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洛学院是二本吗
商洛学院是二本大学,该校是一所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
2、商洛学院简介
学校肇始于1976年成立的陕西省商洛地区五七师范学院,1979年更名陕西师范大学商洛专修科,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1987年整体上划由陕西省人民政府管理,2005年与陕西省商洛农业学校合并,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升本改建为商洛学院,2011年成为省市共建高校,2014年被列入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7年入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人社部确定的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高校,2018年被确定为陕西省“一流学院”建设单位,是全国新建本科院校联盟会员单位。
建校以来,学校秉承“自强不息 止于至善”的大学精神、“尚教为学 践用至要”的办学理念和“博闻强志 正道直行”的校训,坚持“立足商洛,面向地方,服务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建设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凝练打造了“秦岭现代中药资源和绿色食品开发利用,秦岭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贾平凹研究、秦岭画派等地方文化传承创新”三大鲜明办学特色,为社会培养了4万余名合格人才,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校现有3个校区,占地900余亩。设有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健康管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应用学院、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城乡规划与建筑工程学院、艺术学院、继续教育学院11个二级学院和体育教学研究部。开办41个本科专业,涵盖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和艺术学10个学科门类。面向28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在校学生10000余人。
学校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持续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现有教职工723人,其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518人(博士119人),具有高级职称教师254人,聘请中国科学院赵鹏大院士、中国工程院张生勇院士为“双聘院士”,有二级教授3人、三级教授3人,国家级师德标兵1人、陕西省师德标兵3人,陕西省教学名师6人,陕西省“”1人、“特支计划”1人、“青年杰出人才”4人,“三秦人才津贴”获得者3人。建立了一支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侯洵、徐宗本,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代明、刘加平、欧阳晓平,著名作家贾平凹等专家学者为代表的兼职教授队伍。
学校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多措并举推进教学质量提升。现有省级“一流专业”4个(应用化学、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汉语言文学)、省级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个(化学工程与现代材料学院、生物医药与食品工程学院)、省级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1个、实习实训基地173个,是陕西省“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近年来,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1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0项,主持省级以上各类教改教研课题90余项,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获批省级本科质量工程项目30个。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以学生党建为龙头,通过实施“三早一晚”等学风示范工程,积极营造良好学风。近年来,学生考研通过率连年保持在14%以上,主持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4项、省级项目270项;在各类竞赛中荣获省级以上奖励1600余项;近年在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中共获“1金5银9铜”良好成绩。积极开展志愿服务及社会实践活动,参与学生2万余人次,学校多次被评为“陕西高校志愿服务先进集体”。
学校坚持走产学研融合发展道路,持续推动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目前,学校有陕西省优势学科1个,建成了7个省级研究平台(2个陕西省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全国唯一的省级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商洛文化暨贾平凹研究中心、陕西秦岭特色生物资源产业技术研究院、陕西省商洛市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南秦巴山区生物资源综合开发协同创新中心)。建成了商洛市生态环境技术研究中心、商洛市食品加工环节风险监测研判中心等7个市级科研平台、量子光学研究所等6个校级研究机构、3个校外博士工作站和2个农作物技术示范推广实验站。建成了“秦岭植物标本陈列室”“秦岭矿产资源陈列室”和“商洛红色文化资料馆”3个大型资料馆室,是陕西省首批社会科学普及基地单位。拥有1支陕西省青年科技创新团队和6支市级科研创新团队。近年来,共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9项、国家科技推广项目1项,省部级重大、攻关项目16项,获省级以上科研成果奖5项、市厅级各类科技奖励247项,取得知识产权类成果402项。教师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EI、ISTP等收录308篇,出版各类著作73部,《商洛学院学报》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优秀社科学报”“陕西省高等学校优秀社科学报”和“陕西高校精品期刊”。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地方使命担当,持续助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实施“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广大教师围绕服务地方的各类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积极开展研究,近年来共承担相关科研项目344项,为地方各项建设事业做出了应有贡献。近年来共承担“国培”“省培”计划90余项,为陕西各地市培训中小学校长、幼儿园长及教师1.8万余人。为商洛六县一区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培训从业人员1.6万余人次,为促进地方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坚持录取报到率与生源质量、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提高”的招生就业工作方针,广泛建立省内外优质生源基地,连年百分之百完成招生计划。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助推毕业生就业,建立了北京、西安、广州、深圳、宁波、天津、青岛、新疆等就业实习基地窗口,现有136个就业基地。三年来,毕业生就业率连年达到90%以上,370余名优秀毕业生赴新疆、西藏支教就业,积极投身边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