了心?是什么支撑他不顾病体、一年行程4万公里、200多天扎在农村?是什么支撑他三十多年如一日埋头耕耘、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是信念的力量,他的信念就是让贫困农民尽快富起来、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有如此的苦干实干精神,有如此为民的百姓情怀,百姓又怎能不爱戴、不尊崇他呢?百姓说,李老师没有走,这漫山的苹果树、核桃树,都是他的心血和汗水化成的。他,在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李保国先进事迹材料:

  曾几何时,社会把农村青年通过自身努力,跳出农门成为城里人,作为人生成功的标杆,确实,城市的繁华,对照农村的贫瘠,人往高处走,融入富足的城市里享受充足的物质生活,是人性的真实体现,但就是有李保国这样的党员同志,通过自身努力走出农村,却在人生最好的年华里义无反顾的投身到农村,带动老区的群众脱贫致富,数十年如一日,最终把忠魂留在了太行山上。

  李保国作为河北农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完全可以选择在大学明亮的校园里教书育人,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享受学生的“顶礼膜拜”,对于一个农村出身,从基层摔爬滚打出来的教授,这种选择无可厚非,相反,他扎身太行,离开舒适的生活,回到“泥腿子”的状态,相信起初无论是亲属,还是周边人,甚至被他帮扶的乡亲,多少是有质疑的,这无疑考验着一个人是否真正做到淡泊名利、清正廉洁的品质,面对各种诱惑、他人的不理解,淡然处之,以自己作为一个党员的良心抛弃一切私心杂念,李保国做到了。

  老少边穷地区的相对落后,有其地缘、资源和历史因素,更有缺乏人才这个重要原因,而农村地区需要的人才,不仅是专业知识上过硬,其对农村的热爱、对农民的亲近是其能坚持下去的基础,李保国同志就是这样一个人,从携妻带子离开校园踏进太行,整整35个春秋,这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进入农村帮扶的姿态,而是他已经把自己完全当做这片山村里一个普通农民的情怀,才能坚持如此之久,沉下心,把乡亲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这体现了李保国同志作为一个党员,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在35年的帮扶历程中,李保国同志体现了党员的扎实苦干的品质,有着不怕吃苦,更有硬要往“苦地方”钻的毅力,86年进入人烟稀少的易县望隆村,数年专研爆破整地技术成功,99年为开发最为困难的干旱丘陵,毅然转战凤凰岭,成功一项却来不及停歇,享受既得成果,却为了下一个难题重新从零开始,每个轮回消耗着这位党员的精力和身体,只有坚定、能吃苦的强大毅力才能支撑他这样坚持。

  李保国同志不怕吃苦,同时保持着务实的作风,为农民脱贫做事,但也不是鲁莽的“说干就干”,其所作项目都是经过大量的论证,结合当地实际循序渐进,96年在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结合当地林地特点,发展出苹果、板栗和林下间做苜蓿,用苜蓿养小尾寒羊的发展思路,用当地资源优势带领群众顺利脱贫;在凤凰岭,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使得核桃成为当地农民发家致富的“珍贵宝藏”,这体现了他求实务实的精神,不求虚名,不讲形式主义,真真实实的利用现有条件,为乡亲开辟有效的致富途径。

  李保国在繁重的帮扶支边工作之余,还不忘“传帮带”的学者情怀,30年出版专著5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带出67名研究生,特别是在太行山区的35年中,举办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余次,培训人员9万余人(次),直接帮扶的村庄已达到三四十个,间接带动发展起来的村庄百余个,在自身亲力亲为的同时,也用自己的知识去带动更多人投身农村的发展大计,体现了一名党员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豁达情怀。

  在全国大力推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当下,李保国无疑是党员中的先进典型,就如刘云山同志在李保国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上描述的那样:“筑牢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保持纯正质朴的百姓情怀,弘扬扎实苦干的优良作风。坚定信念、不忘初心,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做工作,矢志不渝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要坚持求实务实,从一点一滴做起,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把业绩写在大地上。要淡泊名利、严于律己,树立清正廉洁、甘于奉献的良好形象”,这些评价可谓如实概括了李保国同志作为优秀党员,所具备的精神境界和品德力量。

  全国各地区、各阶层的党员同志,必须以李保国同志等优秀党员们的先进事迹为榜样,做到心系群众、扎实苦干、奋发作为、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自觉为人民服务、为人民造福,奉献于这个时代,体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的价值。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