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语学而篇》中,子贡以“良”来形容孔子人格的第二项美德。“良”是指善良,也蕴含真、善、美的意涵。善良会让人明辨是非对错、通晓礼义廉耻,不会为了谋取利益而出卖自己的良心、陷人于不义。换句话说,善良是品格教育中最重要的基石,也是好人与坏人的首要分野。
《孟子子尽心上》中也提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孟子认为良知、良能,不必学习,不必多加思虑,是人与生俱来的品行。
只是,随着后天养成教育、成长环境的不同,人性原有的善良,也可能变质。若人受不了外在诱惑而自我沈沦时,原有的良知就会逐渐消失。正所谓“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道理如同“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常提倡“良师益友”的重要,我对此也感受良深。一路走来迄今,我很感谢能遇到多位良师,他们的身教、言教,让我一生受惠良多。
这也提醒我们“管教”的重要,因为教育环境,是让我们维持善良本性,并发扬光大的关键,也是为人父母的责任。社会就像是一个大染缸,若父母只养育却不教育孩子,孩子长大后进入社会,将很容易受到污染。道理如同我们要预防德国麻疹,必须先施打疫苗一样。记得民国三、四十年代,民风纯朴,即使夜不闭户,也不必担心小偷光顾;反观现在,即使是大白天,也得担心有人飞车抢劫。社会环境变化之快,反应出良知的沦丧、价值观的扭曲。
除了透过家庭教育防患于未然外,更应该树立一个正确的价值标?,让社会大众有所遵循,让道德良知不会为了追逐名利、贪求富贵而向下沈沦。