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几年来宏观调控的经验表明,宏观调控将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量调控、结构调控和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均为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学习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体会_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几年来宏观调控的经验表明,宏观调控将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量调控、结构调控和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均为宏观调控的目标任务。
当前,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应准确判断经济形势,在着力于总量调控的同时,以结构调整为重点,力争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006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了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良好态势,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进展,对外开放水平继续提高,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各项措施的结果。我们要认真总结宏观调控的经验,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坚持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要求,做好宏观调控工作,保持和扩大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宏观调控方面取得的新认识
最近几年的宏观调控实践,不断丰富着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理论内容。实践证明,在条件下,只有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注重通过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的缺陷和防范可能出现的经济较大波动,保持经济总量的基本平衡,才能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保持宏观经济平稳运行。
宏观调控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将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人类社会进入工业化大生产以后,从未有过没有政府干预的完全自由的经济形态。政府对于经济状态的干预,在不同国家、不同经济体制下,存在着干预方式、干预工具、干预层次、干预效果的不同,但在任何一个经济体的运行中,政府都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经济规模巨大。同时,我国经济运行不仅受到计划经济时代和改革开放初期遗留下来的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影响,而且受到在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的影响,其复杂性、特殊性并无先例。只有坚持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搞好宏观调控,一方面要注意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避免因政策失误而造成经济大起大落;另一方面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适时适度地作出必要调整,掌握好宏观调控政策的方向和力度,有针对性地出台调控措施。
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都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更为有机地统一起来。正是宏观调控对市场机制盲目性的抑制和纠正,才使得市场机制能够更有效地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宏观调控的市场机制,无法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同样,不遵循市场规律的宏观调控,也不会取得积极效果。健全的市场机制和有效的宏观调控,是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依托,统一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随着的建立和完善,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对宏观调控作用的认识,使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更为有机地统一起来。
宏观调控不仅要实行总量调控,而且要实行结构调控,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政府对经济运行的干预主要表现为总量调控,调控措施主要落实在总量层次上。我国在上世纪80?90年代进行的宏观调控,较多考虑的也是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在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结构问题的重要性。现实中,往往是经济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出现总量失衡问题,总量失衡实际上是结构失调的表现,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归根结底是结构问题。因此,宏观调控在着力于总量调控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结构调控。只有较好地解决经济结构问题,才能处理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问题,实现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2003年以来,我们在宏观调控工作中不搞“一刀切”,而是实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政策,不仅坚决控制某些部门的投资过快增长,而且积极增强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这样的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也极大地丰富了条件下宏观调控的理论与实践。
宏观调控工具主要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宏观调控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因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是经济手段。以健全的法律体制为保障,因而宏观调控的另一个主要手段是法律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我国还处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许多必要的法律框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之中,因而宏观调控在主要使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同时,也必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
宏观调控要把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作为目标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对各类资源的消耗也急剧上升,各种废弃物的排放对环境的影响日益严重,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能否解决好这一矛盾,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的构建。这意味着,在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时候,宏观调控的重点不仅要防止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还要着力解决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环境带来的压力与负面影响;即使是在不存在严重通货膨胀压力的时候,为了缓解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要采取必要的宏观调控措施,把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
宏观调控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当前,经济运行中的一些突出矛盾虽然有所缓解,某些方面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但基础还不够稳固,经济增长速度总体偏快、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体制机制不完善等深层次矛盾还没有根本解决,宏观调控仍然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建设的重要一年。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的起伏,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面临的形势。从目前的经济形势来看,一方面,固定资产投资的月度增幅开始出现下降趋势,季度GDP增长速度也有小幅回落,说明为抑制经济增长偏快转化为过热的宏观调控措施初见成效;另一方面,必须注意到,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开工,各方面的投资热情继续高涨。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煤炭、水泥、钢铁等多个行业的新开工项目,有两成至五成存在违规现象。总体来看,投资反弹压力仍然较大,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此外,我们还必须应对外贸和外汇储备双顺差的问题,以及在资源价格调整压力和产能过剩并存情况下出现物价上涨趋势的可能性。因此,明年我国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着三种可能的趋势:一种是,投资增速降低和GDP增长率减慢的趋势继续延续下去,加之世界经济增长特别是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对我国产生不利影响,使得经济增长明显减速。出现这种情况,会造成较大的就业问题,影响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另一种是,由于目前资金供应相对充裕,投资增速出现反弹,经济增长速度继续走高,甚至高于今年的水平。与前一种情况相比,出现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更大。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就会增加出现通货膨胀的危险,造成结构失调加重,资源环境将更加不堪重负,最终导致经济出现大起大落,这是我们必须坚决避免的。第三种是,我们较好地把握了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增长速度较快、经济效益较好、物价水平较低的态势,这是我们要努力争取的。面对这样复杂的情况,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未雨绸缪,把握好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既要防止经济增长过度减速,更要防止出现反弹,争取实现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目标。首先,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起大落,保持当前经济运行的良好势头,并着力解决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其次,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和经济运行出现的新情况,及时完善调控政策措施,适时适度地进行主动的预调和微调,有针对性地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同时,注意主动引导社会预期,争取宏观调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再次,狠抓落实,认真贯彻中央已经出台的各项政策措施,增强执行力,树立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维护中央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和有效性,真正把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点。明年宏观调控的重点应该是结构调整。要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的基础上,保持适当的经济增长速度。目前,我国经济结构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多方面。从大的方面看,主要是投资和消费的比例关系失调,投资率过高,消费率偏低;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比重偏低,农业、工业、服务业都存在产业层次水平低的问题;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有所扩大,缩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这些结构性问题的存在,是导致目前我国出现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经济效率较低、资源消耗较高、环境问题严重以及对外贸易不平衡等许多问题的重要原因,也是对保持宏观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发展的严重威胁。努力缓解和解决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矛盾,既是需要不懈奋斗的长期任务,又是当前亟须抓好的重要工作,应该成为明年宏观调控的主要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