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安理工大学王牌专业
1、国家级特色专业:
“水利水电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商管理”
2、陕西省名牌专业:
“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水利水电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印刷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3、省级特色专业:
“水 利水电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印刷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 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工商管理”、“应用物理学”、“通信工程”、“工程管理”
4、国家级重点学科:
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
5、省级重点学科:
思想政治教育、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车辆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岩土工程、水文学及水资源、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水工结构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农业水土工程、环境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
二、西安理工大学招生专业
学院 | 专业 |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 材料物理(本) 材料化学(本) |
机械与精密仪器工程学院 |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本) 车辆工程(本) 测控技术与仪器(本)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本) 工业工程(本) |
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 | 自动化(本) 电子信息工程(本) 物联网工程(本) 电气工程及智能控制(本)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本) 电子科学与技术(本) 通信工程(本)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 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本) |
水利水电学院 | 水利水电工程(本) 能源与动力工程(本)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本) 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本) 环境工程(本) 农业水利工程(本) |
印刷包装与数字媒体学院 | 印刷工程(本) 包装工程(本) 数字媒体技术(本)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金融学(本) 工商管理(本) 工业工程(本) 经济学(本) 会计学(本) 市场营销(本) 人力资源管理(本) 国际经济与贸易(本)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 |
理学院 | 信息与计算科学(本) 应用统计学(本) 应用物理学(本) 应用化学(本) 制药工程(本) |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 法学(本) 日语(本) 英语(本) |
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 网络工程(本) 软件工程(本) 物联网工程(本) |
土木建筑工程学院 | 工程力学(本) 工程管理(本) 土木工程(本) 建筑与城市规划(本) 城市地下空间工程(本) 建筑学(本) |
信息技术与装备工程学院 | 信息工程(本) 电子与计算机工程(本)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本) |
艺术与设计学院 | 工业设计(本) 视觉传达(本) 环境设计(本) 摄影(本) 产品设计(本) 雕塑(本) 动画(本) |
三、西安理工大学简介
西安理工大学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陕西省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是国家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实施院校,陕西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学校是我国西北地区水利水电、装备制造、印刷包装行业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和科研中心之一。
学校的前身是成立于1958年的北京机械学院和成立于1960年的陕西工业大学。两校的办学历史分别可以追溯至1919年由民国教育总长范源濂创办的北平市立商业补习学校和1937年成立的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土木工程学系水利组)。1972年,北京机械学院和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陕西机械学院,隶属第一机械工业部。1994年,学校经批准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1998年,学校划转陕西省,管理体制调整为中央与陕西省共建,以陕西省管理为主。2002年,陕西省批准西安仪表工业学校整体并入西安理工大学。学校以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北京机械学院前身学校国立北平高级工业职业学校为校庆起始年,5月1日为校庆日。
学校建有金花、曲江、莲湖3个校区和1个大学科技园。有普通全日制本科生1800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近7000名。有教职工25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800余人。现设16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设67个本科专业,其中10个专业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1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评估),21个专业入选陕西省一流专业,16个专业为陕西省特色专业建设点,8个专业为陕西省名牌专业。设有23个本科实验教学中心,其中有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6个省级本科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本科高校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