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地处欧亚板块东南部,地质构造复杂,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挤压作用,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地震活动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地震,简而言之就是地面震动,但完整的解释应该是指在地球内部某处激发的能量波,向上传播到地面时因受阻而快速释放能量,造成地面振动、晃动或破裂的现象。也就是说,一次地震产生过程由三个阶段组成:能量激发、能量传播和能量释放。人的感官能直接觉察到的地震前兆称为地震的宏观前兆,简称宏观前兆。比较常见的有,水位、水质异常,动、植物的习性异常,电磁场异常等。震前井水等地下水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水面陡涨陡落、变色变味、翻花冒泡、温度升降,泉水流量的突然变化,温泉水温的突然变化。那么本文将为你介绍关于伊春地震带发布的一些信息以及伊春历史上上的地震记录相关知识,地震来了我们该怎么逃生和注意事项。
一、伊春历史上的地震记录。
1941~1942年间,曾连续发生6级地震多次.萝北地震可波及嘉荫县一带,绥化地震则影响伊春西南部的铁力县山前平原区.邻县的绥棱县、庆安县、依兰县、汤原县、萝北县等地,均为地震裂度7级区.其中萝北、汤原、依兰为重点监视区,对伊春有直接影响.但从黑龙江省莫霍界面等深度图看,伊春境内莫霍界面的深度大于两个相邻地震区(绥化与萝北),梯度变化不大,所以总的地震地质条件稳定于绥化和萝北??鹤岗震区.但根据地质构造特点,也不能排除发生较大地震的可能性.
由于伊春林区以前的地震资料不多.据地震目录和史料载1919年2月4日,伊春南部40公里地区发生过4.75级有感地震.1963年萝北县发生5.8级地震,伊春北部地区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1975年以来,嘉荫县的结烈河、五营区、友好区、伊春区、南岔区、铁力县等地,曾发生过几次零星小地震,均属不具破坏性的唯感小震.
二、伊春地震带分布图相关知识。
伊春林区东南紧靠伊通、伊舒断裂,而这条断裂尚有继承性活动.另外,伊春境内新华夏系构造体系较为发育,有资料证明这些构造还有活动.这些都预示着显震条件.
伊春林区西南靠绥化地震区,东部和东北部邻萝北??鹤岗地震区.这个震区是黑龙江省的主要震区之一.其中,萝北大震少见而小震频繁.绥化重地震次数不多,但震级较大;
三、地震来了注意事项和逃生常识。
地震时,最基本的现象是地面的连续振动,主要特征是明显的晃动。
极震区的人在感到大的晃动之前,有时首先感到上下跳动。因为地震波从地内向地面传来,纵波首先到达。横波接着产生大振幅的水平方向的晃动,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1960年智利大地震时,最大的晃动持续了3分钟。地震造成的灾害首先是破坏房屋和建筑物,如1976年中国河北唐山地震中,70%~80%的建筑物倒塌,人员伤亡惨重。
地震对自然界景观也有很大影响。最主要的后果是地面出现断层和地震裂缝。大地震的地表断层常绵延几十至几百千米,往往具有较明显的垂直错距和水平错距,能反映出震源处的构造变动特征(见浓尾大地震,旧金山大地震)。但并不是所有的地表断裂都直接与震源的运动相联系,它们也可能是由于地震波造成的次生影响。特别是地表沉积层较厚的地区,坡地边缘、河岸和道路两旁常出现地裂缝,这往往是由于地形因素,在一侧没有依托的条件下晃动使表土松垮和崩裂。地震的晃动使表土下沉,浅层的地下水受挤压会沿地裂缝上升至地表,形成喷沙冒水现象。大地震能使局部地形改观,或隆起,或沉降。使城乡道路坼裂、铁轨扭曲、桥梁折断。在现代化城市中,由于地下管道破裂和电缆被切断造成停水、停电和通讯受阻。煤气、有毒气体和放射性物质泄漏可导致火灾和毒物、放射性污染等次生灾害。在山区,地震还能引起山崩和滑坡,常造成掩埋村镇的惨剧。崩塌的山石堵塞江河,在上游形成地震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