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医需要什么条件
1、鉴于医学类各专业的学习特点和就业的特殊性,有下列情况的不能报考,任何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800度;一眼失明另一眼矫正到4.8、镜片度数大于400度;色弱、色盲;两耳听力均在3米以内,或一耳听力在5米内,另一耳全聋;澳抗阳性、肝功能不正常。
2、另外,口腔医学专业不招收左手做事(俗称“左撇子”)的考生;
3、医学影像学、护理学、法医学专业对身高有要求,一般是女1.55米、男1.65米以上,如果你“海拔”达不到此高度,最好回避这类专业。
二、学医一般录取分数线是多少
报考医学类专业的分数线普遍比普通专业高的多,像是要想报考一本医科大学中医学类专业,之前分数线要超过一本线40到50分录取的几率才能大着,医学类专业是报考的热门专业,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考生选择报考,这也是分数线比较高的原因,二本医科大学一般分数也会在高出二本线20到30分左右,有个别医学类专业也会更多,视每年报考的情况而定,总之每年的本科医学类专业分数都不低。
三、学医、做医生需要什么样的素质
一、耐得住寂寞
医生的培养周期是非常长的,其他专业本科一般是4年,而医学则是5年制,更不用说七年本硕、八年直博的长学制了。在5年本科毕业后,由于现在大医院招人的条件越来越高,如果不想到基层工作,那么本科毕业读研读博就是必须的。从考入医学院到进入医院工作需要近十年的时间,这还不算毕业后的住院医师培训时间,总的来说,要成为独当一面的医生大概需要10~15年。这期间,你需要面对的就是无穷无尽的学习、考试、实习,埋头苦读,少有娱乐,当你的中学同学已经纷纷毕业工作、结婚生子的时候,你还要白天在医院轮转,晚上在实验室赶论文……这些,没有足够的定力是很难坚持下来的。医学生圈里有一个很著名的冷笑话:如果你的朋友很长时间没有联系你,要么他死了,要么他学医了;如果你的女同学过了26岁还没有结婚的打算,很可能她就是学医的……
医生是一个高学历职业
当前,年轻医生如果期望在大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的大医院较好地发展,那么拥有博士学位基本是必需的。学历不够的,往往需要再读一个在职博士学位。
二、挨得住辛苦
医学生的大学生活是辛苦的,但要是和毕业后的医生工作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医生的辛苦体现在3个方面:
第一、没有正常作息时间和正常节假日。除极少数科室之外,医生都得值夜班,每4~5天一次的夜班要值几十年,年轻医生的夜班尤其多而辛苦,值夜班导致生物钟紊乱,对健康的危害尤其大。再者,医生的值班是轮班,因此没有正常的双休日,也没有正常的节假日,逢年过节还在值班是常见现象。
第二、工作强度极大。连续20多个小时工作是家常便饭,大手术连续十几个小时中途不能休息吃饭上厕所,门诊一天上百个病人口干舌燥甚至没工夫喝水和上
厕所……长时间、高强度是医生工作的特点。并且,越是年轻医生越辛苦,毕业生刚进入医院时都是从“住院医师”做起,“住院医”这个名称的最初来历就是“住在医院里的医师”。
第三、心理压力巨大,长期精神紧张。有些人会说有许多行业,比如计算机软件和互联网行业,也是经常加班、工作时间很长,但医生工作的另一个特点是心理压力巨大、精神高度紧张。医生面对的是生老病死,有如战场,如果在规定时间内没做好处理,病人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种期限性是其他工作所不能比的。因为面对的是健康和生命,一旦出错,后果严重,因此医生在工作时间都要一直神经绷紧,火力全开,这也是其他工作所不能比的。此外,医生面对一个一个病人及病人家属,除了关心疾病的问题,还需要跟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需要考虑他们的心理、情感、关切等多种因素,千头万绪,心理压力巨大。再者,由于病人太多,医院管理水平也有待提高,当前国内医院尤其是大医院都是超负荷运转,医生的工作环境甚至是常年都有如春运时的火车站,纷乱嘈杂,这都增加了工作压力。
要想成为一名医生,必须从心理上到生理上都做好承受辛苦的准备,心理上不多说了,生理上身体条件不能差,体弱多病怎么熬得住整夜抢救的夜班,怎么跟得了十几个小时的大手术?由于上夜班及工作压力引起的胃病、失眠等是医生这一行的常见职业病。对于期望成为医生的同学,请从现在开始锻炼身体吧,有个好身体在工作后是很有优势的。
三、守得住清贫
年轻医生要守得住清贫
在大学生就业报告(例如由麦可思调查编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临床医学的学生毕业初期的收入常名列第一,不过是倒数第一。
不了解医疗界的人很难把医生和“清贫”两个字联系起来,但对于年轻小医生来说,这两个字正是许多过来人的切身感受。是的,想当医生必须要学会忍受清贫,因为在毕业后的头10年,这两个字会一直伴随着你。越是在京沪这样的大城市,越是如此。当然,根据所在地区和所在医院、科室的情况,运气好的话这个时长会缩短,但一般也不会少于5年。而且这与学历无关,学历通常只决定找工作的难易,以及能进入什么样的医院。
也许你可以随便举出好几个认识的医生收入很高的例子,但是那基本是功成名就的老医生,至少也是已经经过了20年以上的奋斗,才达到那个阶段的。前面说过,医生的培养周期很长,从考上大学到毕业工作需要8~10年,也就是说,正常情况下博士毕业成为一名医生的时候你已经26~28岁,之后的近10年时间,你都会在各种基本工作和考试中间忙碌,因为干的是最基础的活,收入自然不会太高。也就是说,在35岁之前,经济方面都不会特别宽裕,而这一时期又正是人生中最需要钱的阶段——上有父母,下有幼儿,中间自己的生活成本也不少……年轻医生在刚毕业阶段会过得尤其艰难,到10年后才可能有真正的改善。而与此同时,你的中学同学们很可能已经事业小成,开始享受生活,于是许多年轻医生会有抱怨的情绪,若你轻易被这种情绪所打败,那么你很可能会放弃这个职业,事实上许多转行的医生也都是在这个阶段熬不下去的。因此建议大家入行前想清楚,如果终有一天要转行,不如一开始就考别的专业,至少不用花那么多时间。
另外,家境贫寒、负担较重的考生,建议报考临床医学专业时要慎重(对医学其他专业,请参考其他分册),要知道生活的负担可以压垮一切理想,从现实角度考虑,走别的路会更轻松。
四、有一定的沟通能力
本文开篇已经说过,医学不仅仅是科学,临床医学是在严谨的科学基础上融合了人文的要素。临床医生时刻要跟病人打交道,因此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是不可少的。如果大家有心观察就可以发现,医学界许多“名医”、“大家”都是风度翩翩、谈吐不凡。光技术好、水平高还不够,要让病人相信你技术好、水平高才行,这样他才能配合你的治疗,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从这个角度来说,性格外向、“自来熟”的同学在从事这个职业时具有优势。但这是否意味着内向的同学就不适合学医呢?也不是,因为医生与病人的沟通也不是夸夸其谈,而是言之有物,也要体现专业性和冷静的一面,而且沟通能力是可以在实际工作中训练的。我们身边也不乏进入大学时还很内向羞涩,到毕业时就能够和病人亲切交流、应对自如的例子,只要你有心、愿意去做,也一样能做好。但如果是内心对与人交流十分抗拒、非常不愿意与人打交道的同学,建议就不要报考了;如果对医学实在是有兴趣,可以考虑基础医学这种研究型的专业。
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出自《诗经》的这句话用来形容医生的心理压力一点也不为过。医生的心理压力主要来自两方面:医生自己和病人。
从医生自己来说,一方面,医学科学本身远不完美,很多疾病至今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医生每天接触这些病人,甚至亲眼看着这些病人去世,自己却做不了什么,这种无力感多了就会转化为负面的情绪;另一方面,俗话说“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不小心犯错的时候,但医生这个职业却是不允许犯错的,一个微小的错误也许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因此医生或多或少都是“完美主义者”,对自己的要求过高也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从病人来说,病人和家属并不理解医学的局限性,在他们看来,到医院就是来治病的,就应该治好,如果治不好就会对医院、医生不满,而病人的这种情绪传递给医生就变成了紧张和压力。因此,如果没有强大的内心,恐怕很难胜任这份工作。
点评:大家不要被上面的内容所吓倒,但上述内容条条也都属实。对包括临床医学在内的职业性的教育来说,因为完成学校教育后并不能立刻就承担实际岗位,因此都还有一个较长的培养过程,但也都是“越老越值钱”,随着经验的丰富,个人的价值和成就感将越来越大。学医要沉得住气,要耐得住、守得住、承担得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