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又称地动、地振动,是地壳快速释放能量过程中造成的振动,期间会产生地震波的一种自然现象。地球上板块与板块之间相互挤压碰撞,造成板块边沿及板块内部产生错动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以下是本网站小编整理的关于太原地震带发布的一些信息以及太原历史上上的地震记录相关知识。
一、太原历史上的地震
太原市位于山西地震带中部的太原盆地内。山西地震带是全国重要的地震活动区,由大同盆地、忻定盆地、太原盆地、临汾盆地、运城盆地等一系列断陷盆地构成,由北向南呈“S”型分布,历来是国家重点监测防御区之一。根据国家地震专家预测,我国大陆有可能进入一个新的地震活跃时段,太原小震活动增强属正常现象。
就地质结构而言,太原市本身就有好几条活断层,而郝庄则处在东山山前断层和田庄断层的交汇点。由于地质活动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会选择一个释放点,哪里的地质结构薄弱,释放点就会选择在哪里,所以,郝庄就成为近年来能量聚集的释放点。专家们说:“郝庄即便发生强有感地震都是正常的,”“这就像天气变化,人们会感冒,而且首先会感到嗓子疼一样,没必要大惊小怪。”而且,除2002年那次5级地震外,无论是历史上还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统计数据都表明,郝庄没有发生过强烈地震。敏感的太原其实,不仅是郝庄,我市北格、清徐、柴村、向阳店、小返乡等地也属地质敏感地带。在市地震局,记者见到一张太原盆地的断裂示意图,虽然这还只是一个推测性的示意图,但我们还是能对太原地下的断裂层有个大致了解。从图上看,郝庄所处的东山山前断层和田庄断层很容易能找到。此外,还有晋祠断层、柴村断层、亲贤断层等,正是有了这些断层,才使太原成为一个地震多发区。据市地震局提供的数据,1970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太原盆地共发生1级以上地震4692次,其中2级以上地震1843次,3级以上地震234次,4级以上地震23次,5级以上地震3次。这些地震分别占山西省地震总数的37.7%、40.9%、34.0%、25%、17.6%,“太原盆地的地震发震率在山西省占有相当的比重,所以,说太原是个敏感的城市一点都不过分。”从专家那里,我们还了解到,我市目前正在利用先进设备,对太原地下的活断层进行精确测定,测定工作大约需要两年左右,到2006年底,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太原市的哪些街道、建筑正好位于断层上面,这些断层是活动断层还是固化断层,断层的深浅等等。这对于我们的城市建设和规划将具有重大意义。太原历史上大震不多对于我们太原来说,里氏3级以上的有感地震一年总会有那么五六次,至于那些感觉不到的一二级地震,每年总有百次以上。可以说,太原盆地是山西地震带以至华北地震活动中频度最高的地区之一,而太原市所辖范围又是太原盆地内两个地震活动密集地段之一。专家解释说,山西地震带上的几个盆地相继有过不同程度地震活跃的表现,且具有一定的交替活跃性。太原盆地在上世纪80年代曾一度活跃,北格震群显现出一定的窗口效应,从1995年后开始趋于平静,2001年以后地震又趋于活跃。但是从历史来看,发生在太原的地震虽然频度高,但强度却不高。在太原市2500年的历史长河中,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1次,最大震级的地震是发生在公元1102年宋朝时的6.5级地震。2002年郝庄的那次地震,则是20多年来太原经历的最大震级的地震。所以,在综合其他监测数据之后,专家初步推测,太原市近期内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可能性不大。大震少危害却不小有史料记载以来,太原市虽未有过7级以上大地震,但频繁的中强度地震和邻近地区地震的袭击,也给太原造成了严重的地震灾害。史料记载,发生在公元1102年1月15日的那次太原历史上震级最大的地震,使太原府“坏城壁、屋宇,人畜多死。”发生在公元1367年的一次5.5级地震“凡四十余日,后又大震裂,居民屋舍皆倒坏,火从裂地中出,烧死者数万人。”发生在公元1957年6月6日和6月11日的两次5级地震,使太原市小北格震塌两堵墙,北格一庙宇的钟鼓楼震塌下来,辛村围墙倒塌,房子裂开,晋祠镇一门楼檐角震落,门楼塌倒一部分。全市遭到破坏的房屋约200多间,伤19人。另外,历史上发生在洪洞的8级地震、原平的7.5级地震和发生在临汾的7.8级地震等邻近地区的强震,都给太原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所以,专家们强调,即便是中强度地震也不能小瞧。由于太原市人口密集,工业、商业、居民混杂在一起,又是能源重化工基地,一旦发生
强震,将带来巨大损失,广大市民应当时刻保持防震减灾的意识,发现异常情况应随时通知地震局(24小时电话:2020764),尽可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8分钟测到印度洋地震印度洋大地震发生后8分钟,我市地震台网也测到了地震波,并初步推测:在印度洋苏门答腊岛附近发生了震级在8.5级以上的强烈地震。十分钟后,省地震局传来准确数据:是8.7级。由此可见,我市的地震监测水平是信得过的。市地震局综合观测站的同志介绍,市政府对地震监测工作十分重视,经过不断发展,我市目前各县(市、区)和主要大型企业都建有地震监测台站,分布在城市东、南、西、北、中的各个方位,拥有20多个观测项目。特别是2004年市地震局新的领导班子上任以来,更是加大了地震监测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建设。市地震局综合观测站自2004年8月正式运行以来,已经在全国第一家实现了电磁波联网监测地震。电磁波是由地震前地下岩石活动时所释放的,观测站通过先进的电磁波辐射接收仪,可以接收这种电磁波信号,以此来捕捉地震的前兆信息。再加上地下水、地温、植物电、水氡等观测,和已经坚持了十多年的地震专家定期会商会制度等等,可以说,我市的地震监测已经向着专业化、科技化、网络化、尖端化大大迈进了一步。地震局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我市在地震的中长期预报上已经有了很大提高,但在地震的短临(几小时至3个月内)预报上还需努力。应急预案详尽周密印度洋海啸给人类造成了无法弥补的灾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印度洋区域至今还没有建立起海啸预警机制,甚至连一个警报中心都没有。前几天,我市郝庄发生的地震虽然只有3.2级,但它却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这与刚刚过去的印度洋灾难不无关系。人们不禁会问:如果大地震来临,我们太原会不会也像印度洋沿岸国家那样措手不及?当记者在市地震局看到《太原市地震应急预案》和满满一柜子各县(市、区)、各大型企业、水、电、煤气、电信,以及公安、卫生、民政、商贸等等部门的地震应急预案时,这颗悬着的心算是踏实了:我们没有不设防。我市的地震应急预案从1991年起就有,十多年来,已经修改了五六次。预案中分防御阶段和应急阶段,分别制定了针对不同类别地震的抢险救灾力量配置、调动、联络指挥方案。比如: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组在防御阶段要组建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队伍,并根据地震后的伤、病特点进行训练;查清太原市辖区内各医疗单位房屋建筑和医疗设施的抗震性能,确定收治地震伤病人员的安全地段和相应床位;储备必要的地震救护和防疫药品、器械;配备必要的手术、医疗自供电设备;制订震后水源监测、垃圾清运方案;制订伤员接纳、转运、医护方案。又如:大地震造成大面积停电时,抢险队员要立即出动抢修线路,变电站值班员有权投入备用设备紧急恢复重要用户的供电,调度员有权使用特殊方式尽快恢复主网电源,有权对火灾和爆炸区实施停电。再如:大地震造成通信中断时,抢修队要在四小时内修复线路,短时无法修复的,要派出应急通信车沟通联络。还有,地震造成大面积停水时,自来水公司的临时水源供应组要重点对市区内的水源井、补压井进行抢修,以作为临时供水点,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