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海无涯

核舟记词类活用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3-09-21 23:45:04

一、核舟记词类活用

(1)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箬篷:名词作状语,用箬篷)

(2)石青糁之(石青:名词作状语,用石青。糁:名词用做动词,涂染)

(3)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峨冠:名词用作动词,戴着高高的帽子)

(4)卧右膝,诎右臂支船(卧: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放。诎:通“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5)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巧:形容词作名词,特殊技巧)

(6)而竖其左膝(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竖,竖起)

(7)居右者椎髻仰面 (椎髻:名词作动词,梳着椎形发髻)

二、核舟记译文和注释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明朝(有一个)有特殊技艺(技艺精巧)的人名字叫王叔远。(他)能用直径一寸的木头,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还有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是苏轼乘船游赤壁(的情形)。船头到船尾大约长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开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的船篷覆盖着它。旁边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打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窗户,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字的凹处。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胡须浓密的人是苏东坡(苏轼),佛印(苏轼的好友)位于右边,鲁直(黄庭坚)位于左边。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着一幅书画长卷。苏东坡右手拿着卷的右端,左手轻按在鲁直的背上。鲁直左手拿着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苏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身子都)略微侧斜,他们互相靠近的两膝,都被遮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佛教的弥勒菩萨,袒着胸脯,露出乳头,抬头仰望,神情和苏东坡、鲁直不相类似。佛印卧倒右膝,弯曲着右臂支撑在船上,竖着他的左膝,靠在左膝上,念珠简直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船尾横放着一支船桨。船桨的左右两边各有一名撑船的人。位于右边的撑船者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倚着一根横木上,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呼喊的样子。在左边的人右手拿着一把蒲葵扇,左手轻按着火炉,炉上有一把水壶,那个人的眼光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声音似的。船的背面较平,作者在上面提上自己的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笔画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枚篆书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总计一条船,刻了五个人,八扇窗户,箬竹叶做的船篷,做的船桨,做的炉子,做的茶壶,做的手卷,做的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计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长而窄的桃核雕刻而成的。哈哈!技艺也真是神奇啊!

三、核舟记是中国核雕最好的推文

受李国庆老师之托,写一篇关于核雕题材的文章,但应许之后,才发现自己无从下笔。写自己,我没有任何的兴趣和动力,写核雕史的话,这足以让一个研究生忙上几年,手艺人生,时间难以胜任,我就以一篇古代奇文作为主线,来展开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吧!

据传,中国核雕始于战国。是否属实,我缺少历史文献的支持,不敢妄下定论。我能随手拈来的历史文献,是最著名的《核舟记》。但谈起中国核雕,明人魏学洢的《核舟记》,就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这是一篇编入中学课本的文章,作者魏学洢。他把天启名匠王叔远雕刻的“东坡游赤壁”中精彩绝伦的雕刻,描写得惟妙惟肖、生动有趣,用文字将核舟的精彩和王叔远的鬼工技艺,记录描写成文,并传播开来,自此影响着此后的中国核雕。

这里,我就简单的用历史上的核雕名家名匠来展开话题。

先将时间自《核舟记》诞生的天启年间(1621—1627),往前推至明代名匠夏白眼的宣德年间(1426—1435)。据《清秘笺.遵生八笺》记,文中描述宣德名匠夏白眼,“能于乌榄核上刻十六娃娃,每一娃娃仅米半粒大,而眉目喜怒悉具。或刻子母九螭,荷花九鹭,其蟠曲飞走之态,成於方寸小核。求之二百余年仅一人耳。”注意,夏白眼雕刻的不是核舟,文中并未出现“核舟”两字,可见,此时核舟并未成为核雕名匠的主流题材。

但约过了两百年,天启年间的王叔远,将东坡游赤壁作为题材创作了核舟后,核舟便伴随着一代代的名匠继承了下来。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魏学洢的《核舟记》,可谓功不可没。

将时间推到清代乾隆年间,这一时代,有两位核雕名匠,江苏吴县的杜士元和广东广州的陈祖璋,两者皆沿着魏学洢的《核舟记》中王叔远做过的题材,再创作。杜士元的核雕代表作品是《东坡夜游赤壁》,而陈祖璋的橄榄核雕代表作品亦是《东坡夜游赤壁》(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最大的不同是陈祖璋在核舟底部刻了《后赤壁赋》全文。

时间再往下推,我们再看看清咸丰年间的广东增城名匠湛谷生的橄榄核雕名作,核舟《苏东坡夜游赤壁舫》(藏于增城博物馆),亦为魏学洢的《核舟记》中王叔远做过的题材的再创作(核舟底部刻有《前赤壁赋》全文)。

时至现代,我们依然有不少名师以这一题材展开再创作,或虽不再用“东坡夜游赤壁”这一主题,但很多作品仍以“核舟”为主体来展开。

《核舟记》自诞生至今,将近四个世纪,经历了几次的朝代、政权的更迭,核雕也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几度兴哀,但我们中国的核雕人,总能抓着穿透历史长河的《核舟记》,再次将核雕这一国粹,发展起来。所以,我说:《核舟记》是中国核雕最好的推文!历史再怎么发展,只要《核雕记》在,中国核雕就在!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