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范文

乡镇党员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心得体会(两篇)

发布时间:2023-09-19 20:19:07

篇一:

一个个闪耀的名字,刻写了伟人时代的凡人善举;一串串感人的事迹,彰显着推进社会前进的精神。道德模范们或其亲人依次上台接受鲜花和掌声,接受国家授予的荣誉和广大群众的致敬。
以德润心,以文化人。颁奖仪式分为“见义勇为”、“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孝老爱亲”、“敬业奉献”五个篇章,每个篇章通过播放短片,现场访谈,颁发奖章,致敬礼赞,文艺表演等环节,展示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迹和崇高精神。
大义如山,感动中国。王书茂、王爱东、吕保民桩桩件件的见义勇为,是一个民族的侠肝义胆,是华夏儿女的义薄云天。诚实守信,一诺千金。尼玛顿珠、曲建武、李洪占……他们用宽广的心胸标定了诚信与公平。
助人为乐,善行无疆,聆听马旭的感人事迹,眼里满是泪光,她是中国首批女空降兵,一位年近九旬的老太太,湖南省军区武汉第七离职干部休养所离休干部,在参加工作时,她15元钱买的胶皮鞋一穿好几年,鞋底开胶了,也要“缝缝补补又三年”,她生活节俭只为一个目标,就是将毕生积蓄1000万元全部捐给家乡黑龙江省木兰县用于教育、公益事业,她的这一生把自己的一切全都献给了人民。
孝老爱亲,血脉相连。广西上林县的蓝连青的一家五代同堂,她侍奉老人、教导孩子、操持家务,与其他成员相互照料、互敬互爱。一个个的感天动地的孝行,诠释着爱的真谛。

敬业奉献,崇德向善。张富清60多年深藏功名,坚守初心,淡泊名利。“你退后,让我来”扫雷英雄杜国富,在中越边境排雷时,他舍身自己,保全战友,他们都是敬业奉献的模范,值得赞赏!
最高的荣誉,给最值得崇敬的人。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在歌声中落下帷幕,他们以平凡无私的举动,创造了不平凡的感人事迹,传递着人间温暖,传递中善行的力量。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这首经典老歌里,有着世人对爱情的美好期许。
在三井头社区二网格衙正街老巷里,有这样一对夫妻,蒋应根64岁,妻子罗和平小他两岁,十年前妻子罗和平突然中风倒下,她不能正常行走,言语表达也十分吃力,面对妻子的病情,他在心中默默对自己说,无论怎样,无论多久,也要想办法让她一天天好起来。十年来丈夫蒋应根的生活都一直围绕着妻子。妻子这一病所有事情都落在了他的肩上,家中大小事物都由蒋应根操持着,煮饭炒菜、打扫卫生等。蒋应根每天凌晨六点多起床,给老伴做好饭,打扫完卫生,七点多便推着老伴出门散步,呼吸新鲜空气,十点多回家,匆匆买完菜做饭。他为妻子端饭喂药、洗脸擦身,3000多个日夜,相濡以沫,不离不弃,一直坚持着,无论去哪,他都领着自己的老伴,看到妻子脸上的笑容,他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并不觉得自己有多么的辛苦!
在集中收看完毕后,58位全国道德模范和257位提名奖获得者的事迹非常令人感动,道德模范们时刻想他人之所想,做人民群众“黑夜里的灯、冬天里的火”,他们社会影响大、感染力强、是我们可亲可敬可学的道德榜样。”
作为社区一名基层干部,我们社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认真宣传学习道德模范精神,讲好道德模范故事,阐释弘扬道德模范精神内涵,引导广大社区居民学习模范、争当模范,感悟社会的温暖,树立德者有得、好人好报的价值导向,并且把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电视专题节目与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相结合,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结合,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兴起宣传学习道德模范热潮。以实际行动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礼。”

篇二:

他这样书写青春答卷??记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英雄战士杜富国

云南省麻栗坡县猛硐乡,复耕的山林间种下生活的希望;

重庆西南医院,复健中的杜富国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

两个不同的时空,一个同样的感受??平安即是心安。

而这份心安,来得非常不易。

时针拨回到2018年10月11日,麻栗坡县猛硐乡老山西侧还是一块“禁区”,陆军某扫雷排爆大队的排雷战士们一如往常匍匐在山林间,从一寸寸焦黑的泥土里仔细排查雷弹的踪迹,杜富国也在其中。当他正准备将埋藏地下30多年的地雷取出时,伴随着一声巨响,夺走了他的双手和双眼,而他在负伤前对战友艾岩说的那句“你退后,让我来!”也久久回荡在这片土地上,回荡在人们心中。

“你退后,让我来!”是青春的无畏

在医院特殊装置的跑步机上,以13分08秒的时间跑完3公里,杜富国开心得像个孩子。

负伤以来,他再也没有这么痛快的跑过。

经过半年积极治疗,杜富国身体的各项功能正在逐步恢复。

“受这么严重的伤,还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快速恢复,简直就是奇迹。”西南医院康复科主任刘宏亮说,治疗的每一天里,杜富国都在刷新恢复纪录。

显然,失去双手和双眼的巨大创伤并没有打败英雄心中的“无畏”,且这份“无畏”一直与他并肩前行。

2015年6月,中越边境第三次大面积扫雷启动,入伍5年的杜富国第一时间给连队党支部递交了请战书,申请到边境去当一名排雷战士。经过层层筛选,杜富国如愿进入扫雷队。

刚刚进队,杜富国就遇到了一个大难题,“想上雷场,还得过了专业知识考试才有资格。”

第一次专业理论考试,32分,全队倒数。

考试受挫,仅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杜富国变成了“书虫”。他很清楚,扫雷是高危作业,专业知识是上雷场的“敲门砖”,是扫雷兵的“保命经”,为了早日上雷场,他开始了“士兵突击”。

“看书看到熄灯也不罢休,打着电筒躲在被窝里继续看。”队友们知道,“这小子”不服输。

凭着“一定要上雷场”的决心,杜富国硬是从32分慢慢增加到70分,再到90分,直至完全合格。

如愿进入雷场,穿上了心心念念的防护服,杜富国身上的劲儿更足了。

队友们给杜富国取了个“雷场小马达”的外号,因为即使面对雷场这么艰苦的作业环境,就算连续8小时不休息地排雷,杜富国总有使不完的劲儿,总是抢着干,总是冲在最前面。

“你们走,我来扛。”为了让战友们在雷场能够喝上水,杜富国硬是将30余斤的饮用水扛上雷场,全身负重近百斤;

在马嘿雷场,山高坡陡、荆棘密布的丛林也挡不住杜富国无畏的脚步,来回6公里山路,每箱重27.5公斤的弹药箱,杜富国次次都要争着扛两箱;

“你下来,让我上。”队里灯泡坏了,有基本机电知识的杜富国总是当仁不让地揽了下来;

“你让开,让我来。”队里装盛雷弹的沙箱不够用,杜富国挽起袖子一做就是一天……

“你退后,让我来!”浓缩成为了青春的无畏。

“你退后,让我来!”是军人的担当

麻栗坡老山主峰西侧,坝子村的山巅上,57岁的村民盘金良用竹子和木头搭建起了一间简易房屋,用来堆放劳作的工具。

屋后山坡,曾经是一块雷场,如今已是盘金良的耕地所在。

“杜富国就是在这片雷场受伤的。”每每说起这段往事,盘金良总会哽咽。

2018年11月16日,扫雷队的官兵们用“手拉手”方式,趟过已无雷患的雷场,将这片土地交给边疆人民耕种。期待已久的盘金良立即到乡政府农业技术服务中心,领来油菜种子,播撒在这多年未耕的山坡上。

今年,盘金良在山坡上种下了草果,以及一亩多地的南瓜,放养的30 多只跑山鸡也快下蛋了。

“可惜他离得太远,不然抓两只鸡给他补补身体。”盘金良的心里多想让杜富国知道,这片土地生机勃勃。

而昔日,云南边境,尽管战火的硝烟早已经消散,但在山脊、沟壑、林地深处,战争遗留的地雷、炮弹、手榴弹等雷患无处不在,许多当地人因为误入雷区导致炸伤、炸残、炸死。

“蚂蚁爬进去,也被炸成粉。”当地人略显夸张的说法,却道出了雷区的危险程度。人人都知道离雷区越远越安全,但却有这样一群人,朝着雷区不断挺进,同雷患面对面,与死神“掰手腕”,杜富国也在其中。

在扫雷队的3年时间里,杜富国的午饭基本在野外吃干粮,没有餐桌,没有热水,没有午休,而这也是每一位排雷战士们的常态。

“大队官兵人均进出雷场700余次,徒步3000多公里,搬运扫雷爆破筒和其他各类扫雷装备物资器10余吨,磨破迷彩服3套、磨坏作战靴5双,扫雷防护服和扫雷靴绝大多数破损。”在杜富国的记忆里,最深的记忆点就是一连串永远不可能忘记的数据。

环境艰苦,咬咬牙能挺过。凶险诡异的雷场是更大的挑战,考验扫雷官兵的毅力和胆量。

在老山地区,地雷和物种类繁多、交织混埋、辨识难度大。由于布设时间久远、雨水冲刷、山体滑坡等因素影响,造成物性能改变、位置移动,甚至被植物根须包裹,排雷难度和危险性极大,战士们脚一滑,甚至一块石头滚过,都可能引爆地雷。

走的是阴阳道,过的是鬼门关,拔的是虎口牙,使的是绣花针,每一项都酝酿着危险因素,每一项都在检验着排雷战士。

3年的时间,杜富国排除了2400多枚物,与“死神”擦肩而过上千次,他不仅没有退缩,还是一次又一次的走进雷场。

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个军人。

“是为我们培养出这么好的一个儿子。”杜富国受伤,父亲杜俊伤心之外更多的是骄傲,他深深感受到了儿子身上的军人担当。

“你退后,让我来!”正是军人担当之所在。

95%的人继续看了

其他人推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